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河南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生机勃发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9-02  互联网

小田变大田死钱变活钱农户抱成团

——河南省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生机勃发

     最近,来自河南省信阳市农村的新闻不断:组建全省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总社,建立全省第一家县级林权交易中心、第一个试行新型农村合作养老保险……诸多“第一”的背后,显示出信阳农村改革已经破题,正呈加速推进之势。
  信阳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河南省批准成立的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试验区建设启动以来,信阳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村改革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基层大胆探索,各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为农村发展注入了勃勃动力。
  土地流转让小田变大田
  信阳把土地流转作为农业规模经营的突破口,通过农业产业化带动、合作化拉动、机械化推动、惠农化促动,四个轮子一起转,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目前,全市已流转耕地185.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2.4%。土地流转催生了一大批规模经营大户,其中,流转面积50亩以上的2000多个、千亩以上的344个,全市还涌现出17个全国种粮大户。
  息县彭店乡张庄村农民柳学友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流转经营了3000多亩耕地,通过土地整治、打井修渠、科学施肥、规范管理,使土地产出率提高10%以上,去年收获粮食255万多斤,年纯收入80多万元。村里的农民不仅有了土地租金,还可以到柳学友的“庄园”或者是城里打工,腰包同样鼓鼓囊囊。信阳市委书记王铁介绍说:“通过土地流转和整治,助推了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生产。去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 112.2亿斤,占到河南省的十分之一强,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
  信阳建立起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中介和服务网络,目前已成立乡镇土地流转中心197个。这些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外连市场需求,内连千家万户,为群众提供信息、签约、公证、仲裁等一系列服务,提高了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程度。在光山县孙铁铺镇江湾村,由村委会和部分农户发起成立了土地信用合作社。农民可将土地存入合作社获得利息,合作社再将这些土地进行整治,集中连片贷给种田大户和养殖能手,经营收入主要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目前江湾土地信用合作社已经“存贷”土地2900多亩。而在全市,这样的土地信用合作社已经发展到52家。
  金融创新让死钱变活钱
  过去农村贷款难,主要是农民的资产没有确权,缺乏有效的抵押物。为此,信阳市建立起市、县、乡三级担保网络,出台了农村物权确认和抵押担保暂行办法,把农民的林权、农机具等都纳入抵押担保范围,让农民的不动产“动”起来,“死钱”变成了“活钱”。
  ?河区吴家店镇聂寨村农民郭勇流转承包2000亩经济林,近年来一直想扩大经营规模,但资金不足成了“绊脚石”。今年4月份,他尝试着用林木所有权贷款,没想到很快贷到300万元。他用这笔资金新发展了1000亩优质茶园,事业做得越来越红火。潢川县江集镇新岗村农民张井国则用自家的山林作抵押,从当地信用社贷了20万元发展茶叶生产。望着满坡的茶林,张井国喜滋滋地说:“茶叶销路好,我第一年还清贷款,第二年就可以净赚了。”林权证抵押贷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育林造林的积极性。一些林农高兴地说,“林权证就是俺们的绿色信用卡。”
  为把农村资金进一步整合起来,信阳还积极创办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培育和发展各类非银行金融组织。目前,全市已成立村镇银行1家、农村合作银行1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达到26家。潢川县爱国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目前已发放贷款180多万元,扶持农民发展个体工商业和高效农业,带动了50多人走上了致富路。
  农民专业合作让农户抱成团
  平桥区五里镇佛山村是个茶叶专业村,过去由于缺少技术、品牌和销路,效益一直上不去。去年,村里组织茶农成立了马氏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分散种植、统一培训、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既解决了茶农的“卖茶难”,又把当地茶的品级一下子提高了。仅今年春茶一季,茶农每亩收入就比去年增加了1100多元。
  目前,像马氏茶叶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信阳比比皆是。通过采取职能部门主导、基层组织牵头、龙头企业培育、致富能手带动、农技人员领办等形式,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417多家,共带动农户15.6万户,正在成为农民信得过、龙头靠得住、市场离不了的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助推下,信阳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迅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800多家,带动了全市50%左右的农户,转化了80%左右的农副产品。
  新村建设让村庄变乐园
  说是农村,却矗立着一排排整齐的楼房;说是城市,却掩映着乡村一眼望不尽的绿色……信阳把新村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来抓,农村正日益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乐园。
  规划先行是信阳推进新村建设的突出特点。目前,信阳各级财政已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为全市179个乡镇、3261个行政村编制了建设规划,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镇规划全覆盖。在规划的指引下,一大批建筑新颖、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社区应运而生。息县项店镇李楼村原来有19个自然村,群众居住分散,生活极为不便。今年通过宅基地置换建成了李楼新村,把全村60%以上的农户集中到一起。在这个新村,敬老院、卫生室、文化大院、超市、新型公厕一应俱全,家家住上了两层小别墅,户户开通了宽带、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农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目前,信阳通过小村并大村、异地建新村、淮干滩区和山区移民迁建等措施,已经规划、建设农民新村800多个,其中省级康居示范村达到60个。
  信阳坚持把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对“空心村”、废弃地整治和宅基地置换所节约的3.5万亩地,一部分用来复垦,一部分依法置换为建设用地,用来发展集体经济和民营企业。光山县弦山街道办事处上官岗村对旧村改造腾出来的200亩土地,引资6000多万元,合作建设了上官岗农产品批发大市场,壮大了村集体的经济实力,还解决了村里600多人就业。
  农村社保让农民无忧乐开颜
  农村社会保障是农民最关心的事,也是信阳推进农村改革的“重头戏”。信阳市市长郭瑞民介绍说:“我们突出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两个重点,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群众充分地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罗山县是信阳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养老保险的试点,也是全省最早开展这项工作的地方。今年5月份启动以来,全县已有61%的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有2.2万多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领到了养老金。一些老人高兴地说:“党和政府帮助我们建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在罗山县楠杆镇田堰村,村民严安胜掰着手指头介绍说:“我一年交251元,一直交到60岁,以后每月能领到101元,一年就能领到1215元,相当于一年领到我过去5年交的钱,划算得很,我和媳妇都买了保险。”
  一走进红瓦粉墙、窗明几净、设施齐全的平桥区洋河镇金牛店村卫生室,顿时让人眼前一亮。村医贺华友高兴地说:“我们卫生室如今是焕然一新,周围的乡亲都愿意来这里看病。”去年以来,信阳市平桥区采取政府主导、村医自愿、多方筹资的模式,为全区246个行政村统一建成了标准卫生室。区里不仅为每个村卫生室补助了4.5万元的建设费和设备费,还组织756名村医到郑州大学一附院免费培训三个月。把“医院”建在家门口,把医生留在村里头,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借鉴这一经验,今年5月份,信阳在全市启动了标准村卫生室建设,村医培训工作也正在抓紧展开。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09-02/99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