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走进黔北新农村——新农村新观念新风貌

网友投稿  2009-09-07  互联网

——遵义市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农家书屋好去处


老年秧歌队跳出好身材歌唱新风尚

                  富裕农家



  300万农民文明路上迈新步

  几番美梦回故宅,门前树绿万花开。茶果竹药小别墅,方见犹如梦里来。

  8月29日,凤冈籍在北京工作多年的袁学文被回乡路上所见所闻深深打动。袁学文已有几年未回老家,思乡心切的他常常梦见油路通到家门口,山上茶园果园成了乡亲的摇钱树,老木房变成了乡村别墅,门前绿树成荫、万花盛开,老母亲加入了村里的秧歌队……当他真正看到这一切已变成现实的时候,却以为自己还在梦中。

  到过遵义的人都认为黔北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堪称奇迹。近年来,遵义市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支撑,以村庄整治为重点,积极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加大乡村文明建设力度,通过强基础、抓载体、添活力,着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如今的村庄,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的现象没有了。许多人改变了闲来没事打牌、赌钱的不良习惯。家长里短的事少了,比学习、比奉献、比致富的人多了。全市已有310万各族群众受惠于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村建设,迈步走上文明大道。

  该市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贯穿始终,引导农民以改善人居环境、培育文明新风为重点,拓展美在农家。把“五通三建三改”与黔北民居建设、村庄整治相结合,加强对生态环境和地域历史文化的保护。深入持久地开展“整脏治乱”活动,从环境卫生抓起,革陋习、树新风,帮助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湄潭县鱼泉镇新石村偏岩塘组刘老根山庄,来自重庆某高校的张先生说,在遵义住农家,清晨上仙谷山,下午到游泳场,晚上点篝火吃农家饭,红灯笼下,城市的浮躁一扫而净。

  为别人修了40年房子的桐梓县小坝村王登炳老人憋足劲,修起一栋与众不同的庭院,把花坛设计成酒杯、酒葫芦和月亮形状,意为忙碌之后要边赏月边喝点酒好好享受。他家亭子顶盖像是等待发射的神舟飞船,他称其“神舟八号”,希望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更进一步。

  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该市着力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组建近千支农民文化宣传队伍,坚持开展“农民科技文化体育周”、“三下乡”等活动,傩戏、薅秧歌等民间艺术焕发生机。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了尊老爱幼、勤劳致富、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和尊重科学、崇尚文明的时代新风,定期开展的“五好家庭户”、“青年文明户”、“科技示范户”等评比活动,促进了乡村文明和谐。

  余庆县大乌江镇李香园组10余对年轻媳妇集体为公婆洗脚、修甲、梳头,让老人们享受浓浓亲情。龙家镇光辉村每天都有上百人广场跳舞,麻将馆老板娘都锁门扭起秧歌来了。

  遵义县枫香镇枫元村农民养成了业余时间读书和健身的良好习惯。拖拉机手张正权在书屋掌握了很多机修常识,成了小有名气的机修高手。

  该市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计生服务体系和服务设施建设。全市有544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24%。14.5万户近33万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

  深化村务、政务、党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行“海选”、“公推直选”,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确保民众当家作主。

  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进一步转变,提升了农村文明程度,农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走进新生活的遵义农民,追求学习、提升素质的意识,科技致富、诚信守法的意识,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的意识普遍增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进一步弘扬。

  8月30日晚上,记者在湄潭县鱼泉镇新石村偏岩塘组的广场上看到,年近70的刘正民老人正组织村里的文艺演出队唱快板,唱词内容都是身边新人新事。有板有眼的声音吸引了不少人围观,一眼看去,村民脸上都挂着会心的微笑。

  行走乡村看诚信

  行走在遵义广大农村,记者看到农户家的门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不上锁。凤冈县王寨乡高坝村支书冯小飞说:“如今家家都有致富门路,邻里和睦,互相信任,谁还会去干偷鸡摸狗的勾当?”

  8月28日,在余庆县松烟镇友礼村烟叶收购点,村民周明刚运来的300多斤烤烟5分钟就完成验级、过秤、付款。周明刚说,以前种烟难,卖烟更难,一批烟叶可能要排两天队才轮到过秤。收购点负责人毛吉亮说,以前村民种烟技术参差不齐,部分村民把质量差的烟叶混到好的烟叶中欲卖好烟价,反而降低了烟叶等级,导致烟农和收购站互不信任。

  如今,通过烟水配套工程的实施,全村270户种烟近3000亩,大户的种植、烘烤和分级扎把技术都过关,收购点挂出各等级的样品后,由烟农自行定级,基本无差错,买卖双方已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基础,烟农高兴,烟草公司也满意。

  据了解,全市的烟叶收购都执行烟农自行定级制度。

  人无信而不立。农民和农民讲诚信,农民和商人讲诚信,政府和民间也重诚信。政府答应做的事绝不推迟更不会放空炮,农民的行动也让政府放心,逐年加大农村信用贷款发放,扶持农民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和兴建新居。全市农户建新居到期贷款偿还率超过90%。

  余庆县白泥镇“蔬菜大王”高崇峻说:“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信誉,信誉就是资本,信誉就是财富”。

  老高在余庆发展蔬菜基地、从事果蔬收购销售近20年,为了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他私人出资连续举办9年的“煮酒论菜会”,请十里八乡的菜农聚在他家免费吃三天酒席,签订种菜合同。承诺“如果卖不了,也要按合同付钱。前年,43户菜农种的葱因天干绝收,老高还是按合同赔偿农民损失5万多元。领得3060元的菜农秦礼富说:“干旱本不属赔偿范围,但老高体贴农民,值得信!”

  朴素发展观影响全中国

  8月28日,记者再次来到“四在农家”发源地——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罗家坡组。路面上的绿色青苔说明走这条路的人越来越少。村民说:“靠果园富起来后,半数村民已搬到山下集中修建黔北民居,过上了新的生活。”

  站在农家院子举目远眺,满山满岭苍松、翠柏、红金橘。

  往事不堪回首。“有女不嫁罗家坡,爬上山顶打哆嗦,遍坡都是干沙地,井水不够一家喝。”这是二十年前罗家坡的真实写照。

  为了保护家园,老支书周修平定下了只准栽树,不准砍树的规矩。几年间,山绿了,家家户户靠果园富起来。

  老周带领村民集资投劳完成了通水、通电、通路、通闭路电视、通程控电话,封山育林和改灶改厕的“五通一封一改”,带领村民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去年村民人均收入已超过5200元。“山顶松柏杉,田里稻菜瓜,山腰经果林,园内猪鸡鸭”。如今的生活,早已超越上世纪90年代大伙制订的奋斗目标。

  在“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余庆县对罗家坡现象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总结,对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朴素愿望归纳为“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并在全县示范推广。

  2002年初,遵义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以“富在农家收入增,学在农家本领长,乐在农家精神爽,美在农家面貌新”为核心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以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为前提,以农村一家一户得实惠为根本,以“四有五通三改三建”为切入点,引导农村走创造文明、发展文明、享受文明的小康之路。

  “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有效地触动了农民的兴奋点,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点燃了农民群众创造文明、享受文明的激情。如今的遵义农村,产业多了,村庄美了,农民笑了!

  “四在农家”创建经验得到贵州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2003年7月以来,省委多次明确提出在贵州农村要抓好“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引领社会主义村建设。省文明委、省委宣传部在余庆召开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在全省总结推广“四在农家”典型经验,组织协调中央和省的媒体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宣传推广工作,并推荐余庆县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典型。

  “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视察贵州时指出:“贵州结合自己的实际,把‘四在农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村的一个抓手,这项工作做得很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批示:“四在农家”活动是建设村很好的载体。

  2006年初,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把“四在农家”作为村建设的开篇之作重点推出。中央主要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等有关单位先后在遵义召开了“四在农家”理论研讨会,“四在农家”作为社会主义村建设的重要经验性成就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小家和睦大家和谐

  8月30日,记者在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仁江村的地质灾害危房搬迁集中建房点看到,60余户精致的黔北民居分列两排,家家户户一楼都是商铺。村民刘平强高兴地告诉记者:“要没有卢支书为大伙操心,我做梦都没想到会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听说记者来采访,旁边的几位村民都凑上来,七嘴八舌说起他们的卢支书。原来,刘平强等60户人家原来住在山上的夹沟沟里,随时面临地质滑坡的威胁。去年,村支书卢光勋争取到地质灾害危房搬迁专项资金,动员村民搬到山下集中建房。村民一担心没钱建房,二担心搬下山后做农活不方便没收入来源。

  卢光勋有私人水泥厂、砂石厂和上千亩果蔬基地,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他请人设计了带有商铺的民居,组织13家村里的企业捐砂石、水泥,降低农户建房成本。还吸纳几十名剩余劳力到水泥厂、果蔬基地打工,各家各户初到新家就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互帮互助不都是捐款捐物,哪怕是帮助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给一个会心的微笑,说一句鼓励的话。

  余庆县敖溪镇指挥村卫生员任永志经常免费为乡亲看病抓药。一次,一孕妇路过她家门前突然临产,任永志把她安排在自家床上为其接生,还买来婴儿用品服侍她两天。任永志还是行动不便的麻风病患者张正文的“私人医生”。“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任永志的生活态度。

  白泥镇明星社区村民舒俊秀敬老爱亲,不但得到父母、公婆的喜欢,还时常照顾瘫痪在床的伯母,婆婆去世时紧紧拉住她的手不愿和她分开。

  互帮互助不但让广大农村和谐安康,还节约了建设资金投入,加快了村建设速度。余庆县松烟镇友礼村李秀海一家在亲朋帮助下,仅花14万元用3个月时间就建起360平方米的黔北民居。

  在仁怀市鲁班镇方圆百里的人提起孟玲都会竖起大拇指,年轻漂亮的孟玲打工回来带领乡亲发展编织业,带动数千名农民增收,30出头的她成为全国劳动模范。

  在桐梓县,记者看到很多农家堂屋上方都悬挂着一块牌匾传家训:“家藏千金不富,家有贤妻不穷”、“相濡以沫,互敬互爱”、“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为书”等等。这是县里组织专人从各类书籍以及民间流传中收集整理,结合当代文明,创作了事关修身、养性、待人、处事等格言警句188条,请书法家书写裱装后发给农户张挂,让全家共勉,邻里互知。

  文明新风除陋习

  8月28日晚上7点,余庆县松烟镇他山广场上,300多人踏着节拍尽情挥洒优美的舞姿。跳得满头大汗的农妇兰明俊对记者说:“自从跳起了舞蹈,我离开了麻将桌,丢掉了是非话,跳出了好身材,没有了坏习惯。”

  记者在松烟街上转悠,确实没有看到打麻将的人。“以前打麻将熬夜,钱输了,身体拖垮了,孩子上学无人管,还经常和老公吵架。”家住江北路的村民杨春梅拍拍腰得意地说:“你看我跳舞不到一年,精神好多了,身材也好了。”

  遵义市在“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中,注重农村基础文体设施建设,已建成3000多个休闲文体广场,让农民乐有去处。培养上千支文艺宣传队伍,充分发挥退休教师、干部的带头作用,用三字经、快板、花灯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计划生育、邻里和睦等农村精神文明内容,引导群众去掉不良习惯、破除迷信,参与到健康向上的活动中来。

  新蒲新区新舟镇新舟村7位六旬老人组成义务宣传队,以快板、相声、秧歌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弘扬传统美德,教育群众讲文明、树新风。

  湄潭县抄乐乡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扶持6支傩戏、花灯、车车灯、秧歌队,请他们自编自演宣传殡葬改革、村建设、计划生育、邻里和睦的节目。落花屯村退休教师廖天永编写小品和快板宣传农村殡葬改革,组织14人在全乡巡回演出,让农民在笑声中领会厚养薄葬之理,全镇火葬率达100%。

  松烟镇秦凤岗等5个老人靠一辆三轮车、几把二胡、几套旧服装、几段传统的花灯老调组建“夕阳红”活动中心,吸引大批中老年人离开麻将桌,300余人天天参与门球、老年的士高等项目。共编排曲目1200余个,义务演出550场次,仅秦凤岗就写300余首词歌颂党的好政策和农村新景象。

  赤水市回龙新村农民文化宣传队经常开展歌舞、快板、三句半等表演活动,破除农村陈规陋习,倡导计划生育新风,全面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

  夜宿农家享受文明

  8月29日夜里10点,记者投宿到余庆县松烟镇鑫鑫宾馆。宾馆老板陆发生听说记者前来采访农村精神文明后提出建议:“你不要在我家住了。我带你到农村转一转,让你住在农民家真正感受黔北乡村文明。”

  他带着记者驱车经过二龙村、友礼村和觉林村,行驶在通村柏油路上,秋风吹过,阵阵稻香扑鼻而来。丛林深处,灯火点点,漂亮的黔北民居若隐若现。

  在二龙村知青饭庄,主人郭靖夫妇正在为4名外地人备饭。郭靖说:“外地游客越来越多,有时深夜还有客人来吃饭投宿。”他家每年纯收入至少10万元。

  沿着潺潺小溪,一排排漂亮的民居从眼前闪过,院子里满是大堆大堆的玉米棒子。“不怕别人偷?”“大家都富了,谁还会偷你的包谷?就是摩托车、饲料粉碎机长期摆在屋外也放心得很。”友礼村农户娄义琴说。

  晚上11点半,友礼村副主任兼调解委员梁光云还在整理农家书屋架上的书籍。自从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以来,村里已建起300多幢黔北民居,通村、通组和连户便道全部硬化,白沙集团投入1000多万元扶持农户种烟近3000亩,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5000元。他说:“以前大家都怕当调解委员。如今,村民一心求学、求乐、求美,田边地角、家长里短的纠纷基本没有了,村里的年轻人成立了义务巡防队,偷鸡摸狗的事早已绝迹,调解委员当得很轻松。”

  在先后走出过8名博士的觉林村马家寨,大人都已熟睡,只有书房的灯光示意着农家娃还在埋头苦读。

  快到凌晨时,陆老板带记者走进友礼村小江南休闲娱乐庄,门前的小河静静地流淌,屋顶的彩灯还在闪烁,喊了一声无人应。陆老板径直带记者走进二楼一卧室住下说:“你明早起来给他20元钱就行了。”

  一早起来,主人发现有客人,连称招呼不周请谅解。记者表示是熟人带来的,没打招呼就住下真是过意不去。主人华某却说“不碍事,只要你觉得像在家一样就好了。”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09-07/99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