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旬邑: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益启示

网友投稿  2008-01-11  互联网

不发达地区推进村建设的路子应该怎么走?产业如何发展?社会事业如何全面推进?农民如何得到更多实惠?2003年以来旬邑县开展新村建设的做法初步回答了这些问题,为我省贯彻十七大精神,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扩张,全面提升、整体推进

  ——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并重,全县70%以上的自然村基本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治理。2006年以前,旬邑县结合扶贫重点村建设和移民搬迁,进行新村建设,使全县近三分之一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实践中,他们探索出了整体搬迁、旧村改造、田园风光和依托城镇四种新村建设模式。截至2007年底,全县累计建设新村92个,加上旧村改造,共计198个,占全县自然村数72%。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基本解决。两年来,全县共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9730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1280万元,新修通村柏油(水泥)路515公里,比原计划提前3年实现塬区所有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目标。投资2876万元,建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112处,解决了112个村、9.2万人的饮水困难,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6%;投资2952万元,完成206个自然村、615公里农网改造,农村供电能力大大提高,实现了行政村全部通电。

  ——巩固已建成的示范村,不断提升村建设水平。2006年以前建成的示范村水平相对较低。近两年,他们对原来已建成的示范村按照新标准,配套建设沼气池、卫生厕所、澡堂、文化活动室、卫生室和便民超市;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强化产业支撑;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按照民主管理的要求,制定了村内公共设施管护使用及门前卫生“四包”等制度。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做精做优,进一步提升果业竞争力。两年全县新增果园9万亩,累计达到45万亩,农民人均1.7亩。通过省上认定的绿色果园面积25万亩,欧盟认定的有机果园面积5000亩。发展果农协会242个,入会果农2.7万多人,果业标准化生产和果农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培育营销龙头企业24家,农民经纪人2540人,在沿海发达城市设立直销窗口38个,年出口苹果3万多吨。2007年,全县苹果总产34.6万吨,产值6.92亿元,果区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以果带畜,形成果畜良性循环。旬邑县把畜牧业作为果业的配套产业来抓,积极推广“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的生态果园建设模式,同时把新村建设与养殖小区建设一并规划、同步实施,呈现出以果带畜、以畜促果的良性循环发展势头。目前,全县种草面积达15万亩,建成养殖小区37个,养牛大村19个,养猪大村16个,存栏各类牲畜59.2万个羊单位,比2004年增长42.5%。

  ——以培训促转移,大力发展劳务产业。积极实施“阳光工程”,依托县农技校、农广校、职业中学等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初步形成了旬邑木工、缝纫、建筑等劳务品牌。近两年,县财政用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资金300万元,培训农民近万人(次),年输出劳务5.7万人(次),比2005年新增劳务1.9万人(次),年实现劳务收入2.1亿元。同时,借势村,开发乡村旅游业。投资430万元,配套建设了石门山森林公园、赵家洞石窟、马栏革命旧址和县博物馆等,新修改造旅游专线120多公里。2006年以来,共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实现收入2000多万元。

  着力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差距,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农村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位居咸阳市前列。投资6000万元,改造、新建学校235所、7.6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校舍全部改建为砖混结构的平(楼)房。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和公用经费保障政策全面落实,“两基”巩固提高通过国家评估验收,旬邑中学建成省级标准化高中。全县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教育完成率达到99.8%。

  ——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资627万元,完成了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村村建起了卫生室,健全了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全县22.37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0.1%,荣获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先进县。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全县7734户、2万多农村贫困群众落实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两年累计发放低保金220万元,同时发放救灾款52.6万元、救灾粮45.5万公斤、衣物6000万件,受灾群众衣食基本无忧。投资431万元,资助残疾人医病600多名,改造残疾人危房8570平方米,扶助残疾学生34名。

  ——扶贫开发深入推进,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新的改善。两年投资640万元,建成21个扶贫重点村,完成260户、1300人的移民搬迁。扶持贫困乡村发展主导产业,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从2005年的865元提高到1510元,全县又有6.46万贫困人口脱了贫。

  从弘扬传统美德入手,重视人的素质

  ——以“五进”农家为载体,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他们把弘扬传统美德和普及现代文明作为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美德进农家、知识进农家、欢乐进农家、绿色进农家、新风进农家活动,弘扬传统美德。近两年全县共评出文明卫生户4684户,十星级文明户3720户,好媳妇566名,好公婆638名,好少年986名。

  ——加强培训,努力培养新型农民。围绕发展“一村一品”,建设现代农业,定期举办培训班、专家讲座、开辟电视专栏,因村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近两年,全县共计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1100期,培训人数达15万人次。

  ——增加投入,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投资1174万元,建成农村图书室130个、文化活动室115个、体育健身广场80个,配置健身器材800多台(件),还购置了价值10多万元的锣鼓、唢呐、板胡等文化活动用品,为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近两年全县农村共举办各种活动150多场次。

  坚持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建立有效投入机制

  ——政府积极履行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主体的责任,让公共财政的阳光向农村倾斜。县委、县政府在处理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县城建设与新村建设、市民利益与农民利益关系时,尽最大努力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2006年以来,旬邑县财政用于农村道路建设、新村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资金达2190万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30%。

  ——用政策调动农民建设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乡村道路建设、村庄公共设施建设中,他们先后出台了“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等政策,近两年群众投工投劳折合资金和自愿捐资共计3530万元,弥补了国家投入的不足。还采取部门包建、企业帮扶、社会各界自愿捐赠等办法,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吸引社会资金723万元,形成了共建村的合力。

  ——县为平台、捆绑使用,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坚持将计划、扶贫、水利、农业等不同渠道的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捆绑,向重点项目集中,近两年共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2亿元。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民主管理制度

  ——优秀村支书成了副科级,村干部卸任后照样拿工资。从2006年开始,县上对村建设中成绩特别突出的优秀村支书破格提拔享受副科级待遇,由县委组织部统一管理,并建立专门档案,工作报酬由过去的补贴变成工资,每月916元,由县财政统一发放,政治上享受副科级待遇,正常离任后享受国家干部的退休待遇。已有13名优秀村支书享受了这一待遇。

  ——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让农民成为村建设的主人。全县村村成立了村民议事会,不论是建新村、盖学校,还是修路、通水等事项,都由村民议事会通过“一事一议”讨论决定。工程建设实行招标制,由村民议事会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同时,不断改进村务公开,完善村规民约,让村民自我监督、自我管理。

  ——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强化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组织选人与群众选人相结合,注重从有文化的年轻人、致富能手,特别是妇女中发展党员,近两年新发展农村党员710名,优化了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他们还从近几年毕业的大专以上毕业生中,公开招考了14名大学生任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建立村两委会联席会议制度,依法理顺村党组织与村委会关系。

  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村建设

  ——始终把村建设作为全县的首要任务,一把手亲自抓。县委书记担任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村建设工作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全县每年召开两次村建设工作会或现场观摩会,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每季度至少听取一次村建设工作汇报,解决具体问题,对下一步工作提前作出安排。

  ——村建设目标考核作为硬杠子,考核结果成了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旬邑县坚持每个月对工作进度进行量化考核,每两个月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每季度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讲评,年终表彰奖励。近两年县上共拿出60万元进行表彰奖励,排在末尾的乡镇或部门在大会上进行检查,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先后有15名乡镇干部由于村建设中成绩突出得到提拔,其中一名乡镇书记提拔为县委常委。

  最近,县上提出要把村建设与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依托煤炭资源,加快发展县域工业发展;修建高速公路引线,把旬邑纳入西咸经济圈建设;建设太村新区、中达工业园和土桥农产品加工工业园,着力增强县域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实力和后劲。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8-01-11/9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