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社会主义村建设综述
湖州在线讯 以“湖州模式”而享誉国内的我市村建设,2007年又添新的精彩。
我市以荣获2006年度村建设全省优秀为动力,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将村建设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百千”工程实施、实验示范重点区域创建、市校合作项目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等工作重点,大力强化“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村建设推进机制,深入实施“1381行动计划”,不断加大市校合作共建力度,社会主义村建设继续走在前列。
2007年收获硕果,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8.84亿元,同比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36元,同比增长14.4%;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6:1左右。
全面推进村建设实现新成效
我市在推进村建设中,注重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举措,着力抓好市校合作,大力实施村实验示范区八大工程,村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得到全面落实。
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以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重点,强化基地建设,制订了《关于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建设目标和模式,对种植、水产等提出标准,并全面启动3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完成建设20个,4个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项目也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并创建兴林富民示范镇4个、示范村21个,新增生态高效(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4万亩,全市累计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189.29万亩。
农业龙头效应不断扩大。全市新增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59家,累计达到402家,其中“亿千”企业新增8家,累计达到33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20亿元。新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105家,带动农户52.04万户,其中新增粮食专业合作社10家,涌现了德清徐家庄黑鱼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带动力强、作用明显的专业合作组织。
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去年,我市全面启动了安吉县省级社会主义村建设科技促进试点县建设,德清县申报省、部级社会主义村建设科技示范点,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科技创业中心(孵化器)已投入运行,浙江大学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落户湖州。农技推广和畜牧兽医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2083户。
农产品品牌战略深入实施。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名牌和著名商标39只,国家级名牌和驰名商标双双实现零的突破,其中新增国家驰名商标13只,中国名牌3只。目前,已有农产品注册商标820件,获省以上名牌和著名商标80只。通过创名牌活动,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仅销往上海的农产品全年完成48.53亿元。
农村二、三产业增长快速。通过推进农村工业制造中心建设、加快农家乐发展提升、开展争创特色产业强县强镇活动等措施,促使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增长。特别是全市以提供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文化、体验参与等多层次服务的农家乐发展势头强劲。到目前,全市已发展各类农家乐、渔家乐等3000多家,新创建省级农家乐示范村(点)9个。
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增大。全年协议外资项目133项,总投资10.94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6.07亿美元,实到农业外资项目92项,实到外资1.298亿美元,连续第七年名列全省前茅;农业利用市外内资实到22.24亿元,同比增长24.1%。
“百千”工程深入实施。坚持将“百千”工程作为推进村建设的龙头工程,以规划为先导,以示范村创建为抓手,以环境整治为重点,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围绕注重全面惠及、城乡互动、生态优先、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主体提升“六个注重”,深入实施新一轮“百千”工程。去年全面完成了281个中心村的规划编制,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覆盖面达到47.5%,有40个村成为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新增完成整治行政村127个,累计完成712个行政村、7426个自然村,受益人口14756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80%以上。
市校合作全面推进。去年,市校双方围绕三大平台建设和合作项目实施,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切实紧密联系,全力推动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新增合作项目172项,累计达到409项,其中与浙大合作项目新增117项,累计达到303项,完成118项,完成投资11.12亿元。合作平台建设有了新进展,“浙大—湖州蚕桑产学研创新中心”、“浙大—长兴动物科技产学研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顺利推进,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创业中心投入运行。作为市校农业科技服务主平台的“浙江大学—湖州市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合作推广中心”签约揭牌并宣告成立。
农村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农村公路、城乡公交、电力、供水、邮政、信息、电信、广电等农村基础设施“八大网络”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就业服务、社保和农村社会救助等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新建劳动力分市场14个,建设村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26个,新增就业岗位2.91万个;新增被征地农民实现100%应保尽保、即征即保,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96.8%,全市有179.69万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5.72%。农村公共卫生建设进一步推进,已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1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667个,建站率均达100%。农村教育环境进一步优化,“四项工程”实施顺利,在免收学杂费基础上,面向全市所有学校扩大了低收入家庭学生的资助面。
深化改革村建设增添新动力
去年以来,我市以“解放思想、激发活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大讨论大实践活动为动力,切实解放思想、奋力创新破难,推进城乡综合改革,使农村改革实现新突破,村建设动力得到不断增强。
全面开展创新竞赛活动。年初,市办下发文件,在全市开展村建设创新活动竞赛,倡导和鼓励各地、各部门对建设社会主义村工作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长兴县抽调百名干部开展社会主义村建设工作队下基层活动。安吉县制订了森林资源经营权《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平台业务流转意见》等,加快森林资源经营权流转平台建设步伐,已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236万元,抵押山林面积8000亩。南浔区探索建立了以“进百家门、交百家友、办百家事、解百家难、兴百家业、保百家平安”为主要内容的“六百”工作制。
探索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制订了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根据股权设置的不同,采取单一以土地入股、土地作价入股、参与经营开发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股份改革。目前,各县区的试点工作已逐步开展,完成4个。同时,稳妥地推进农民住宅抵押贷款试点,对农民住宅与宅基地分离和一户多宅情况,吴兴农村合作银行成功推出国内第一个“农民第二套住房抵押贷款”举措。
加快建设“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组织。省级试点单位安吉县着力搭建农村合作经济协会和农信担保公司两大平台,99家专业合作社、基层供销社、基层信用社、种养殖大户、农副产品营销大户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团体等成为农村合作经济协会的首批会员,农信担保公司注册资本600万元,为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市级试点单位吴兴区以规范专业合作社建设、拓展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为重点,由区供销社领办包括笋竹、茶叶、龟鳖等农产品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区农村合作银行已向试点的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授信1658万元,有效解决了合作社发展中缺乏生产流动资金和产品销售的难题。
创新载体村建设形成新合力
在不断推进村建设的进程中,我市在强化党政主导作用的同时,更注重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投身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在市级党政部门、群众组织继续积极主动参与村建设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社会合力共建浓厚氛围进一步强化。
集中开展大整治活动。市委、市政府将农村陈年垃圾的处理作为重点,在全市集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彻底清理全市范围内所有村庄、公路沿线、河道内的陈年垃圾,保持路边、河边、桥边、田边、房边整洁卫生,保持河水清澈、河道通畅。通过8个月的整治,出动24.73万人次,清理了垃圾死角17125处,清运垃圾7.07万吨,清理河道245万平方米,改善了居住环境,受到了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
实施典型示范工程。在全市农村启动“1010”典型示范工程,开展特色产业强镇、特色产业强村、农家乐示范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出口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人员、农村创业致富明星和魅力村庄等10个方面的重大典型培育和宣传推广活动。为配合这一活动,有关部门举办了“时代民”评选活动,选出了王国梁等十佳农村致富带头人,方敏等十佳科技兴农领路人,马卫平等十佳群众文化热心人,马福建等十佳文明新风倡导人和王益琦等十佳和谐家园守护人。
持续深化军民共建活动。去年以来,相继开展了“百连访百家,温暖千万家”活动、“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大会战和“岸绿工程”大会战等活动,走访慰问了农村优抚对象、困难群众200余户,清理河道6000余米、垃圾近4000吨,植树造林130多亩、1.4万余株。同时,开展以“帮村促连强组织、军民共建示范村”为主题的“百名村支书取经‘硬六连’活动”,组织全市100名军民共建村、重点帮扶村、示范创建村、实验示范重点村支部书记赴“硬六连”参观学习。
深入推进村企结对共建。我市启动了非公有制企业结对经济欠发达村、共建社会主义村活动,51家非公有制企业与55个经济欠发达村签订共建协议,开展帮扶欠发达村经济发展、贫困户结对、投资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活动。到目前,全市累计有882家企业和793个行政村结对共建,成为我市村建设中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