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紫阳乡土人才挑起新农村建设大梁

网友投稿  2008-06-13  互联网

        从3月中旬至今,紫阳县已举办了3期茶业技术培训班,使300余名农民熟练掌握了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及名茶加工技术,全年培训将达到1500人。据悉,在紫阳,掌握一门以上种植、养殖专业技能的“土专家”、“田秀才”共有12万人,其中在县人才库里登记在册的乡土人才1万余人,挑起了村建设的大梁。

       随着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人才不足已愈加明显。紫阳县把乡土人才纳入人才整体规划,大规模开展技术培训,加大扶持力度,放手使用乡土人才,使乡土人才在村建设中唱起了主角,造就了一大批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雁”,形成了一人致富、带动一片富的可喜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村建设步伐。该县将培训作为加强乡土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实行引导自学和组织培训相结合、技术人员讲授与土专家现身说教相结合、技术咨询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大规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知识,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仅茶叶这一项产业,该县每年就要集中培训制茶技术骨干1500人。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与农民容易沟通的优势,组织乡土人才对周围农民进行传帮带,使更多的农民掌握了技术,走上了富裕之路。向阳镇江河村陈远兵有一手制茶手艺,他积极向本村青年传授制茶技术,带出十几名制茶能手,通过一传十,十传百,全村80%的青年都掌握了名优茶加工技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拓宽乡土人才成长渠道。该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工程学院联合开发富硒食品协议的签订,使紫阳农民第一次能与专家教授面对面地寻求技术帮助。积极组织有条件的农民到外地观摩学习取经,掌握了解市场信息。通过政府引导,广大农民树立了“要致富、学技术”的观念,涌现出了一大批“学习型”农民。城关镇新桃村庭院经济示范户张齐培每年都要订阅《中国蔬菜》、《农村小康科技》等报刊,运用所学科技知识指导农业生产,成为远近闻名的“反季节蔬菜”种植大户,在他的带动下,户均只有三分地的新桃村成为占县城蔬菜供应量60%的蔬菜专业村。水产养殖大户田先文为全面掌握养鱼技术,专门到四川合川水产技术学校学习了三年,掌握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紫阳涌现出的“学习型”农民,正成为科技致富的“排头兵”。加大扶持力度,营造创业致富的良好氛围。县上从政策、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对乡土人才发展产业给予大力扶持,建立了发展项目信息网络,为乡土人才发展产业提供信息咨询,指导选准项目,收集市场信息,寻找产品销路,帮助乡土人才解决“卖难”问题。高滩镇农民朱元成依靠120多万元的扶贫贷款资金,先后办起了茧站、煤矿、食用菌厂、农贸公司,解决了当地100多农民就业,连续四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余万元,上缴税费10多万元。紫阳县现有的1万多名乡土人才,都是在农村生产第一线,在当地村建设中唱起了主角,成为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优秀乡土人才率先发展一项产业,给周边农户提供示范,引导、带动其他农户兴产业,使各项产业都得到发展,为农民增收找到了多条途径。双安乡双河口村一组的张满刚,自家建标准丰产密植桑园25亩,近几年平均每年养蚕16张,桑园进入盛产期后每年可养蚕25张,通过他的示范,本组有4户发展为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全组家家兴桑养蚕。城关镇楠木村兽医吴应国被山羊养殖户亲切地称为“羊医生”,他致力于山羊疫病防治和舍饲喂养的推广,使山羊病死率大大降低,增强了养殖户的信心,使全村养羊发展到4000多只。联合乡渔泉村王清润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外出在煤矿打工,现在已成为在河南经营8口煤井的老板,他带领1200余人务工(其中本乡人占70%),有效转移了本乡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劳务输出成为该乡农民增收的稳定渠道。乡土人才也在不断壮大中“裂变”,在“裂变”后“升级”,使得许多农民从致富小户发展到大户再发展到企业家。毛坝镇冯永华先是创立了紫阳县永华农副业有限公司,后又与他人共同合资组建成立紫阳县富硒食品有限公司,以“开发富硒资源,造福人类健康”为己任,舞起了开发紫阳县优势富硒资源的龙头,成为紫阳闻名遐迩的农民企业家。紫阳县注重将乡土人才中的致富能手选拔进基层组织,从乡土人才中选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使大批农村实用人才有了更加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从1999年起就打破身份界限,累计为200余名优秀乡土人才评定了技术职称,给他们帖上了“金招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徐龙仿原先在外包工,回家后又在自家承包地建桑园、种蘑芋、栽天麻、养猪,年收入近3万元。2002年10月,徐龙仿被推选为高滩镇百坝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该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不足800元上升到1800元。

       据初步统计,全县农村基层组织乡土人才占一半以上,大大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通过他们的致富经验和技术带领一方百姓大力发展产业奔小康,有力地促进了村建设步伐。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8-06-13/96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