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二次会议今天正式拉开帷幕。两天后,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也将开幕。农村改革、食品安全等问题势将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本报从今日起辟专版就相关话题深入探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成贵接受本报独家专访,就土地流转、农村社保体系建设等热点建言献策。
土地:10%流转率期待突破
镜头一
“我们家承包地都租出去了,我平时有空过来帮忙摘摘菜,也能再赚一点钱。”苏北某贫困县王大妈快60岁了,说话时微笑的脸上带着满足感。
王大妈儿子、媳妇都在上海打工,自从上海取消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后,孙子也去了上海读小学。前年,镇上引进某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在当地建立加工基地。当时很多村民都有顾虑,担心吃亏,担心将来地拿不回来。王大妈在儿子、媳妇的支持下,比较早地与该企业签了合同。
“现在大家基本上都加入了。像我来摘菜,一天能算到20元工钱,每亩地的租金是400多元一年,国家打到卡里的政策补贴每亩地有100多元。”王大妈掰着指头给记者算,“种的都是反季节蔬菜,怎么种、什么时候打农药这些都有人教,家里有点自留地我也种上了,企业按照市价跟我们收。怎么算都挺划算的。”
背景
王大妈所在的县是目前江苏省13个贫困县之一。尽管王大妈和她的乡亲们比较早地尝到了土地流转的甜头,但这在当地并非普遍现象。目前,该县耕地面积约84万亩,土地流转面积仅为8.5万亩,占比10.4%。其中,以出租、转包形式流转的土地面积约6万亩,以企业为主体进行规模经营的土地面积仅1.62万亩。以土地集中流转为前提的规模农业、高效农业才刚刚起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小农经营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农户家庭经营土地规模不仅没有扩大,反而有所下降。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2006年我国农户家庭经营耕地只有8.26亩(比1996年第一次农普时下降了0.5亩多),人均2.48亩。
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近年来,国家及各地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鼓励农民以各种形式尝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促进土地流转的步伐近期尤其加快,2008年10月,全国首家农村产权交易所在成都挂牌,为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项目提供专业服务。此后,重庆以及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专家评析
李成贵:目前,我国农业的经营格局仍以小农经济为主,这势必难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即使农产品价格涨一些,农民的增收空间也十分有限,只可温饱,难以富裕。而且,小农经济的特点是“小规模,大群体”,很难控制市场风险,农民难御市场波峰浪谷的冲击;同时,也给疫病防治和食品质量安全带来挑战。
小农经济是没有出路的,在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基础上是无法真正建成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目前,我国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处于十分薄弱的状态,粗略估计,当前全国农村土地流转率不会超过10%,促进土地流转的任务十分艰巨。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工商资本与农民争地、借土地流转之名变相圈地等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则,是要坚持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指出的“三个不得”,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政府需要为农民做3件事情。一是搞好服务,包括成立类似土地服务交易中心来提供免费、可靠的资讯以及提供标准化的合同文本,使交易规范化、制度化,避免纠纷。二是搞好支持,主要是中央财政提供流转补贴,促进土地流转。现在,中央对“三农”的补贴项目很多,可考虑增加一项“农地流转补贴”,通过经济手段刺激农民加快土地流转。三是严格管理。首先要避免商业资本兼并土地,不能搞强制性流转,要尊重农民。其次是对土地的用途进行管制,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来防偏化险。如对流转有限定:农业内部流转、社区内部流转优先等。
教育:新《纲要》新希望
镜头三
小伟匆匆扒了几口饭,就去做作业了。看看时间差不多,赶紧一溜烟地向学校跑去。从去年9月开始,小伟转到城里的学校上初一,家里在学校旁边租了间房,离学校走路只要5分钟。这所中学是县城里教学质量比较好的学校之一,托了关系,转学费用交了好几千元。还有教学质量更好的实验学校和外国语学校,可费用是以万来计的。小伟父亲权衡了一下,选择了小伟现在就读的这所学校。母亲原来在村子附近的卫生院做临时工,一个月能赚几百元贴补家用。小伟转学后,母亲辞去了工作,进城照顾他饮食起居。家里收入来源全靠父亲一人。
背景
“这种情况在我们这里很普遍。”苏北地区某县农村办公室副主任老王对记者说,“你看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村子,10户人家少说有三四户是空的。有人的家里,也是老人在家带小孩。我们刚才参观的那个养鸡大户的鸡场,就是以前村子里的学校。”
据介绍,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当地学龄儿童数量逐年下降。当年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所建的一批中、小学越来越面临生源不足的尴尬。前些年该县乡镇撤并时,对中小学校的布局、规划也做了相应调整,撤并了一批学校。这虽然解决了生源不足的问题,但原先的几个乡并成一个乡或镇,地理面积大了很多,不少学生家离学校的路程变得很远,上下学很不方便。同时,农村学校的优质师资流失现象也很严重,造成农村学校教学质量难以跟城里学校相比。
“本来学校离家远,上学就不方便,不如多花点钱去城里读。而且,家长看到早些时候转到城里读书的孩子成绩确实提高了,觉得这钱花得值,就也开始想办法往城里转。”陪同采访的村干部说,“上了好的初中,就有希望考上好的高中,也就有希望考上好的大学。家长们都是这种心态,所以只要能负担得起的、城里有点关系的,都转走了。”
“中央号召搞村建设,我们一直在思考到底该如何推进。我觉得最严重的问题在于:没有人。现在的教育体系对于农村来说是‘人才抽血’。”老王的言辞迫切中饱含沉重,“考上大学的,毕业后大多留在城市工作了;没考上的,也去学个电脑或什么技术,到城里打工去了。现在成长起来的这一辈年轻人,已经不会种田了,当然,他们也不愿意务农。如果这样下去,村建设必定后继无人。”
专家评析
李成贵:首先,应当肯定近几年我国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包括减免课本费等等,基本解决了1.5亿农村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但也不能否认,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体系整体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问题,农村学生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比较少,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更是难上加难。
资源向优势地区集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经济等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并不只是教育领域特有的现象。但教育有它的特殊性,因此,政府在配置教育资源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调节。例如:加强师范院校的建设;大学生志愿者多安排一些当老师,政府给予一定的工资补贴等。
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慢慢来。眼下,教育部正就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社会各界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这个《纲要》的制订,相信会对解决农村教育体系的问题有所帮助。
延伸阅读
2009年1月7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纲要》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1个月来,各界人士通过多种渠道发表意见、建议110多万条。其中,中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民工子女教育等13个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从10来岁的中小学生到91岁的耄耋老人,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百姓,从海外留学生到退伍军人、退休干部,从善意的批评到理性的建议,人们表现出了对教育事业的极大关注和极高热情。教育部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下设5个工作小组,组织专门队伍,分别负责收集电子邮件、信件、教育部门户网站、社会网站、高校校园网和媒体上各界人士提出的意见、建议。
社保:框架初成难点待攻
镜头二
前不久,朋友小张的父亲得了重病,他急忙寄钱回家给父亲看病。从老家那边反馈的信息并不乐观,医生怀疑是癌症,却又不敢确诊,让他父亲去大医院查。小张的老家在苏北农村,尽管有小张的汇款,可治疗费用还是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记者告诉小张,当地应该有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如果他父亲参保了,可以报销部分费用。小张赶紧让老家亲戚打听,是有这回事:每人每年交60元即可,不过他父亲并未参保。于是又赶紧打听能否补缴。之后小张找了关系,补缴了保险费。3个月后,他父亲因病辞世,全部看病费用花了约2万多元,通过医保报销的不到200元。“怪不得这么容易就能补缴上,老家那边的人并不怎么愿意参保,以前也从没听家里人提起过。真正生大病也报不了什么钱,只能是聊胜于无。”小张对记者说。
背景
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合”)的任务。此后,陆续在全国开展试点工作。从2007年开始,合制度建设转入全面推进阶段,2008年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
目前,我国合制度框架及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但是,制度推进与宣传不到位影响农民参保、受益面狭窄导致可信度不足、农民缴费少难以保障日常医疗费支出等不足和缺陷,仍然影响和制约着农民享受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此外,目前全国有25个省、1168万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保”),总体参保比例较低。
专家评析
李成贵:近年来,政府在农村社保体系建设上还是做了许多工作,但就总体情况来说,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障水平偏低,例如合作医疗大病报销比例较低;二是瞄准度还不够,一些真正的贫困人口未能纳入。
目前,有两个重要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还非常薄弱,“保”全国平均覆盖率只有百分之几。二是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未能真正建立。可喜的是,近年来,这些已经提上政府议事日程。农民工社保账户异地转接(农民工流动性大,经常变换工作地点,如社保账户不能异地转接,农民工很难真正享受社保待遇)等问题也已经在探讨之中。记者 徐海慧 实习记者 夏璟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