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2月4日电(记者 梁思奇)记者近日在广西合浦县采访时发现,不少村子在筹备春节期间的文体活动。令人感到新奇的是,一些过去已经湮没的民俗活动如民间曲艺“耍花楼”“老杨公”“公馆木鱼”等重新“现身”。县里的干部说,在相邻的玉林等地,一些村子还打算组织舞狮子、斗陀螺等活动。不少人表示,几十年没有见过这些“古董”了,感到特别新鲜。
我国地域宽广,各地都有各种文艺、竞技或者纯娱乐性的民俗活动。这些活动地域特色明显,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利用春节这样一个重要传统节日,选择开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不仅能活跃节日气氛、丰富群众节日生活,也有利于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修养。
春节讲求团圆、欢乐、祥和,各地有举办民俗活动的传统。这些民俗活动,或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或表现喜庆的心情,大多属于健康无害的民间文化。由于电视普及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原因,民俗活动日益稀少,但并不等于没有市场。近年来,一些地方举办的民俗活动常常万人空巷,一些地方剧种在农村大行其道。各地在筹办春节文娱活动时应开阔思路,更多地纳入当地老少皆宜、健康向上的民俗活动,满足群众需求。
将民俗活动纳入春节文娱活动中,对保护民俗文化也具有积极作用。民俗活动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们寓教于乐,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着特殊作用。春节期间,鼓励、引导和组织群众开展健康的民俗活动,能使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对民族传统的认知。
传统文化现在越来越受重视。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健康的民俗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贴近群众的文化载体,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以春节以及其他节假日为平台,开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满足群众对文化的渴求,应该成为各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