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河南省唐河县:扩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

网友投稿  2007-12-18  互联网

  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开展社会主义村建设伟大富民工程,根本上离不开基层文化的有力支撑。繁荣基层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基层扎根,应着力实施好“三个工程”建设:

  抓根本,实施“农民富脑”工程。社会主义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型、长期的伟大富民工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方能达到预期效果。农民是村建设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建设主体,村建设过程中,无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方面的硬指标,还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面所谓的文化软实力,都离不开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说村建设的出路在于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几年来,唐河县委、县政府立足农业大县经济基础薄弱的实际,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经济这个“牛鼻子”,把“工业强县、农业强县、三产强县”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实施“农民富脑”工程,培育新型农民。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育民智,依托基层农广校、农村科技书屋、远程教育网络,面向市场对农民进行各项技能职业培训,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年培训各类技术农民1万余人。三年来,全县三万多名农民通过培训拿到农民“绿色证书”,培育出致富典型示范户18000余户,使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对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推动效果。同时引导和教育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树立起健康文明、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科学生活观,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诚信观念和道德水平,涌现出了赵传宇、贾红旗、王克、邓英来等大批弘扬正气、情操高尚的道德英模群体,形成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唐河英模现象”。

  抓载体,实施“广场进村”工程。农村广大群众处于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他们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同时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身在基层,决定农民思想上的务实性,流于形式的空洞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是隔靴搔痒。要想真正使群众入脑入心,必须切实采取为群众所接受、以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群众的实际方式,以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活动之中,从而增强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近年来,唐河县积极推动文化广场进村,以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宗旨,采取“多元投入、合理规划、逐步推进”的办法,为农村文化繁荣搭建起一处处展示平台,针对基层文化投入不足的状况,采取“政府激励、民间融资、大户帮建、社会集资”的多元化投入方式,既缓解县乡财政压力,又调动社会参与基层文化创建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已高标准建起村级文化广场110余处、文化大院630多个。同时整合地域性特色文化资源,组织宣传、文化、广电等部门联合对农村民间文艺团体进行摸底调查,实行“民有民营、谁投入、谁管理、谁受益”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导农民成立乡村文化协会、社团,新发展乡村汉剧、说唱、唢呐、舞狮、旱船、秧歌等170余家民间文艺团体,这些民间文艺团体成为活跃乡村文化生活的主力军。此外,依托村级文化广场,组织县直各部门不定期举办乡村文艺汇演、“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创建星级文明户、书画摄影展等一系列高品位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使广大群众在活动中得到思想认识上的提高与升华。

  抓难点,实施“文化扶贫”工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快慢、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一些乡村呈现“文化贫困”的现象,经济发展迟缓,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空虚,头脑思想僵化,导致对村建设认识消极,信心不足。针对这种状况,唐河县委、县政府把关注、帮扶农村文化弱势群体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大力实施“文化扶贫”工程:一是扶持创办“村文化书屋”、“家庭书屋”。筛选出那些受自身文化素养局限,家庭缺少基本文化读物的农户为文化扶持重点户,“村文化书屋”、“家庭书屋”对文化扶持重点户无偿开放。“村文化书屋”通过县、乡、村三级“以奖代投”的方式帮建,一年多来,扶持建立起来的“村文化书屋”达470余座,受益文化扶持重点户近2000户。二是根据文化扶持重点户的具体情况,县乡宣传文化部门对其赠送不同的文化读物及视听设备。三是办好县乡村三级远程教育网络,并组织“农村文化扶贫影院”进村,流动放映故事片及科教片等各类影片。四是引导组织“文化贫困对象”参加村、镇群众文化活动,为基提供农村实用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免费培训。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7-12-18/93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