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千村万陌秾桃李

零零社区网友  2008-01-09  互联网

  

作为水产产业化试点项目的华容东湖渔场,通过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带动当地渔民增收。本报记者 徐行 摄

  建设社会主义村五言歌,唱出村新风尚。本报记者 徐行 摄

  通过产业化生产,一个个黄澄澄的橘子,变成农民增收的“金纽带”。本报记者 张京明 摄

本期撰稿 李俊 琥毅 杨博智

  2007年,由湖南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发起的村建设首届“十大魅力乡镇”、“十大明星村”、“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席卷三湘四水,振奋潇湘儿女。

  这样的一次评选,对于我省村建设中涌现的新思路,是一次难得的梳理;对村建设中构建的新产业,是一次全面的巡视;对村建设中体现的新风尚,是一次特别的感受。

  村 新思路

  与其说这是一次村的巡礼,不如说这是一场村的启迪。

  在三湘,在四水,在一道道阡陌,在一畴畴田野,村建设铺开了一幅幅令人激动的画卷。惊喜之余,一份更深的思索在我们的脑际不断沉淀:在农村广大的版图上,为什么这些乡村能够崛起至如此高的海拔?在“三农”问题的紧紧纠缠下,为什么这些乡村能够成功地破解而出?从产品到商品一朵黄花能有多大的作为?

  在祁东县罗江村,一朵黄花就开出了连绵不绝的“花事”:被国家行政学院写进教材,作为给全国各地县委书记、县长们讲课的经典案例……在全村2700多亩土地中,黄花菜种植面积超过80%。

  这还不是一朵黄花的全部。随着湖南黄花集团的成立,全县黄花菜基地面积突破了16万亩,致富半个县的40万菜农,总产量占全国的70%。

  小小的罗江村,不过是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一朵“奇葩”。更为广袤的大地上,涌现而出的产业化乡镇像一簇簇的花团,组成了村建设的巨大锦簇。

  更为宏大的叙事是,我省农业产业化步伐的阔步前进,强有力地推进着村建设的发展。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67万家,总资产500多亿元。去年新增的农产品加工省级龙头企业55家。其全省与龙头企业联结的基地面积达到4050万亩,带动农户620万户。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了1338亿元。

  作为我省首届村建设票选出的“十大明星村”之首的领军人,宁乡县大成桥乡永盛村党总支书记曾新民说得最多的就是三个字:产业化。“这是因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村一切事业发展的基础。”曾新民认为这就是在建设村二十个字的指导方针中,生产发展放在最前面的道理。

  “在我看来,建设村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曾新民说。对于村建设,最为紧迫的是能够让农民长久致富的产业化项目。从农村到城镇一条道路能有多大的辐射?

  在浏阳市永安镇,一条大道就拉开了一座崭新的城市:2006年,随着投资400多万元的永中路改造升级全面完成,小城镇建设向小城市发展快速转变,城区面积达到了6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集镇为中心的商贸新区和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新区布局。

  这也不是一条道路的全部。到2010年,计划用于基础建设投入达50亿元,实现成园面积15平方公里,建设成为城市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雅整洁、居民生活和谐的工业新城。

  把目光投向整个湖南地区,根据省城镇化发展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全省力争城镇化水平年平均增长达到1.6个百分点,至2010年,构建出一千个小城镇有机组成的城镇结构网络体系。城镇化水平达到45%,城镇人口达到3000万人左右。

  一座城镇就是一台引擎,城镇经济的带动能力有着清晰的表达。全省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十五”期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24万个,并有效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70多万人。

  “城镇化必将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望城县真人桥村负责人刘德云站在村部的地坪,绘声绘色地介绍着村里的详细规划。从农民工到技术员一门手艺能有多大的出息?

  在长沙县金井镇,5200亩绿色食品基地、2000亩有机茶基地的建设,促使了广大农民向技术员的转化。

  这还不是一门手艺的全部。金井镇与中国科学院、湖南农大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经常组织专家对农户进行农业种植技术的指导,并定期对农户进行培训。更多的新技术、新方法拉长着农业产业链。

  站在全省的大面上看,自2004年开始,湖南全面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据统计,仅2003年到2005年底,湖南累计培训农民123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11万人,转移就业率为90%。

  这样的转变也带来了较强的品牌效应。湖南劳务输出结构由体力型、数量型向技能型、质量型转变,“湖南的哥”、“湘菜厨师”、“湘妹子纺织工”、“装卸湘军”等十大劳务品牌叫响全国,一大批经过培训的农民工在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如火如荼的村建设,为三湘四水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湘四水的精彩的演绎,又给村建设提供了新的蓝本。从农业到产业,从农村到城镇,从农民工到技术员,这样的巨变,是时代给予了农村良好的机遇,更是农村给予了时代最美的答卷。

  村 新产业

  漫步于广袤的湖湘大地,一路过来,惊喜不断。站在新时代的肩膀,奏响新时代的强音,湖南农村正以日新月异的姿态,见证着农业产业化的大步跨越。

  产业的崛起,恰如其分地诠释着村建设的成就!市场、技术和品牌,让弱势的农业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市场培育产业市场决定成败!

  “罗江模式”,成为村建设中寻求市场接轨的一种有力表达。依托龙头企业,衡阳市祁东县石亭子镇罗江村,主攻特色产业,整合市场要素,由村民和龙头企业合作,集资参股建设村。

  一个细节,折射出一种业的“基因”。时针滑向凌晨3时,会场仍是一派热闹。听着湖南黄花集团董事长李映武兴致勃勃地描绘的新蓝图,村民久久不愿散去。会上,大家一致举手,通过了“合作社+公司+农户”多领域开发黄花、红薯等项目,培育农业产业链的决策。

  纵观湖湘,龙头企业身先士卒,早早便吹响“市场培育产业”的集结号。

  龙头企业和“订单农业”相得益彰,产业发展扶摇直上。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省在最具优势集中产地建设了100多个优质农产品基地县和200多个重点生产基地,区域化布局的优势农业产业带建设初见成效。

  殊途同归,蓬勃兴起的农民协会与合作组织,成为了种养大户连接市场的“金纽带”。“养猪协会”、“花卉种植协会”等抱团出动,主动契合市场,以专业合作带动产业经营,描摹出湖湘村建设的市场范本。

  壮大特色种养业,长沙市望城县雷锋镇真人桥村态度坚定。2007年,该村年出栏肥猪2万头。“以前,由于养殖户各立门户,现在就不同啦!我们以镇畜牧兽医站为依托,集中防疫、集中屠宰、集中饲料批发。”东升生猪协会会长彭东升掰着手指,数落着协会成立后,解决了种养大户的后顾之忧,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技术引领产业技术,总能开拓出另一片天空。

  这股神奇的力量,花农张平深有体会,穿行在自己承包的山林里,熟练而专业地打理苗木,暮霭沉沉,丝毫掩饰不住她脸上如花般灿烂的笑容。10亩山林,20多万株大小花木,每年可给她带来7万元以上的收入。“这都依赖于我们手中的技术!”这个株洲市石峰区云田乡石砚村村民,向记者道出她致富的金钥匙。

  作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和“中国花木之乡”,株洲市石峰区云田乡这片热土上涌动的花香,已飘向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年销售收入2.6亿元。

  与其说这是地方科技兴业的一个剪影,不如说这是湖南村建设的一面镜子。将目光投向三湘四水,一种新视界缓缓呈现:通过引入科学技术打破自身瓶颈,造就优势产业带,发展现代农业。

  益阳市沅江市黄茅洲镇,引进并大力发展优质苎麻湘苎二号、中苎一号的繁育和种植,已成为湖南省规模最大、实力最强,集苎麻繁育、种植、加工于一体的乡镇麻纺产业化建设基地。自主技术创新,愈发加剧产业升温。近年来,由该镇省级劳动模范李良佑同志发明的苎麻嫩梢扦插繁殖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年产优质苎麻苗达2亿余株。

  技术的引进,延伸了产业链条,助跑农村经济腾飞。近年来,湖南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切入点,实施农产品加工“131”工程。2006年,湖南国家级、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166家。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烟草等五条产业链初步形成,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

  品牌壮大产业

  背着品牌闯天下,农产品驶上开往春天的快车道。

  品牌在手,株洲市石峰区兴隆山村党委书记唐建强,将目光投向了资本市场。村办企业兴隆化工有限公司,倚仗“中强”牌白炭黑、“湘江牌”水玻璃等全国知名品牌,一举成为亚洲最大的无机硅生产基地。“今年,我们正枕戈待旦,加紧筹备兴隆化工上市,到那个时候,我们将成为株洲市首个上市的村办企业。”面对未来蓝图,唐建强信心满怀。

  脐橙的海洋,农民的银行。邵阳新宁黄龙镇三星村,因地制宜瞄准脐橙产业,开发脐橙3510亩,去年农民仅脐橙这一项人均收入就超过4500元,产品远销广东、北京、东南亚等地。塑造品牌,做大做强脐橙产业!是邵阳市新宁县县委书记陈优秀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今天,享誉市场的新宁脐橙,年产值逾亿。

  品牌壮大产业!作为湖南村建设首届“十大新闻人物”的陈克明,深谙此道。前不久,中国驰名商标“陈克明”面条,品牌无形资产价值被评估为56797.50万元。“陈克明”坐稳面条年产量全国第二的交椅,无疑也是对品牌价值拉动产业发展的生动诠释。

  目光放远,拾起惊喜。金健米、金浩油、唐人神、临武鸭、君山银针、石门柑橘、南山奶粉等一批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市场上风起云涌,浪漫着湖湘风情。

  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有11家,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有8家,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有151家,获得“湖南省名牌产品”的企业有148家。

  在村建设的征途上,技术!品牌!市场!产业崛起之声响彻三湘四水,激荡出时代最强劲的节奏。

  村 新风尚

  

  新千年的曙光,沐浴着这片古老而又生机焕发的土地。

  弘扬新文化,倡导新风俗,走向新和谐,一股新气象在其中孕育生长,一种新风尚在其中娇艳生长。

  保持农村纯朴民风,弘扬优良传统,又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村的新风尚,这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宏大叙事,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细微写意。弘扬新文化

  文化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更是衡量村建设成就的一尺标杆。

  2007年末,一场特别的“诗会”在湖南湘潭县谭家山镇举行,来自镇里“霞丰诗会”的几十名诗会会员,以传统诗歌的形式,宣传惠农富农新政策、歌颂农村新面貌、反映群众新生活。

  让农民成为村文化建设的主角,这绝不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在镇文化站的组织下,镇内各村成立了腰鼓队、西洋乐队、舞狮舞龙队、篮球队等业余文体队伍,培养文艺骨干80余人。

  传统文化的复兴只是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更让人心动的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农民们有了学习新文化的方向和行动。

  走入远近闻名的“老板镇”———平江县三市镇,看到的是一片文化学习的热潮,在宽敞明亮的远程教育学习室里,涌动着渴求知识的脚步;在安静幽雅的图书室里,栖息着啜饮文化的身影。

  “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都发源和根植于广大农村,在村建设中,文化建设不但是精神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农民的自信心、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省社科院朱有志院长的一席话,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倡导新风俗

  在新邵长滩社区,流传着一个“抢尸”、“藏尸”、“转尸”的传奇故事。2007年8月31日,新邵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县城十一个社区内实行殡葬改革,纯居民和社区内农业户口人员去世后,全部实行火葬。

  政策才颁布,长滩社区就有一个老人去世,他的三个儿子为躲避火葬,连夜把父亲的遗体转移,上演“抢尸”、“藏尸”、“转尸”。

  长滩社区的干部告诉我们,为了顺利推进殡葬制度改革,长滩社区总支书记孙虎成去年一年就做了六次“孝子”。社区干部们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去年社区内红白喜事全部由社区红白喜事理事会主持操办,节约费用6万元以上。新风俗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拥护,喜事新办、丧事简办蔚然成风。

  “村民不思进取,打牌赌博成风”,多年前这是很多农村的写照,在被评为“十大明星村”的娄底双峰县梓门桥镇白山村,以前这种情况同样随处可见。村支两委迎难而上,以举行“星级农户”评比竞赛等活动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引导村民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弘扬先进文化,倡导文明新风。

  盖一栋新房子只需要几个月时间,树立一个新风尚却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用先进文化的熏陶来树立村新风尚,用先进的文化取代落后的思想观念,村建设中涌现的新风俗,正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迸发着蓬勃的生机。走向新和谐

  一幕关于和谐的场景,在益阳市赫山区笔架山乡凤凰村的村民夏定英的叙述里,充满感叹。

  那是2006年早稻收割的季节,不慎被收割机锯断了左手的他,正发愁家里的几亩早稻会烂在地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就有不少党员、组长、村民代表自发组织、自备伙食帮助他家“双抢”。

  在村建设中,对和谐的向往,穿透了时光的隧道,也跨越了地域的阻隔。和谐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一种姿态,而是化为村建设中的各种新风新貌。

  “村建设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关于和谐的描绘,在湖南村建设首届“十大新闻人物”领头人,娄底冷水江市金连村党支部书记苏泉的心里是那么富有诗意。走进金连村,记者感觉自己走进了一个大花园,溪流潺潺绕村而行,绿树成荫鸡犬相闻,村容村貌面目一新。

  在长沙浏阳市大瑶镇南山村,却是另一番让人欣喜的情景。村支两委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村民自治,民主理财,阳光行政,对各项补贴发放、五保供养、村内重大事件决策,一律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投票决定。

  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在被评为“十大新闻人物”的临湘市委书记胡知荣眼里却有着十分重量。“村建设中民主法制的日益健全,事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命题,这是一种更动人心魄的和谐。”

  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和谐与发展在村建设中已经形成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旋律,这是历史实践的昭示,这也是理论创新的结晶。

  行走在村建设的道路上,更多的凯歌待唱响,更多的奇迹即将到来。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8-01-09/93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