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为农民修路:以工补农 以城带乡的集中体现

网友投稿  2007-11-28  互联网

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我省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规模最大、发展建设最快的五年,省委、省政府每年筹资五六十亿元,专项用于“村村通”工程,到今年年底,全省48000多个建制村能够全部通上硬化道路,我们每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城里人,也都和广大农村人一样心里十分高兴。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是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村的重要支撑,广大农民早就渴望走上水泥路、沥青路。但在过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到,靠国家财力无法实现农村普遍通公路,一些地方即便修了硬化路面,也主要是靠农村基层组织自筹资金,或靠农户集资,上级政府对农村道路有时只有少量补贴。而过去五年,我省农村公路所以能够又好又快建设,从根本上说,则是由于农村道路的投资主体实现了由农民群众为主向政府为主的转变,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由农村组织或交通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的转变,也就是实现了由政府为农民修路,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党和政府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集中体现。

  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政府为农民修路,首先是由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快速发展决定的。我们党和人民政府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浓厚情感,在长期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能够历尽艰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是与亿万农民群众对党的事业拥护、支持、参与分不开的。建国以后,为了加快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我们长期实行了以农补工、以乡补城的政策,广大农民为我国政权巩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迅猛增长,国家具备了支持农村社会发展的力量。胡锦涛总书记及时做出了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判断,国家开始投入巨资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我省农村公路“村村通”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实现的,是党和政府回报农民、反哺农业、帮扶农村的重大政策。

  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政府为农民修路,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我们一切发展行为必须最大可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解决好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根本问题。在我国,在河南,农民占大多数,农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行路难,我们就应当集中财力满足群众这一最迫切、最现实的要求。近几年,我省每年都把为农民群众修路、实现“村村通”作为十件实事之一抓落实,这正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

  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政府为农民修路,还是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城乡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行路难是最突出的民生问题。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大多数,农村人口构成了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通过农村公路把城乡更紧密联系起来,既可以方便农民生产,方便农民生活,又可以方便农民进城,方便农民消费,还可以方便城乡流通,方便城乡融合。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开放,有助于激活农村资源和市场,有助于促进农民生产观念、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扩大农民购买力和消费能力,这对于我国更好实现发展目的,以消费为重点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意义不可估量。从经济发展全局看,虽然把公路修在农村,实际上反过来又会极大促进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符合新形势下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要求。

  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政府为农民修路,必将使建设社会主义村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要想富,通公路”。“公路通、百业兴”。虽然一些地方修的农村公路路面还比较窄,虽然有些地方农村公路的质量还不算高,但毕竟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始了,标志着中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时代开始了,标志着农村人可以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由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社会开始了。连同电视、电话、电信、互联网等方面的“村村通”,万千沉睡封闭千百年的村庄将与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我省乡村社会的又一次唤起,又一场革命。党的十七大又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一条条联结村外的“玉带”,必将使建设社会主义村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系省社科院副院长)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7-11-28/93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