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进一步解放思想 推进新农村建设

零零社区网友  2008-04-15  互联网

  聂党权

        思想大解放 赢在新起点

  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领导干部笔谈

  解放思想是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新业绩的一大法宝。在我分管的工作中,社会主义村建设事关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事关市委和市政府提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目标的实现、事关社会和谐,因此,我想就如何进一步继续解放思想、推动我市村建设新一轮大发展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要认真总结村建设的成绩与经验

  社会主义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部署的新任务。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成立了村建设领导小组,要求全市各级把村建设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以实施农民增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农村社会保障和固本强基等“五项工程”建设为抓手,建立先行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全市的村建设,一年多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生产稳步发展。在工业化方面,全市以专业镇为基地,建成10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打造出9个中国名牌产品。在城镇化方面,全市创建省级中心镇14个。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九成以上,农业机械化程度继续处于全省先进行列,生态农业模式已具雏形,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近40%。全市2007年镇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28亿元,增长27.54%,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3.7%;农村经济总收入1700亿元,增长10%。

  (二)农民收入保持增长,生活富裕程度不断提高。农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外出务工,收入逐年增加。农民人均2007年5887元,增长5%,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0%,免除了34万名农村户口子女的九年义务教育书杂费,农村享受低保救济人数达6.7万人,20.7万人的饮水难问题基本解决。

  (三)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我市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内容,稳步推进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造住房等“五改”工作,稳步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进一步加强了城镇建设规划修编工作,各镇的供排水、公共交通、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得到改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逐步完善,镇村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四)农村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文明活动蔚然成风。我市开展各种面向农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活动和文明村、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市建成文明村2200多条,满足了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强了广大农民的卫生意识、法制观念和文明素质。

  (五)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得到加强。我市结合“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和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责任区”、“党员干部联系户”制度,充分发挥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在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实施村民自治制度,健全各项工作机制,提高了农民民主管理水平。

  二、要敢于正视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在村建设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不能因此沾沾自喜,而要居安思危,仔细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分析主要有十个方面:

  (一)重视不够。部分领导干部对村建设存在几种片面认识:一是对村建设的背景、要求、目标知之不多,认为村建设只是新瓶装旧酒,没有什么新的内容;二是认为我市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3%减少到2007年的7.5%,农民持续增收靠农业很难,农业可放在次要位置;三是国家取消农业税后,农民对政府没有什么贡献,政府也没有必要对农民履行什么义务,因此,对村建设还是用老眼光、老办法、老经验,把村建设摆在文件上、停在口号上,措施不得力,工作不扎实,甚至把村建设当成一种负担。

  (二)基础不牢。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部分地方农业生产出现副业化、兼职化、老龄化的趋势。二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弱,以2008年初的低温阴雨天气影响为例,全市直接经济损失就达9.68亿元。三是总体实力徘徊不前,2003年至2006年,我市农业总产值均列全省第6位,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5%左右,与“农业大市”的地位不很相称。四是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短缺,生猪、粮食的价格猛涨,加大了群众的生活负担和企业的生产成本。五是农村公共设施严重落后于城市,重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侧重城市,“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中,涉农的项目和投资仅占全市的10.73%和1.64%。

  (三)农民增收不快。2000至2006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增幅低于省3.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2.9个百分点,而且与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四)农民主体意识不强。不少农民认为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存在消极观望和等靠要的思想。

  (五)村委会干部工资低得不合理。2006年村委会书记、主任的收入最低的每月只有500多元,而且还存在拖欠工资的情况,有的拖欠长达10年。

  (六)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我市环境污染有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趋势,政府热线办统计,2007年环保问题的投诉案近6000宗,其中涉农的近50%。经省专家评估,我市一些蔬菜基地土壤的重金属含量比上世纪80年代高3倍。

  (七)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镇级经济差距大,镇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7年最高的新会区会城街道办与最低的台山市北陡镇相差达3.75亿元。村级经济差距也较大,既有全省闻名的社会主义村典范蓬江区白石村,也有集体经济年纯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贫困村。

  (八)投入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方面,一些市区至今还没有把村建设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各类财政支农资金多而散,,项目面面俱到,投放如“天女散花”,绩效较低。二是农村普遍存在贷款难问题,原扎根农村的银行、信用社网点被大量撤并,信贷锐减,给农民存取款和贷款带来极大不便。

  (九)农业保险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一方面,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农业保险风险大,回报率低,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全市14家财产保险公司,只有一家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每年赔付100至300万元。

  (十)农村社会治安问题不可轻视。我市个别村镇因征地拆迁等引起的纠纷以及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黄赌毒、封建迷信等活动毒化了社会风气;黑社会、宗族势力甚至渗透到村委会的选举活动,严重危害党在村一级的领导地位。

  三、要以创新精神推进村建设

  我市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认识的、体制的和实践的,无论是哪一方面造成的,我们都要敢于面对,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转变思想观念和领导方法,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一)要转移工作重心,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果断地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村建设上来,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总揽全局,在工作部署上、财力分配上、干部安排上切实体现出“重中之重”的要求,并把村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内容,抓出成效。

  (二)要勇于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大胆进行一些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我们要按照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城乡配套改革,认真清理取消各种针对农民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新型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积极探索解决农民进城后住房、就业、创业、子女读书、社保等问题的可行办法,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均等的权益。

  (三)要重点解决当前认识上和工作上的一些具体问题:一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我们要采取有效办法,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参加村建设,通过实施“千企扶千村”工程,促进农民就业与创业。二是创造条件,逐步提高村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解除其后顾之忧。三是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应该有别于城市,注意保持乡村风貌和历史人文景观,一切融于自然之中。四是大力解决村建设融资难问题。借鉴国外经验,市农业局增设农户信用管理职能,建立农民信用担保体系;镇级财政下决心设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加快组建村镇银行,拓宽支农贷款渠道。五是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各财产保险公司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减少农民的损失。六是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十一五”期间,建成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办好现代农业成果展览暨农业招商会,为品牌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8-04-15/95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