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解析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网友投稿  2007-10-30  互联网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村建设和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使广大农村公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重大。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北京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 但由于一直以来文化建设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有规划无建设、有建设无管理、有设施无内容、有运营无监督等问题,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有必要通过全面、科学、系统的分析和解构,制定进一步健全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和措施。

  以提供符合农村公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是一个由适应需求的内容体系、责任分明的层级体系、协同高效的运行体系构成的组织健全、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系统。

  内容体系围绕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建立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直接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文化需求最终是通过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生产者和提供者提供的各类文化服务(文化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来得到满足的。文化活动的定位和边界是否清晰,种类和形式是否丰富,数量和质量是否满足需求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体系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第一个并且是最核心的坐标维度。

  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民从追求物质满足转向渴望文化满足,需求从单一和单调转向多样化和多层次,农民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要求和自发开展文化活动。

  调查显示,农村公众最需要的文化需求包括:贴近生活、强调参与的各类文艺演出服务;实用有效、数量充足的图书、报刊借阅和电子信息服务;城乡同步、广泛覆盖的广播和电视、电影放映服务;形式多样、紧跟时代的宣传教育和科普培训服务;便于参与、环境良好的休闲娱乐和体育健身服务。

  在现实生活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不断改善的同时仍存在以下问题:

  文艺演出的市场需求旺盛,但演出设施的承载能力不足;演出资源丰富,但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农民自办演出团体的意愿强烈,但缺乏有效的扶持机制。

  提供图书信息服务的乡镇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室数量庞大,但挪用闲置情况较普遍;服务网络开始建立,但图书信息资源远未实现有效调配;各级政府支持力度加大,但缺少相互统筹和后期管理。

  广播影视设施设备不断增加,但尚未实现广泛覆盖;服务保障能力得到提高,但服务质量与实际需求尚存在差距;各级政府政策措施明确有力,但部门之间的协同性有待加强。

  教育培训和文化活动场地总量增长迅速,但存在结构和功能性缺陷;公共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城乡之间的统筹利用和整合;属于基本文化服务内容,但由于经费和人员因素,活动开展得不到有效保证。

  责任体系应分级定位分层管理

  组织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涉及不同类别的主体,处于不同行政区域层级中的各类主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承担的责任、担负的功能、工作的目标、拥有的资源、人员的素质都不尽相同。只有通过层级分明、功能明确、分工协作的责任体系,才能为社会公众提供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

  同时,由于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各级政府应分级定位,对本层级内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各方面进行管理,制定有关政策,创造制度环境,执行监督职能,维护正常秩序,保障供需双方的基本权益。所以,责任体系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划分的另一个坐标维度。

  目前,市、区县、乡镇政府和村集体组织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历史原因,各级政府间财政资源在分配关系上的结构性缺陷尚未完全改变,预算分配仍偏于刚性,预算分配过程未充分考虑现有财税体制对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上的影响,特别表现在镇政府与村委会支出压力较大。

  例如,分税制改革以来,收入集权的同时却没有相应调整支出责任。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留存有所减少,而支出责任并未相应递减。农村税费改革后,“村提留”减消,村级自治组织的收入减少。在没有土地开发及村办企业的行政村,财务状况更差。

  另外,“多头管理”的政府体制性背景下,各部门职责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无法形成统一的资金管理计划。例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发改委系统审批,设备购置资金由财政系统审核,文化部门负责协调部分活动补贴,区县、乡镇政府和行政村承担大部分运营和管理经费。各自为政的预算和资金拨付造成资金来源分散,以及拨付流程长、截留多等诸多问题。

  运行体系需制度和规则的指导和约束

  各级各类责任主体需要在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规则的指导和约束下有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按流程划分的由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组成的制度和规则集合构成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体系的内容,包括投资机制、建设机制、运营机制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决定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因此,运行机制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划分的第三个坐标维度。

  在投资机制上,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持续稳定增长,但存在预算依据及投资标准不尽合理,预算增长跟不上需求增长、运营经费增长跟不上建设资金增长等问题。在建设保障上,各项机制基本确立,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导致设施覆盖不够充分、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设施功能仍需完善、设施布局缺乏均衡、设施闲置现象普遍等问题。在设施运营方面,服务质量有所改善,但自上而下的服务内容与实际需求还不吻合,统一的服务规范与服务标准依然缺失,运营模式过于单一,对社会力量的利用不足。在管理能力上,行政管理水平持续提高,但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缓慢,存在治理结构条块分割、资金管理缺乏透明度、管理缺少考核和问责等问题。

  几点建议

  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包括:以提供公益性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主要任务;以提供适应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为发展目标;以健全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责为实施导向;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为工作重点。

  繁荣文艺演出服务方面加强设施建设,如增加专业影院、剧场的数量,进一步整合利用社会化文化设施资源,提高农村各类文化设施的复合利用等;建立城乡和农村的文艺演出调演机制,盘活演出资源;建立农村文艺团队扶持机制,涵养演出资源。

  完善图书信息服务方面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全市公共图书信息服务体系的网络互联工作;制定图书资源调配计划,建立政府部门联动机制;利用设施基础打造功能互补、专项发展、资源共享的服务体系。

  加强广播影视服务方面依赖于增加资金,重点提高边远贫困地区设施设备的覆盖率;建立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商协同机制,确保有效运营;完善绩效考评,提高服务质量。

  改善教育培训和文化活动服务方面提高设施建设,尤其是运营经费的投入;制定整合方案,促进教育培训资源共享;采用“活动采购”与比例配套的财政投入方式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

  政府责任和运行机制保障方面

  改善预算机制,提高供给效率。如进一步提高预算总量,建立财政支出向农村文化建设的持续稳定增长机制,形成财政支出向农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的倾斜机制,并继续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明确统一的预算依据和投资标准;统筹部门预算,统一资金投放;调整各级支出责任,优化资金拨付流程。

  完善建设机制,提高承载能力。包括推进标准化工程建设,规范项目审批机制与流程,增强设施的复合利用率。

  健全运营机制,提高供给质量。改变单一政府举办模式,尝试多种运营模式,引入社会化资源,鼓励村民自发开展文化活动;依据实际需求,重构服务内容;调整设施建设标准,明确基本服务标准;强化资金责任,落实运营保障。

  调整治理结构,加强监管问责。如改变条块分割现状,实行集中垂直管理;公开政府投资,透明资金使用;健全标准制度流程,有效实施绩效考核;赋予公众参与运营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建立公众评价机制,形成多层问责机制。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7-10-30/93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