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启动
事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方向,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中,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发展领域,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007年1月25日,农业部启动“循环农业促进行动”。
内容:通过实施循环农业促进行动,普及应用节约型农业新技术,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明显降低生产成本,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有效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风能和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能源作物,加快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燃料、肥料、饲料开发,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构建循环农业科技支撑和政策扶持体系。
目标: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新增户用沼气1800万户,使全国30%的适宜农户建设沼气池;发展养殖场沼气工程4000处;建设乡村清洁工程示范点1500处,建设100个秸秆气化和固化成型示范点;在500个县(场)建成10000个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新村,使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颁布
事件:2007年3月21日,农业部发布了《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0年)》。
背景:2003年以来,国家实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积极推广“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改圈、改厨、改厕)配套建设模式。2003-2007年,中央累计安排国债资金80亿元,在7.3万个村建设823万户沼气。至2006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总数已达到2200万户,年产沼气约85亿立方米,相当于1330万吨标准煤,替代薪材相当于7670万亩林地的年蓄积量,年可为农户直接增收节支110亿元,7500万农民可以直接受益。预计2007年新增450万户左右。
内容:本规划建设内容包括农村户用沼气、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支撑及服务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农村户用沼气以“一池三改”为基本建设单元,同步规划、同步施工。重点支持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工程,积极推广统一建池、集中供气、综合利用的建设模式。按照“国家投入引导、多元参与发展、运作方式多样”的原则,逐步建立以省级技术实训基地为依托、县级服务站为支撑、乡村级服务网点为基础、农民服务人员为骨干的沼气服务体系。
目标:到2010年,全国将有4000万农户用上沼气,达到适宜农户的30%左右;全国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总数达4700处左右,达到适宜畜禽养殖场总数的39%左右。全国4000万户沼气,每年可产生约154亿立方米的沼气,相当于替代2420万吨标准煤。沼气农户每年节约燃料费、电费、化肥和农药等直接支出约500元,全国4000万户沼气可年增收节支200亿元。
“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出炉
事件:为指导循环农业促进行动,细化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动员社会力量,更好地普及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知识,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部于10月14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发布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
内容:针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能源利用率低;农业机械的性能差、能耗高,乡镇企业的技术、工艺和设备落后;全国每年生产6亿多吨秸秆,有近1.5亿农户适宜发展沼气,有大量宜农宜林荒山、荒坡和盐碱地可用于种植非粮能源作物,生产生活节能潜力大,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大这一实际。筛选发布了秸秆能源利用技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农村小型电源利用技术、能源作物开发利用技术、农村省柴节煤炉灶炕技术、耕作制度节能技术、农业主要投入品节约技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和农机与渔船节能技术。
意义:发布推广十大技术是开展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和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一项务实行动,将开辟我国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广阔前景。
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摆上政府案头
事件:为深入贯彻国务院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促进实现“十一五”国家节能减排目标,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6月,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
内容:大力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加强农村沼气建设,推进秸秆气化和固化,适度发展能源作物,开发太阳能、风能和微水电;大力推进农村生产生活节能,推进农业机械节能,推进畜禽养殖节能,推进农村生活节能,推进耕作制度节能,推进乡镇企业节能;深入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发展生态型畜牧业,推进水产科学养殖。
目标:力争到2010年,通过农村生产生活节能和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微水电等开发,新增能源节约和开发能力5000万吨标准煤以上;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农户普及率达到30%,农村户用沼气发展到4000万户,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4700处,太阳热水器使用量达到5000万平方米;淘汰一批高耗能老旧农业机械和渔业船舶;逐步建立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区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秸秆沼气技术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事件:2007年8月21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对江西省吉安市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生产沼气的技术试点示范项目进行了鉴定。该研究拓宽了沼气发酵原料和秸秆利用途径,对发展农村沼气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实用技术,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
背景:农业部针对秸秆利用不足和农村散养户逐渐减少,沼气发展面临原料短缺这一实际,从2005年开始,就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了秸秆沼气技术研发与试验,并且在北京、河北、山西、吉林、江苏、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甘肃省等15个省进行秸秆户用沼气试点示范;在江西、江苏和浙江开展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北方以玉米秸秆和麦秸为主要原料,南方以稻草为主要原料,户用秸秆沼气和秸秆沼气集中供气试点成效十分明显。
意义:这项技术的通过鉴定,标志着我国秸秆生物气化技术已经成熟。一是解决了沼气发酵原料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沼气池的使用率;二是进一步推动了秸秆综合利用,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三是有利于秸秆还田。秸秆沼气发酵后不仅可以为农户提供清洁的能源,而且厌氧消化后的沼液、沼渣还是优质的有机肥料,能有效培肥地力和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
联户、养殖小区及校园沼气列入农村沼气建设领域
事件:6月12日,农业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了《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试点项目建设方案》,在河北、山西等部分省(区)开展试点建设,计划2008年在全国各省全面推开。2007年,加快推进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力度。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实施了以沼气建设推进农村中小学改厕治污为主要内容的“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
内容:养殖小区建设项目以养殖小区(大户)和用气农户为主体,中央按集中供气农户数量予以适当补助。其中,养殖小区集中供气沼气工程和畜禽粪便型联户沼气,按不超过国债户用沼气补助标准的120%予以补助;联户秸秆沼气按不超过国债户用沼气补助标准的150%予以补助。政府投资重点用于沼气池、沼气灶具、沼气管道建设以及技工工资。养殖小区沼气工程重点安排在人口较为集中、养殖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在不养殖或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以秸秆为原料的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
成效:2007年共安排270个养殖小区和610个联户沼气工程建设,通过健全服务,提高产气率和供气稳定率,降低运行成本,为农村能源建设和养殖场粪污开辟了新途径。
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建设方案试行
事件:为巩固农村沼气建设成果,确保又好又快发展,4月4日,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了《全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试行)》,在2007年国债项目中配套安排乡村服务网点建设。
内容:以项目村为依托建立乡村沼气服务网点。每个网点具备为300-500个沼气农户服务的能力,原则上应具有“六个一”,即一处服务场所、一个原料发酵贮存池、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做到服务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配件、有原料。
做法:中央对每个网点的补助标准为:西部地区1.9万元,用于购置进出料设备、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中部地区1.5万元,用于购置进出料设备;东部地区0.8万元,用于购置部分进出料设备,其余由地方配套或服务网点单位或个人承担。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鼓励协会领办、个体承包、股份合作等多元运行机制,按照“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建设服务网点。
目标:“十一五”期间,乡村沼气技术服务的覆盖率要力争达到70%以上,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专群结合、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沼气池建设、配件更换、进出料、技术指导等管理服务及时有效,初步实现物业化。通过强化服务,使沼气池平均使用寿命达到15年以上,80%以上的沼渣沼液综合利用。
强化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管理
事件:8月3日,农业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沼气建设管理的意见》;9月8日,财政部与农业部联合制定出台《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国债资金管理办法》。12月1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沼气灶具及配套产品采购的通知》。
内容:在强化沼气建设上,要求加强沼气项目建设管理,搞好沼气技术推广和创新,推进农村沼气又好又快发展;在资金管理上,要求加强农村沼气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沼气建设国债资金从预算管理、政府采购、资金管理、财务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在招标采购上,要求各项目省农村能源主管部门切实加强采购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积极配合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做好监督检查,规范采购程序,严肃采购纪律,切实把好事做好。
关注:要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认真落实农户主动申请、事先申请制度,推进政策到村、任务到户;严格资金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加快资金拨付;加强资金使用审计监督,凡违反规定,弄虚作假,骗取、挤占、滞留、挪用资金或项目未按规定实施的,除将已拨付资金全额收缴国库外,要立即停止对项目单位所在地区的资金拨付,并进行全面核查,直至纠正;强化工程质量、财务管理等关键环节的项目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标准体系和专业队伍建设提速
事件:截至2007年,由农业部归口编制和管理的农村能源标准共计92项,涉及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省柴节煤、微水电、小风电、新型液体燃料等七个方面。目前已经颁布实施61项。同时,农村能源职业技能开发得到进一步加强,启动了沼气生产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金蓝领计划”。农业部在标准体系建设和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
内容:积极开展标准宣贯———先后多次组织开展标准的宣贯培训班,采取网络培训和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宣贯活动,重点组织对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标准进行了宣贯;加强农村能源职业技能开发———在辽宁省和四川省启动了沼气生产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金蓝领计划”,为12个鉴定站配置了部分鉴定仪器设备,鉴定能力得到提高,贵州省农村能源职业技能鉴定站(农业-290站)通过劳动部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西藏培训鉴定沼气生产工182名,目前,全国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持证技术人员已达18.8万人。
目标:逐步建立健全农村能源标准化工作体系,加大农村能源标准宣贯力度,发挥标准的技术指导、规范和推广作用;大力加强农村能源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确保农村能源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能源作物开发已经起步
事件:开发能源作物是发展农业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缓解能源紧缺、拓展农业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能源作物开发的关键———适宜种植的边际土地的各种统计资料差异特别大,我国如何借鉴国外开发能源作物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确定我国重点开发的能源作物,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开发之路的现状,农业部组织专家筛选我国优先开发能源作物,并以县为单位,组织农业、土地、气象、林业、水利等部门对本县适宜能源作物开发的土地进行调查。
背景:为了应对日益突出的能源危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上还存在认识不统一、政策不完善、“家底”不清、科技基础薄弱等问题。我国发展能源作物具有边际土地资源充足、可规模化开发利用的能源作物多、应用技术基本成熟等多种优势。我国生物液体燃料生产也取得明显进展,全国燃料乙醇生产能力达到100多万吨,已在河南等9个省的车用燃料中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同时,引进、育成了多个优良能源作物品种,并开展了一定规模的区域栽培试验和中试转化试点。
目标: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破坏环境,坚持开发与保护相协调,处理好能源需求与其他用途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农民增收、养地与开发边际土地并重;统筹协调规划,有效解决能源作物种植的季节性和工业性生产的连续性,实现原料周年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