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美丽乡村标高北京幸福指数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2-24  互联网

美丽乡村标高北京幸福指数

  □□本报记者燕玉海李庆国王斌

  从来没有一项集体荣誉称号的授予得到这么多市民的票选参与,从来没有一项村落的冠名得到过城乡居民连年不断的追捧和认同,“最美的乡村”不仅是北京3950多个行政村角逐的桂冠,还成了城里人的追求和向往。一到节假周末,那些声誉鹊起的“最美的乡村”已经成了车流人流汇集的节点,是欢声笑语最多的地方,吃农家饭、体验田园生活、徜徉山水林田已经成为北京市民亲近自然的一种时尚。

  寻找“北京最美的乡村”宣传评选活动,始于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每年的评选表彰都得到了数百万人次网络投票、十多万人报纸投票。随着一年一度“花落谁家”悬念揭晓,如今已有53个村庄榜上有名。5年来,这项活动加速了城乡融合互动的进程、吸引着各界各业越来越多的人共建共享新农村。

  元宵佳节刚过,记者马不停蹄在京郊穿行采访,求证新农村建设五年来北京的农业、农民和农村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农民过去羡慕城里人的日子,现在开始欣赏自己的生活”,顺义区赵全营镇北郎中村党支部书记闻宝恒慢条斯理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

  农业发生了功能性的变化

  大兴区长子营镇留民营村有着“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的美誉,2006年,留民营村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捧回了唯一的“世界有机种植者”大奖。村党总支书记张玉华介绍说,留民营村的一大特色是以沼气为中心,利用生物质能和太阳能,串联农、林、牧、副、渔生态系统,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生产体系,依据生产功能分为有机农业示范区、畜牧养殖区、工业区、有机农业观光和生态旅游区,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高产、高效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让土地面积不足2200亩、人口不足900人的留民营村尝到了现代农业的甜头。

  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北京市也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然而由于地处京畿的特殊地理位置,农业转型和跨越来得早、走得更远。目前北京农业的功能已不再局限于生产出多少农产品,更重要的是为宜居城市提供生态屏障与优美景观环境,为市民和村民提供休闲放松的好去处,为首都“天更蓝、山更美、水更清、空气更新鲜”作贡献。

  农业小规模生产和分散布局,会导致田园景观破碎化,浪费农业资源。北京市提出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将农田作为首都“山水林田路村城”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的是农田景观,打造的是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人与自然和谐的田园风光,使基本农田成为首都优良的生活性绿色空间。

  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框架下,北京市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近两年仅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期规划总投资就高达46.40亿元。

  整个“十一五”,北京市实施了农田培肥、农田水利、田园清洁、沟路林渠配套等工程,设施农业规模从14.5万亩增加到目前的28万亩,产值达到40.7亿元、增长了118%;猪-沼-果蔬、鸡-沼-发电、林下经济、生态农场等循环经济模式,使农业资源再利用、再循环,资源消耗量大大下降,产出率明显提高。

  传统农业生产用水量大,而在京郊,推广农业节水灌溉等技术,节水灌溉率达到90%,农业用水比2005年下降了1.6亿立方米。

  传统农业生产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迎刃而解。在京郊13个区县,季节性裸露农田治理使农田覆盖率达90%以上,昔日冬春季节农田扬尘、大水漫灌、滥施农药化肥等现象已成过往。

  北京市农委主任王孝东介绍说:“农业综合开发既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又优化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环境。农民在参与工程建设中获得工资性收入,拓宽了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途径,农民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

  5年时间,京郊农业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实现了农业园区向旅游景区转变、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变、农民从一产生产者向三产经营者转变。据测算,农林水的生态服务价值已经超过1万亿元,与全市的GDP总额大体相当。

  目前京郊地区呈现出一产向二产、三产的延伸和融合,以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节点建设为契机,打造了一批生态农业主题公园,玉米迷宫、西瓜、南瓜、春夏秋冬蔬菜、四季花卉、观赏鱼等主题农业公园、园区,通过农业与旅游等二三产业的紧密结合,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2010年,全市1303个农业休闲观光园与7979个实际经营的民俗旅游户共接待游客3328.5万人次,实现收入25.3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一倍多。

  农民发生了观念性变化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立足高端、高效、高辐射要求,促进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园区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精品化”发展,推动农民身份市民化、生活方式和就业途径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速,去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2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62元,分别比5年前增长了

  27.2%、68.7%。

  “京郊农民的主体意识、资产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在不久前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农工委、市农委新闻发言人陈涛如是说。

  2010年是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最大、进度最快的一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新政使2484家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182万农民“变身”拥有集体资产的新市民,参与分红,享受经济发展成果,这是以前没有过的,从此确立了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依附于土地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北郎中村早在18年前就顺利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改制后的第一年,北郎中农工贸集团就实现利润204.9万元,参股的1000多村民仅分红一项得45.43万元。而到去年底,集团的总股本金已由当初的280万元扩充至9700万元,翻了近40倍。村民资金、土地及配置股的股份分红则上升至920万元,村民在村内企业就业的人均工资收入超2.5万元。

  “村民已经成为村级经济发展的投资者、经营者、受益者,股份合作制使北郎中人真正走上了生活富裕的道路,也使他们的资产意识、市场主体意识大大提高。”村支部书记闻宝恒与记者谈起村子的发展和蜕变,虽语速不快却底气十足。

  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个体在更高层次上重新组织了起来,这种集体闯市场新的组织形式,让农民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提高了竞争力。据了解,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京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深度逐步加大。合作范围已经从初期的蔬菜、瓜果种植和畜禽养殖领域扩展到农机、运输、民俗旅游、用水等各个行业,服务内容也从单纯的农业科技服务,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尤其是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合作,有了更快的发展。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北京市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4395个,带动了45.3万农户致富增收,占全市从事一产农户总数的近70%。

  在“最美的乡村”走访,我们一个强烈的感受是,从村里的当家人到普通村民,生态环境意识和人文环境意识深入人心。他们在美化庭院村貌、治理田园山水的同时也规范着自己的言行举止,他们知道这些和招徕厂商、吸引游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顺义区的石家营村,环环相扣、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比城里很多社区要先进得多。

  北京属缺水地区,石家营村民个个都是节水模范。说起这个变化,村党支部书记胡国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吃水村里出钱,每年9万多元,进行用水改革后,实行利益导向节水补贴机制,核定每人每月3吨用水量,每吨1元,超出3吨后每吨4元。村里给每人发放用水补贴3元,节约用水省下的钱归个人。这样一来,村民节水意识增强,洗菜洗衣的水冲厕所,街上污水横流的现象没了,村里水的总支出降至7万元。人变文明了,环境改善了,来村里投资办厂的企业多了,村民的收入增加了,如此形成了良性循环,村民看在眼里、甜在心里。

  在京郊采访,我们的另一个感受就是亲情更浓、家庭关系、邻里关系更融洽了。留民营村的“千人饺子宴”、石家营村的“婆媳澡堂”早已传为美谈。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九,留民营男女老少500多口子聚在村里的“大食堂”,拌饺子馅、和面擀皮、包饺子各有分工,为全村近1000口子人准备除夕团圆饭。党员干部做服务员炒菜、煮饺子、端盘子,为全村大聚餐忙前忙后。这种其乐融融全村团聚在一起的大“家宴”,从1980年起,一摆就是31个年头。

  如果说“千人饺子宴”拉近了各家之间的距离,“婆媳澡堂”则使家人间更加亲密和睦。石家营村出资40多万元,建成150平方米的澡堂,儿媳陪婆婆、晚辈陪长辈免费洗浴,尊老爱幼蔚然成风。

  据了解,5年来,北京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二元结构正在逐步破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正在不断完善、协调发展。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了京郊农民的生育观等传统价值观,更加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确立。

  养儿防老,怕的就是老无所依。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农民转向了社会养老。到2010年底,全市已有92%的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每人每月可享受280元的基础养老金。另外,男的60岁、女的55岁以上的城乡无保障居民,每人每月均可享受200元的福利养老金。老人们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有了这些制度性保障,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更尊贵了,胡国卿说,现在儿女们最大的心愿就是

  长辈益寿延年。

  农村发生了由表及里的变化

  “村在林中,房在花中”,这是去过留民营村的人们对这个村子的深刻印象。如今,这里六成以上的农户搬进了农家别墅,院内花果飘香,清爽宜人。

  “十一五”时期,从一眼可见的街坊路硬化、垃圾分类到深埋地下的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及通讯网络等各种管线,从不断提升的生态环境到逐步健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北京农村从外到内、由表及里都在发生着显著变化。

  平谷区大华山镇挂甲峪村146户,460口人,相传成村于明崇祯年间,因宋代名将杨延昭抗辽凯旋在此挂甲休息而得名。

  张朝起是挂甲峪村的当家人,他外貌瘦削精干、内里精力充沛,说起村子近5年的变化妙语连珠。最让他称道的还是这“10大上山工程”:道路修上山、水利蓄上山、优质大桃栽上山、再生能源用上山、科技文化跟上山、电信网络布上山、文体项目建上山、有机果品推上山、旅游客人游上山、生态别墅建上山。而后5项则主要是在最近5年完成的,最终使挂甲峪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2月18日上午10点刚过,早春的日头似乎已有些热辣辣的。放眼望去,小山村成排的农家别墅整齐划一,房顶的太阳积热器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显眼。节能减排,走农村可持续发展之路,挂甲峪又走在了前面,成为北京市低碳型乡村第一村。

  据张朝起介绍,挂甲峪村人采用太阳能取暖,生物质气炉做饭、点灯用太阳,一户200多平方米的居住用房,全年可节约煤、电用费1万元以上;取缔了煤渣、粉尘和黑烟排放,有利于保持村内的空气清新。每户开展民俗旅游,村民“坐家当老板,靠房来赚钱”,这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自家居住的生活资料,而且还是经营赚钱的生产资料。乡亲们称这是“聚宝盆”、“黄金屋”。

  洁净、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节约了挂甲峪人的生活开支,生活品质大大提高。刚刚过去的2010年,村集体总收入超过3200万元,人均突破3万元。

  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的“三起来”工程让众多像挂甲峪村一样的村子受益长远。北京市新农办副主任高华谈起近几年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如数家珍,这项工程始于2006年,通过推广太阳能路灯、节能灯具等让京郊“亮起来”;通过推广高效节能卫生吊炕、太阳能公共浴室、住房保温节能改造等让农户“暖起来”;通过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建设大中型沼气、户用沼气、生物质压缩成型及气化工程,推广生物质炉具,开展养殖场粪污治理,兴建雨洪利用工程等,让京郊的农业资源“循环起来”。北京市用5年的时间使村容村貌有一个更大的提升和改观。

  从2006年开始新农村建设试点,到全面推进道路硬化、安全饮水、污水处理、户厕改造、垃圾处理等“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5年时间各级政府累计投资210亿元,集中完善和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2010年底已经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全覆盖。

  而去年开展的“百日整治靓京郊”活动,则充分展现了“路净、村净、庭院净,山美、水美、田园美”的新农村形象。“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创建共完成绿化面积3983万平方米,累计创建环境优美乡镇123个、首都绿色村庄260个,生态村1204个,53个村被社会公众评为“北京最美的乡村”,4万多山区农民进行了生态搬迁。

  “5年过去了,各项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郊区农民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缓解了郊区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惠及更多的郊区农民。”高华补充说。

  “走平坦路、喝洁净水、上卫生厕、睡节能炕、住保温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就像那芝麻开花节节高。”王来泉是昌平区麦庄村草莓种植户,说起这几年自己家发生的变化格外兴奋。去年他建了新房子,买了小汽车。说到现在新农村的变化,王大爷的“嗑”一套一套的。

  走访一个个“最美的乡村”,记者深深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开展5年来,不仅改变着京郊农业生产形态,也在改变着农村的社会形态、农民的人文形态。“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的成果不断标高着北京人的幸福指数。共建美丽乡村,受益人不仅仅是农民,还包括所有生活在首都的人们。



http://farm.00-net.com/news/9/2011-02-24/3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