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政府加大“三农”投入“两会”关注农村发展

网友投稿  2008-02-29  互联网

  和去年一样,今年的市两会上,“三农”问题依然是代表和委员们关注、关心的热点。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坚持城市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在会内,代表、委员们就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谈思路、提建议;在会外,政府各涉农部门负责人分析形势,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制定新目标。

        一时间,在关注“三农”的社会各界,高原夏菜、村建设、水利工程、农村民生、扶贫开发、劳务输转等,成为大家常挂在嘴边的名词。两会期间,这些名词被各界的频繁使用,实际上折射出大家对我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也寄予很大期望。

  “十大行动”促进农村经济

  市人大代表、主管农业工作的副市长魏志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7年,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农民得到实惠较多的一年。农民人均收入净增204元,达到3102元,是近10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2008年,我市要通过实施十大行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提升行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行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升级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行动;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加强行动;社会主义村建设抓试点示范行动;农业科技与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行动;非公经济"4111"工程建设行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行动;改革创新促发展行动。

        记者采访时,代表、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纷纷为兰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建议、献良方。

  做大做强“高原夏菜”

  “作为一名从事农业工作的代表我非常感动。”人大代表、榆中县农牧局局长白平怀说,今年两会上,从领导代表到基层代表都很关注“三农”,高原夏菜更是代表们关注的热点,大家都非常关心如何把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他说,在榆中县高原夏菜是主导产业,也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优势产业,是农业中叫得响的品牌。在全国所有的县区中,榆中县的蔬菜面积和销量位居第四,全县高原夏菜产业已发展到23万亩,总产量6亿公斤,外销5.3亿公斤,产值近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来自蔬菜产业。

        “兰州高原夏菜是块金字招牌,如果质量出了问题,牌子就砸了。”魏志乐说,“高原夏菜”产业在全国已有了一定的影响,面积大、规模大、群众受益也最大。在全国37个大中城市多年的蔬菜质量监测中,兰州市一直处于前5名,这是市场认可高原夏菜的根本。他说,保护高原夏菜品牌是各级政府和农民共同的责任。要把蔬菜生产当做工业品生产来对待,严禁违禁农药的使用。

        就如何发展兰州高原夏菜产业,市农牧局局长石镜如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前,要着重抓好现有生产基地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在三县和红古重点突出大规模、大批量、无公害外销蔬菜为主的生产,二阴地区着重发展8-9月份外销绿色蔬菜,七里河、西固重点发展百合、韭黄、茄果类蔬菜,近郊主要发展叶菜类满足本地市场,促进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力争2008年再增5万亩,全市蔬菜面积达到70万亩。围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突出高原夏菜无公害基地建设,突出推广“联户联保”组织化管理模式,从源头入手加大治理,切实提升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同时,突出外销渠道的拓展,重点拓宽终端市场销售平台与渠道,以销售带动生产,以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整体水平。

  扶贫开发:重中之重

  民生是今年两会的最大热点。由于发展不平衡而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我市很突出,于是“农村民生”又更为代表和委员们所广泛关注。“农村饮水工程和扶贫开发应是政府关注民生的重点。”作为一名来自基层贫困地区的代表,马坡乡党委书记曾正满对“农村民生”有他独到的见解。作为贫困乡镇的发展“领头人”,曾正满考虑的民生离不开农民的生活和产业发展。曾正满说,榆中北山、南山地区都是贫困地区,人饮和增收产业滞后。政府关注民生应该在这两个方面加大倾斜力度。据介绍,上级政府大力实施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对该乡的产业发展起到了助推剂的作用。近两年,全乡依托扶贫项目大力发展冷凉型蔬菜产业,农民种植蔬菜亩收入可达到3000元。扶贫项目加快了全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培育了效果明显的增收项目。

        政协委员、市水利局局长黄云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市131.8万农村人口中,截至2007年,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已解决77.7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8.98%,还有54.07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由于资金缺口大,完成这个任务十分艰巨。2008年,市水利局将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水利,计划解决农村饮水安全6万人。同时,加大抗旱防汛力度,切实重视和解决干旱山区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

        “对农村贫困地区来说,扶贫开发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完成全年27个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实现年内解决0.85万人的贫困问题。。”市农办主任李向军说,2008年,全市扶贫开发工作要以提高贫困农民致富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解决贫困和低收入人口温饱为目标,以服务贫困群众为重点,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继续抓好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三大工作重点,促进扶贫开发

  农业灌溉设施投入加大

  “水是农业的命脉,水利灌溉工程要是出了问题,农业发展就无从谈起,尤其是经济作物的发展。”两会期间,一些从事农业工作和熟悉农村经济的代表,特别是各县区的领导代表们强烈呼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对水利灌溉工程的投入。

        “水利工程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农业的命根子,希望政府向全市130万农民倾斜投入。”白平怀代表说,尽管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很大,而且每年都有所增长,但是,和城市建设的投入相比,总感觉不够。他说,榆中县的水利设施运行年久,最主要的西电和三电工程都兴建于上世纪60年代,目前的运行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水费不到成本的50%,水费高了农民又接受不了。

        市水利局局长黄云飞说,我市现有水利工程已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方面设施老化,我市的水利工程大多建设于上世纪60年代,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在建设初期都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在布局和灌溉模式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农业种植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不适应的矛盾日趋明显。

        黄云飞表示,为解决当前的矛盾,市水利局将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多方资金,力争使问题和困难有所缓解。2008年,全市将新增有效、保灌面积各1万亩;完成节水灌溉10万亩;争取国家、省上各类水利专项资金800万元;夯实水利行业基础,增强水利发展后劲,完成重点水利工程设施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

  大力发展乡镇非公经济

  部分政协委员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提案中指出,我市乡镇企业由于先天不足,缺乏技术和有效管理、创新意识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已经很明显,各乡镇已经有部分企业因此而倒闭,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建议要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改革力度,把乡镇企业发展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采取破产、股份制、招商、整合资源等形式,通过体制创新,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完成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建立起比较规范的、以股份制经济和私营经济为基本形式的所有制结构。积极争取扶持资金,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形成一批规模较大、技术比较先进、经营机制灵活、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部分来自县区企业的人大代表建议,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一要转换经营机制。既可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机制;也可采取兼并、股份制等形式,打破行业、区域和所有制界线,建成大型龙头企业;还可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参与乡镇企业改制。二要调整优化结构。要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调整结构,重点发展优质、高效、传统、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科技含量,建成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企业。

        市非公经济发展服务局、市乡镇企业管理局局长李天亮说,乡镇企业是非公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按照这个指导思想,今后我市将切实推动实施"4111"主体成长工程,即“十一五”末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上3亿元的工业企业10户;科技成长型企业100户;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中小企业1000户。2008年,全市非公经济的目标任务是,完成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20%,达到283.7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10.3%,达到141亿元。为实现这个目标,将积极落实国家、省上支持乡镇企业的各项措施;充分发挥市非公经济发展服务局的职责,落实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非公企业制度;不断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坚持围绕发展搞协调的思路,进一步形成合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

  从实际出发建设村

        在两会上,村建设不仅是“三农”话题中的热点,也是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的热点。部分委员说,自吹响村建设的号角以来,兰州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积极参与,目前,全市村建设已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不过,在建设社会主义村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对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创新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缺乏创业带头人和技术领头人;缺乏科学的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规划;对致富信息工作抓得不够,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大多是凭感觉或道听途说,缺乏准确可靠的信息。

        针对以上问题,代表、委员们围绕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提出了许多建议:注重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规划,做到科学发展。一方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施策,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另一方面,在编制规划的内容上,既要求有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内容,更强调有发展生产、农民增收的具体规划,特别强调农业现代产业建设规划、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农民增收规划,这些必须作为整个村建设规划的重中之重。

        许多委员、代表还建议,在村建设中突出对特色产业开发的指导,努力提高农村经济总量。针对我市经济发展实际,在实施农民增收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村容村貌整洁工程、农民素质提高工程、民主政治建设工程等“五大工程”的同时,特别强调发展生产,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此外,要高度重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使农民朋友真正从快捷的信息中得到实惠。要狠抓劳务转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培育和造就新一代农民,除了抓好农村教育外,还必须把对农民的培训作为重点,千方百计增加投入,整合现有教育资源,重点开展定期培训、订单培训和农技培训等,尽快培养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增强农民的发展能力和增收本领。

        “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市农办主任李向军说,我市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客观上讲,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绝大部分农村经济基础条件差、农村投入历史欠账多,增加了村建设的难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产业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通过扎扎实实的试点示范工作,走出一条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的新路子,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他说,我市计划用3至5年时间,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继续扶持,最终建成50个全省一流、自我成长型的村重点示范村。选择一批有条件单项突破的村,集中力量,从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社会事业、村风文明等不同领域,专项扶持,加快发展,力争用3至5年时间,形成50个全市一流的、各具特色的村建设扶持发展村,以带动辐射周边地区发展。通过对重点示范村和扶持发展村的建设,以农村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共享和延伸为载体,以交通道路体系、生产生活用水体系和产业链为纽带,使其成线、连片、成势,力争用5至8年时间,形成10-15个村联片示范区,以增强示范效应,推动农村区域性经济和社会发展。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8-02-29/94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