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山东省日照市刘家址坊村的妇女们交流种植经验。陈为峰摄
亚欧会议乡村发展论坛于日前在北京召开。论坛上,中国的乡村发展模式,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如何看待中国的乡村发展之路?中国在进一步促进乡村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方面,还将采取哪些措施?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村建设是有效模式
记者: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促进乡村发展方面走过了怎样的历程?成效如何?
牛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乡村发展驶入了全新的道路。80年代初的改革也是从农村开始的。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开始实施“统筹城乡”新的发展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惠及“三农”的新政策。
到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村的重大战略,自此,我国的乡村发展进入了一个以村建设为主要模式的发展阶段。到2007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第4年实现增产,全年粮食总产超过1万亿斤;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则从1978年的2.5亿减至1497万。
与此同时,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深入实施,1.5亿中小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得到减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县(市、区)已占全国总县数的85.5%;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2777个涉农县全面推开。实践证明,村建设是一个有效的乡村发展模式。
今年,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要确保农业生产不滑坡,确保农产品供给不脱销不断档,确保农产品价格不大涨不大落,确保农民收入增长不回落,确保村建设不松劲不走样,力争实现粮食产量达到1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
要关注乡村居民的幸福感
记者:我国促进乡村发展的主要经验有哪些?
牛盾:村建设有20个字的总体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实现此目标,就是乡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就经验而言,有以下六点:一是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多方协力,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面力量,形成合力。二是坚持贯彻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促进城乡互动。三是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关系。四是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五是既授之以鱼,亦授之以渔,致力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六是坚持全面发展。乡村发展不仅仅是提高农民收入,也不仅仅是改善人居环境,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要关注乡村经济、社会、民主、文化的全面进步,切实提高乡村居民的幸福感。
中国经验获国际关注
记者:在促进乡村发展方面,中国开展了哪些国际合作和交流?
牛盾:为促进乡村发展,各国都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在这方面,中国愿意也一直致力于与其他国家加强沟通和交流,互相取经,共同促进。
一方面,我国从其他国家的乡村发展经验中得到启发,获益良多。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孟加拉国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的乡村银行给我们发展农村小额信贷、村镇银行等提供了宝贵经验,去年3月,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在四川仪陇挂牌开业。
开展村建设以来中国乡村的重大进步,也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不少国家还邀请我们到当地去,帮助他们发展。自1996年以来,我国已累计向尼日利亚等20多个发展中国家派出9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我国还先后在非、亚、拉美等地的几十个国家建设了农场、实验场和推广站,传授了大量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培养了当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