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勐捧:边寨旧貌换新颜

零零社区网友  2008-02-21  互联网

        以建设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为目标,以村容寨貌整治为突破口,全面展开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不到一年时间,试点村寨就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


曼种村委会下中良哈尼族寨村民自愿投资修筑进村水泥路的施工现场。


曼掌村干部群众敲锣打鼓为“十星级”文明户送挂光荣牌。  

        ●关注点●

        ● 试点先行、示范带动,整治村容村貌为切入点建设富裕和谐文明新边寨

        ● 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典型带动、分类指导,全面实施整镇推进

        ● 通过“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实施“三培双带”,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沐浴着初春柔和温暖的阳光,记者驱车到位于中老边境一线的勐腊县勐捧镇傣家边寨、哈尼山村采访了两天,所到之处:连绵起伏的橡胶林吐芽绽绿,茫茫碧海般的香蕉园坠满果实,阡陌交错、绿意盎然的田野,宽敞平坦的一条条水泥道路、柏油道路伸进村寨,傣、哈尼等各族干部群众精神饱满、你追我赶紧张劳作的场面,使我们真实地感受了这里村建设的热烈氛围,一幅幅社会主义村的秀丽画卷正在中老边境线上徐徐展开。

        试点“星火”  燃成“整镇推进”

        “下中良哈尼族寨村民群众集资82万元,正在修建进村的水泥路,要不要去看看”。“太好了,当然要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农委办副主任李晓明的提议,得到了同行几位省、州媒体记者的赞同。

        驱车到距主干道约2公里的勐捧镇曼种村委会下中良村的道路改造现场。10多名施工人员正忙碌地搅拌、运送水泥,夯打、平整路面水泥浆。村支书车飘自豪地说:“这是大家集资82万元来修的进村水泥路,长2469米、宽5米。下一步我们打算修通连接勐哈村的水泥路,那时,就不必再走晴通雨阻的泥巴路了。”据悉,该村民小组有71户350余人,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4400元。村民们建设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高,不等不靠,为尽快改善居住环境,通过召开“一事一议”村民大会,每户自愿出资1万多元共筹资82万元,村内道路己修建成水泥路,进村水泥路也即将完工。

        勐捧镇位于老挝边境,是勐腊南部中心重镇,辖8个村委会66个村民小组,辖区有两个国有农场、一个中型糖厂,居住着傣、哈尼、彝、汉等民族及克木人,总人口6万人,经济支柱为粮、胶、蔗3大产业。2007年,全镇生产总值24990万元,干胶产量1.8万多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914元,各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县各乡镇前列。

        该镇党委、政府以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四村”为目标,采取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方式,从勐捧等4个村委会的选择曼代迈、曼勐、曼哥里、勐润4个村小组作为参加全州首批村建设试点村,自2006年6月启动。各村以村容寨貌整治为突破口,全面展开“五改”即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一年就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村容寨貌大变样。有60户248人的景代迈傣族村,靠发展水稻、橡胶两大支柱产业,2006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广大群众集资、投工投劳,村内道路实现了硬化、修建了公厕和篮球场,还修建了两座漂亮的傣式寨门。另外3个试点村也一样,通过道路改造硬化、绿化,改厕、建文化活动场所,村容寨貌大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推进,现代文明生活成为村民的新追求。

        试点村的快速变化,激发了不甘落后的各村群众加快村建设的热情,村干部纷纷到镇里、县里反映村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镇党委、镇政府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决定因势利导,提前实施村建设“整镇推进”的行动。这一方略得到了西双版纳州委和勐腊县委的支持。县委书记李洪武率县相关部门负责到该镇里召开现场办公会,布置整镇推进工作,州、县农委办负责人多次前往调研指导。村建设迅速在全镇如火如荼地展开,形成了燎原之势。

        村民自建  边寨迅速“变脸”

        实施村建设整镇推进,既是逐步富裕起来农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勐捧镇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镇党委、镇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高点定位,研究充实完善了村建设整镇推进的方案,以“四村”为目标,以整治村容村貌为切入点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典型带动、分类指导、社会联动,大干社会主义村建设的生机勃勃局面。

        该镇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县、镇财政投入200万元作为整镇推进“奖补”资金,引导、支持各村寨推进村建设。坝区山区农村各族群众参与村建设的自主意识强烈,迸发出了极大激情和力量,围绕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居住社区化“六化”目标,以整治村容村貌为切入点、着力点,不等不靠、自愿筹资、自己动手,硬化道路,建设新家园,高潮迭起。仅1年多时间,各族农民群众筹措投入的资金高达1700多万元。多数自然村实行了改扩、硬化村寨道路,道路两侧、房前屋后植树栽花种草;建起了篮球场、文化室、公厕等公益设施建设;普遍实行禽畜集中厩养,节能灶、太阳能迅速推广,基本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的目标。非试点村曼坎、曼掌各集资60多万元铺路架桥;曼广村傣族群众和村集体共筹集53万多元,在县财政、交通部门的帮扶下,修建了横跨南腊河、长百米的钢结构吊桥,与省道公路相连接,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省级文明村曼秀村民小组寨内的道路狭窄弯曲,拖拉机、汽车进出困难。新村建设规划中计划将寨中间道路扩建成宽6米的水泥路,但占近全寨三分之一的16户人家需搬迁。如拆除重建投入太大,干群集思广益,大胆尝试“平移傣楼”思路。他们用油压千斤顶和房柱脚挖槽放木板、垫小圆木平移的土办法,一点点移动,硬是用半个多月时间,将16栋干栏式傣楼平移到距2米至8米的预定新宅基,拓宽了路基,创造了民居平移的奇迹。

        穿过别致的傣式寨门,沿着宽敞平坦的水泥道路来到勐捧村委会曼龙寨,随意走进一户傣族人家,庭院干净、树绿花艳。登上新盖的傣楼,阳台上架有自来水、建有太阳能的卫生间,客厅宽敞明亮,直屏大彩电、冰箱等一应俱全。主人岩温罕感慨地说:“如今的一切,变得太快了。寨里破旧的厕所、猪牛圈拆了,新建的房子整齐漂亮,道路全铺成了水泥路,路边修了花池,还建了村公用房、村寨大门、篮球场。每星期组织一次大扫除,寨子干净漂亮,大家住着很舒服。”

        场地联动、警民共建,是该镇村建设的特点之一。勐捧、勐满农场及所属分场、生产队,与镇、村、组开展“场地互动”,农场从物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帮助,共建村。勐捧农场与地方共同出资500万元修通了一条长7公里的柏油路,解决了地方群众和农场职工出行难问题;该场三分场投资5万元为结对的贺罗寨修建2千米村内道路。驻地武警勐润边检站和派出所与周围国防、勐润两村寨结对开展“爱民固边模范村”活动,开办夜校、宣讲法制,扶贫助学,促进了文明新风建设。

        特色产业  促进富民兴边

        勐捧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及时兑现了国家的粮食直补、农机直补100余万元现金;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2007年,完成大小水利工程654件,建成勐润大沟左干渠13公里、右干渠8公里的水利工程,改造低产田5960亩。根据山、坝区的资源比较优势和生产条件,巩固提升粮食、橡胶等传统支柱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引导、扶持农民拓展增收领域。利用“天然温室”热区土地资源优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农户订单生产等方式,建成1.6万亩全县最大的优质香蕉种植基地,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开发冬早西瓜、蔬菜、玉米等冬季农业面积1.98万亩,农民增收近2000万元。以运输、商品零售、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也在农村逐步兴起,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曼脑村组织农民运输车队,每年增收20多万元。2007年,全镇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900多元,试点村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以上,少数村寨已突破8000元,进一步夯实了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培育造就民,是村建设的第一要素。该镇通过“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实施“三培双带”,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两年来,发展新党员38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5人。在县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开展“党员素质教育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各类农民培训班256期,培训农民4000余人次,使70%以上的农民基本掌握了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同时,各村寨以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为载体,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遵纪守法意识;各村寨组建的文艺队、篮球队、老年气排球队等,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体活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8-02-21/94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