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吉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高起点站位,高标准谋划,高速度推进,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新突破,绘就了新时期村建设升级版美好蓝图。
科学规划谋发展,合理布局展新篇
吉林省具有东部山区、中部农区、西部草原区三大板块,农村地域辽阔,差异性强,村建设任务繁重。2006年拉开村建设大幕之后,省委、省政府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重点突破的要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村建设实施规划纲要(草案)》,明确了吉林省村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到现在已建设村示范村2000个,对全省1万个村级单位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推进了县域、镇域、村域村庄建设规划,使村建设布局更为合理和科学。以大中城市、县城以及重点镇周边为重点区域,引导农民拆除旧房,整理宅基地,规划建设农民新居,建设城镇融入型城镇化村。以中部农区、西部地区为重点,选择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基础较好的中心村,引导土地集约经营,创建聚居适度、产业优化、基础完善、服务配套、管理民主的社区化村。以东部地区为主,充分发挥规模化种植、养殖和栽培以及边境商贸旅游的优势,集中建设高效农业村、工业主导村、商贸聚集村、休闲旅游村、民俗文化村等一批特色化村。到今年末,全省建成达到美丽乡村标准的标兵村500个、先进村700个,涌现出了一大批产业发展突出、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整洁、文化特点鲜明、干群融洽和谐的村。
壮大产业强支撑,增加收入惠民生
吉林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切实改善农村民生。重点围绕建设粮食大省、牧业大省、林业大省、北方特产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农村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速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了增产百亿斤商品粮食工程、百亿斤肉工程、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人参振兴工程,鹿业、林蛙、木耳、中药材等新兴战略产业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土地农场和大户、联户经营,推动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基础建设促统筹,环境整洁建新村
全省通过大力推进村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滞后的状况,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城乡居民。多年来,全省采取市带县、城帮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动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扩展。到2012年末,全省建设农村公路5.35万公里,乡镇和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率分别达到100%和99%;解决了672.2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告别饮用高氟、高砷水的历史;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基本解决“低电压”问题;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百镇千村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3.35万户;全部完成76.4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改造农村危房6.26万户;建设城乡校舍704万平方米;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启动了村卫生室标准化和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合实现了全覆盖,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5554个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工程,乡乡通宽带;实现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建设农村文化大院6000个,3741个行政村配建健身设施;绿化美化村屯1万多个;推进了2020个贫困村和106.8万农村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绿化、美化为内容的“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任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步入快车道。
精心组织强推进,合力共建齐攻坚
推进村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加强领导、分工协作、广泛参与、合力共建。在组织领导上,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挂帅、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领导体系,每年省委、省政府都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和工作部署,及时解决重大问题。在合力共建上,坚持实行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建机制,推行了军民共建、村企合建、部门帮建、能人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等多种共建模式。全省发动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单位、1000家企业帮扶1000个示范村,一帮3年不变,明确帮扶任务和要求。到现在8年时间,省财政投入15亿元村建设专项资金,带动各方面投入达到360亿元。在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上,2009年吉林省委开展了基层党组织固本强基、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农村党员创业带富“三项工程”,全面实施了万名村干部培训,一大批能人支书、项目支书、青年支书走上领导岗位,带领农民群众创业致富。2011年吉林省委开展了帮扶困难群众、帮扶困难党员、帮扶薄弱基层党组织的“三帮扶活动”,千名处长进千村,帮贫扶弱,解决实际问题。
(吉林省农委主任 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