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争朝夕绘蓝图锦绣乌蒙气象新 ——贵州省毕节试验区 “五园新村 ”建设纪实
最近两三年间,贵州省毕节试验区的干部群众充满自豪和振奋。自豪,源自外界对毕节城乡惊人巨变的赞叹,外商把毕节看成投资的热土纷纷涌入。振奋,因为毕节地区交通设施、城市发展、产业经济等各项建设突飞猛进,昨天在盼的事情,今天已经成真。其中,以“黔西北民居”为标志的“五园新村”建设,是毕节试验区发展中最为精彩的一笔。
从贵阳市驱车穿越六广河大桥,进入毕节试验区地界,一幢幢、一片片造型别致的黔西北民居映入眼帘,小青瓦、白粉墙、雕花窗的色彩组合之美,几何形状之美,掩映在树木丛林中,装扮了田野村落,与春天的鲜花媲美,一年四季永不凋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主题。这种“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的生态画卷,一村村、一寨寨、一个个集镇,沿贵毕高等级公路和毕节地区9县市区公路沿线铺开,在集镇、民族村寨、风景区展开,并向大山里延伸。
数字显示,从2009年初到现在,仅两年时间,毕节试验区完成了11万余户黔西北民居建设。与此同时,毕节试验区充分整合各类资金,围绕着“致富田园、生态庭园、特色庄园、文化乐园、和谐家园”的“五园新村”建设内容,让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深入开展,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生态环境优良的和谐文明画卷。
典型铺路,一花引来百花开
作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毕节试验区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绿水青山、群众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毕节试验区建立20余年间,在中央、贵州省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国家各部委各部门的帮扶下,通过试验区各级干部和各族群众不懈努力,毕节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生态得到了有效修复,资源得到了初步开发,特色产业变成了富民产业,人口包袱变成了人力资源,贫困人口大为减少,很多农民摆脱贫困、解决温饱、迈步小康。
发展实践表明,毕节试验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从量变积累到渴望质变,处于从修复自然、初步获得绿水青山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时期,处于生产、生活和生态齐头并进的转型发展时期。这一转型,被毕节试验区决策层敏锐地捕捉到,并从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主题,生产、生态和生活同步发展的“五园新村”建设开始。
2008年12月30日,毕节试验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锣响鼓鸣。在毕节洪山宾馆,毕节试验区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和农村危房改造动员大会”召开,“楼房景观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无害化、庭院生态化、布局规范化”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启动,内容包含改路、改房、改水、改厕等“五改”,建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场所、生态小公园等“五建”,山头绿化、庭院美化、水源净化等“五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特色经果业、生态畜牧业、旅游业等“五业”。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帮扶、农户主体,产业支撑、效益为主、环境改善”的原则,按照“楼房景观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无害化、庭院生态化、布局规范化”的目标,以生态自然村和农户家庭为载体,形成一批“产业聚集、循环高效、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综合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生态文明示范家园带,最终把毕节农村建设成为“致富田园、生态庭园、特色庄园、文化乐园、和谐家园”的“五园新村”。并明确要求,确保一年试点、两年推广、三年取得明显成效。
目标确定后,地委、行署以科学规划为统领,制定了以横贯全区东西走向的六条公路干线为“六翼”的“一线六翼”总格局,然后按照“一线六翼”格局进行总体布局,率先在主要公路干线沿线建设生态文明家园示范带,辐射带动全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2009年,率先在“一线六翼”实施100个试点示范村寨建设。2010~2011年在“一线六翼”的基础上,增加厦蓉、杭瑞两条高速公路毕节段主干线和乌江源百里画廊、支嘎阿鲁湖百里画廊,形成“三线六翼两画廊”的建设格局,每年在“三线六翼两画廊”沿线(沿岸)实施100个以上试点示范村寨。力争通过3年时间,建成“三线六翼两画廊”生态文明家园示范带,进而辐射带动全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加快贵州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进程。
由于措施具体,宣传有力,补偿到位,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触动了农民的兴奋点。2009年年初,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民回家过完春节就没有出门,他们按政府的规划和指导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一些刚新修小平房的农民开始不愿意干,但看到其他人家改造后的新居漂亮惹眼,又主动找到当地政府要指标。各级政府和部门为了加快黔西北民居建设的进度,采取“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作风,战斗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第一线。
一花引来百花开,随着黔西北民居率先在贵毕、毕威、方沙等主干道公路沿线的铺展,黔西北民居建设广受群众欢迎。2009年,毕节地区完成黔西北民居新建和改造7278幢,充分体现了试点的作用。2010年,毕节试验区利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和危房改造的项目资金,拉动农民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完成了110066户的黔西北民居建设,发挥了推广效应。与此同时,毕节试验区充分整合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围绕着“五园新村”建设内容,让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深入开展。一年来,精心打造了47个“五园新村”精品村和43个特色民族村寨,以及一批特色集镇,使全区生态文明家园亮点纷呈、争奇斗妍。
夯实基础,现代文明进农家
“搞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以前,我们这里是一个生态死角。一到雨季,高处的水就往这里淌,别说是做生意,就连住也无法住。现在好了,政府给我们实施了生态家园建设后,硬化、亮化、美化一应俱全,想都没想到会有这样好!”去年6月23日,笔者在织金县以那镇松林村采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时,桥边组村民陈胜勇感慨地说。
据陈胜勇介绍,以前桥边组交通不畅,脏、散、乱较为严重。因为“不好住”,好多居民都想法搬到别处,一栋四列三间的老瓦房,万把元钱就可以买到。“自从实施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后,由于吃住行各种设施配套,别说1万元,10万元都买不到。”陈胜勇很自豪地说。
在桥边组,笔者看到,一些村民正围着展板上的规划设计图高兴地谈论着。街上挖掘机挥舞着巨臂正忙着施工,街面上铺满了砂石,街边的排污管道规范整齐。镇长高勇介绍,这是为配合生态家园建设,镇政府把两公里长的街面和其他背街小巷全部实施“白改黑”,并专门聘请地区设计院专家对生态家园点的样式、民房布局、街道建设、给排水设施进行规划设计和改造。通过实施生态文明家园建设,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完善,集镇面貌焕然一新,市场秩序得以规范,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很大提升,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加强。
在威宁县草海镇陕桥村村民管绍章家,两层楼的房子内所有家具均按现代城市家庭的样式布置,陈设应有尽有,装饰美化让人惊叹。管绍章说,因为这个地方离城近,他家的位置又恰好在“龙口”上,所以建房时就考虑以后办农家乐,等全部居民入住时,他就把这个计划付诸实施。在他的脸上,流露出一种满足和自豪。
“房子漂亮了,环境更美了,水电路设施齐了,屋内摆放的是电器和新式家具,现在的农村不比城里差。”金沙县城关镇薅寨村李油亮得到政府8000元补助,建了两层小楼,心情格外舒畅。
据了解仅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全区就完成连户路硬化45万平方米、院坝硬化81万平方米,通村通组路网硬化294公里,实施沼气池建设8500座、圈舍改造7790间、新增实现人畜安全饮水农户3.2万户。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人们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与此同时,毕节试验区还把建农家书屋,休闲广场,让文化上墙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两年来,共新建“农民文化家园”37个、农家书屋882个、文化体育场175个、计划生育卫生室1827间、文化活动室605个、生态小公园79座、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服务站28个。文化基础建设进入农村,进一步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找准节点,统筹城乡添异彩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毕节试验区努力不懈的工作。为此,毕节试验区借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之机,找准发展节点,着力于特色集镇、特色民族村寨的打造,让这些地方成为城里人下乡开展乡村旅游的目的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黔西县洪水乡解放村离县城不到10公里,这里田园风光美丽,一河穿村而过,两岸垂柳依依,农家翠竹迎风,更兼“春来万亩菜花黄,秋到十里稻花香”。为了把这里打造成城里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县里拼盘项目资金修通了柏油路,配套了休闲庭园,并动员当地群众进行黔西北民居建设。如今,每到周末,这里农家餐馆生意红火,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据了解,仅2010年,在生态家园建设中,全区共开展了47个“五园新村”精品村建设,打造出民族村、板桥村、穿岩村、车坝村等一批“五园新村”。全区共开展了43个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村寨。在特色集镇建设方面,建设了大方县雨冲、黄泥塘,织金县熊家场等特色小集镇,这些小集镇无不成了引领一方的样板点,城乡一体化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以前我们农村人羡慕城里人住高楼大厦,一心想往城里跑。现在是城里人羡慕我们,一到周末就往乡下跑。”每年靠农家乐收入不菲的毕节市观音桥塘房村党支部书记董武刚曾自豪地对中央媒体的记者说。董武刚利用改造的黔西北民居办起了农家乐,舒适的农家环境和田园风光吸引了众多的城里游客。
发展产业,生态经济两兼顾
曾几何时,赫章县妈姑镇、水塘堡乡一带因为掠夺式土法炼锌而满目疮痍。在炼锌区,寸草不生,污水横流,水土流失严重,山体滑坡频发,因特大山洪引起的屋毁人亡事件时有发生。现如今,一幢幢黔西北民居在这里拔地而起,绿荫匝地,鸟语花香。
2007年,赫章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刀阔斧彻底取缔“两土”,使1100座“两土”炼炉灰飞烟灭。随后,赫章县凭借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契机,紧紧围绕培育“五型”产业要求,按照“产业支撑、效益为主、环境改善”的原则,将种植核桃、中药材、种草养畜规划,依托省、地、县、乡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为核心进行辐射带动,全方位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全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提供坚强的产业支撑。
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中,毕节地区的各县(市、区)采取积极措施,培育主导产业,提供发展支撑,因地制宜地帮助群众增产增收。赫章县把实施”三个百万“工程(即种植100万亩核桃、养殖100万只存栏羊、种植和保护100万亩中药材)作为调整结构、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产业。在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建立了半夏基地,他们扎实抓好旅游产业,重点打造“平山—阿西里西大草原—大小韭菜坪—水塘森林公园—可乐遗址”的黄金旅游线路。
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要完成800亿元,力争1000亿元,搞好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包括农村危房改造)。这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走出一条很好的贫困地区农村促进内需和固定资产投入增长的路子。
威宁县田园风光。
纳雍县乐治镇碓叉坝村特色庄园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