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铁牛代替老牯牛

网友投稿  2009-08-20  互联网



      
     机插机收,水稻高产不用愁。

  2006年夏季,彭山县的耕牛正式退出耕耘了数千年的田野舞台,取代它们的是一批不吃草料不拉屎的“铁牛”。机耕替代牛耕,掐断血吸虫病根,首创四川“无耕牛县”,这是彭山继70年代农机大发展之后掀起的第二轮“农机热”。而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以健康的名义进村入户,在生产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让农民饱尝甜头,使农业机械化成为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主动需要,从而引发了第三轮“农机热”。

  脱“病”致富

  “以机代牛”来帮助


  谢家镇李山村曾是彭山有名的“钉螺村”,血吸虫病感染率最高时达26.8%。自2006年实施“以机代牛”工程以来,全村有螺面积从2005年的20万平方米,下降到今春普查时的7840平方米,无血吸虫病急感病例发生。“送走百年瘟神,老百姓从内心深处感谢政府帮我们把牛耕变成了机耕。消灭了血吸虫病,群众少了病痛和医药开支,提高了劳动能力,也提高了大家发展生产的兴趣,这应该是党和政府帮我们农民最大的一笔节支增收。”村党支部书记伍万会说。

  至2006年初,彭山仍有80%的行政村(社区)仍处于血吸虫疫区。而与中国传统农业相依相偎几千年的耕牛,则是传播血吸虫病的“罪魁祸首”。专家称,人畜血吸虫病九成来源于耕牛,一头染病的耕牛就是一台移动的血吸虫病传播机,其传染强度相当于50个血吸虫病人。

  然而,“老牛跟我们祖祖辈辈几千年,犁田打耙,劳苦功高,任劳任怨,当时一下子喊丢,还真的有点舍不得啊!”伍万会说,“好事要办好,实事要办实,群众就会乐意接受。”县委、县政府把“以机代牛”工程,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村建设的大事来抓,出台了耕牛处置补偿、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供应监管、骨干机手培训、维修服务、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将退耕还林、血防造林、村道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扶持资金向以机代牛倾斜。为让农户在处置耕牛时不吃亏,专门出台处置补助政策:处置1头耕牛补助500元,6月龄以上孕牛补助600元;村民购买农机给予补贴,其中耕牛户购机补贴50%、非耕牛户补贴30%。

  县农机局于当年8月29日,邀请川农、华丰、吉丰等耕整机生产企业、销售商的技术人员携带样机,到谢家镇石山村八组开展“以机代牛”灭螺源首站现场耕作演示。持续的宣传演示活动,大大消除了群众对农业机械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县农机局还按照“耕牛户处置优先、丘区优先”的原则,调剂农机货源优先满足重点疫区和丘区农户购机需求,并扎实搞好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几个月时间把712台耕整机送到各个乡镇农机站,减少农户往返县城运机的麻烦和费用。

  “当然,最能打动农民群众的还是经济账。”公义镇鹤林村五组村民刘洪林说,现在农村请人带牛犁田,一亩需付工钱50元,而机耕只需付出25元左右;一台耕整机每小时耕地2亩,而1头耕牛仅能犁出半亩地。按照老刘的算法,彭山整个疫区22万亩耕地,80%宜机,一年两季,每年就可节省耕作成本880万元。同时,饲养一头牛,每年人工草料费用至少1400元,整个疫区3694头耕牛,以机代牛又节约饲养费用500万元。这节省下来的1380万,相当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直接增长40到50元。这还不包括提高劳动效率所增加的效益,以及血吸虫病给群众带来的经济损失、家庭创伤和农村环境污染。

  这一年,彭山县新添农机700多台套,替下了3960头耕牛。

  现代农业

  “一品一机”成时尚


  走进谢家镇岳油村,一派新村景象令人振奋。首先给人的感觉是空气清新,一点闻不到农家通常都有的牛粪、猪粪的臭味。以机代牛,人畜分离,30%左右的农户建起了沼气池,厨房、厕所全部贴上瓷砖。

  村党支部书记刘先云说,“目前全村有耕整机63台,过去的180头耕牛全部处理了。农业机械化给岳油带来的最大变化我感觉有两个:一是群众生活方式变了,家家户户都讲卫生爱干净,村容村貌比过去整洁十倍。二是群众的精神面貌变了,扯筋聊皮的少了,谋发展干项目的多了。”2000多人口的岳油村,2005年时尚有血吸虫感染病人30人。如今实现了“水稻—泽泻”轮作和机械化耕作,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最近几年增长都在500元左右,由全镇有名的“困难村”变为了“小康村”。

  青龙镇泗河村是彭山粮食生产基地,主产水稻。每年水稻栽插时节,劳动力因大量外出务工,异常短缺,请人插秧费时费力费用高。县农机局便将泗河选定为水稻机械化插秧示范推广点。该村四组村民廖玲彬说,“机器栽秧子有三点好处:一是增产增收,每亩可增产25-50公斤,可增收45-80元。二是抗倒伏,2007年他们人工栽插的都倒了,而我家用机器插的就没有倒,还便于机收。三是节省费用。请人栽每亩150元,而机器只需70元,可节省费用80元,很是划算哦!”正是这种甜头,这个村的机插从2006年的8亩,发展到了今年的1087亩。

  彭山县农机局机插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连续3年的示范推广对比试验,机插每亩可节种2公斤,软盘育秧使秧田利用率提高10倍,亩增收25-50公斤,同时节约插秧成本80元。今年,机插已经扩大到全县13个乡镇,机插面积达到了4432亩,形成了政府牵头、农机实施、农业配合的推广格局。

  拥有3万亩柑橘基地的黄丰镇,在农机部门的支持下,建起了全市第一个机械化节水喷灌的百亩示范果园,如今节水喷灌、沼液自动滴灌、机动灭虫施肥正大面积推广。同时,水果加工、保鲜、运输机械化正飞速发展,已建成顺风、德兴、蕾蕾等多个水果机械化保鲜加工企业,从而使该镇水果机械化保鲜能力由过去的100万公斤提高到目前900万公斤。该镇丰华村二组水果专业户刘久全,承包经营集体果园20多亩,种植“不知火”,年产鲜果5万公斤。去年,在农机和农技人员帮助下,购置了一套水果打蜡包装机投入使用。“没想到啊,打蜡包装后每公斤订单价格就标上了5元到5.2元,比过去裸卖高出1.4到1.8元,农业机械化就是好!”

  而在彭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锦江乡正华村,3000亩土地上蔬菜产业正蓬勃发展。该村引进农机购置补贴、村示范村建设、土地治理项目、优质蔬菜科技示范等项目以及大量业主投资,综合采取水利、农业、农机、科技、林业等措施,进行山、水、田、林、路治理,完成土地治理5500亩,全力推广种养循环经济模式、蔬菜设施栽培与节灌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打造彭山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成都市蔬菜配送基地。2008年,该村投资12万元,新建提灌站1座、改造提灌站2座。今年又投资300余万元,建成1000亩节水滴灌无公害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土壤翻耕全部使用旋耕机、微耕机,植保用机动喷雾喷粉机械,部分蔬菜收割、储运也实现机械化。

  据统计,从2006年实行以机代牛专项补贴到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四年来,彭山县累计发放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00余万元,拉动农户投入1000余万元,新增耕整机械、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农业机械1846台套。其中耕整机总量已累计1391台,年耕作土地56.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1.6%。

  合作社牵头

  “铁牛”走得更远

  “铁牛虽不吃草,但是成本很高,农机闲置率过高会影响农民参与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究其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农机户一户一机单打独斗,造成了单个农机户购机‘全’、使用‘少’、力量‘小’、效益‘低’。”彭山县农机局负责人说,在第二轮农机热兴起之初,他们就开始探讨破解这一难题的办法,出台了鼓励联户购机或村社集体购机、引导成立农机服务协会或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一系列办法,希望通过农机大户、农机服务专合组织的力量,快速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特别是带领广大农户依托农机增收致富。

  2008年4月,全县第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华林农机在青龙镇永远村七组诞生。合作社广泛吸纳农机户加盟,形成跨区作业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而且社员相互之间有个照应,互帮互助。社内统一调配机具、统一安排作业、统一签订合同、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检修维护、统一采购和供应零配件,分车单独核算。目前华林农机固定资产已积累200万元,拥有各型农机具27台套,初步形成了农机管理、农田作业、维修保养于一体的社务体系。该社理事长杨华林告诉记者,华林农机去年作业收入达到112.1万元,带动40余人就业,其中大部分是入社务工或者带机入社的返乡农民工。

  在青龙镇金烛村二组,今年7月才成立的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生意相当火爆。理事长朱诗维说,“业务旺源于我们在服务方式上的创新。针对时下农村劳动力和生产实际状况,丰收农机一成立就推出了水稻生产全程一条龙作业项目,我们给农户提供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育秧、统一插秧、统一收割、统一晒储的一条龙服务,既便民利民受欢迎,又给社里增加了收入,实现了双赢。”除为周边农户提供机械化耕种收服务外,丰收农机今年已尝试进入成都、绵阳、江油等地跨区作业,作业对象也从稻田延伸到蔬菜、西瓜、葡萄基地耕整。

  目前,彭山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协会、农机大户、机耕互助小组等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30多个,拥有农机户4800余户,农机化经营年收入超过1.2亿元。

  “农业机械化在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节本增效、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起着基础和支撑的作用。现在群众搞农业机械化的热情很高,我们要从早谋划把他们在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带得更远才行。”彭山县政府副县长郭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彭山农机将进一步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威力和农机服务的保障作用,在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紧紧围绕大田农业和特色效益农业,使各主要大田作业和优势产品都有配套的先进适用农机具。二是继续强力提升全县农村耕作、播种、收割、管理、繁育、储运和加工等各个生产环节的农机应用水平和作业水平。三是以一村一品专业基地为重点,以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全面提升农机户的组织化程度、农机利用的市场化水平和农机服务保障的社会化格局。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08-20/99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