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角度来分析,“福娃经验”带给人们的启示和思考,我认为可以总结成两点:
第一,村镇城镇化可能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可以通过研究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分析。2012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52.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35%,两者相差17.6%。原来我们都认为差别主要是在农民工群体,比如拿2012年农民工就业结构来分析,2.62亿农民工里边,在乡镇以外从事非农产业半年以上的占62.2%,在乡镇以内从事非农产业半年以上的占37.8%,相差24.4%。还有一个数据是2012年的农业产值比率是10.1%,从业人员的比例却是33.6%,这两个又差一个23.5%。
因此,我们说要围绕以人为核心,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实际上就能解决在乡镇以外就业的62.6%的农民工群体的问题。解决这一部分农民工的进城问题,可以通过城镇化制度改革,包括住房制度、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来解决。但是在乡镇以内从事非农产业半年以上的37.8%的人口,实际上是通过当地乡镇的城镇化,即就地的城镇化来解决的。所以这样看来,新一轮的以村镇建设为主体的就地城镇化,可能有点像当年就地工业化推进工业化模式一样,会成为新一轮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模式。
第二,企业与村镇互动可能是推进村镇城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这也可以通过数据来支撑。改革开放35年来,全国乡镇个数由1978年的5.3万个减少到2012年的3.3万个,消失了2万个。这2万个,我们分析有两类,一类完全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城镇化调整的,还有一类是真正的村和镇的结构变化,这就不一样了,这实际上是相邻村镇的范围在逐渐扩大的结果,加上村镇和企业的互动,就加速解决了城镇化的问题。
我们通过对全国35个乡村的研究,比方说华西、大寨、南山、花园等,基本上都是走了一条村镇城镇化的路。最重要是村镇和企业互动,通过企业集中、产业集聚、技术集成,这样就形成了产城融合。所以,村镇和企业互动,通过园区建设实现产城融合可能是推进城镇化的又一条途径,这些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我们过去讲城镇化,就是城市怎么接纳非农产业人口,怎么扩大规模。现在有多少政府搞村镇城市化?很少。基本都是地方自己搞,比如北京一些村镇自己建医院、学校、敬老院等。他们通过投资积累,然后利用市场去继续发展壮大。我认为这可能也是一个路子,而且村镇城镇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的模式完全符合市场规律,它是根据需求去做的,而且也不容易形成过剩。所以,在村镇城镇化过程中企业也可以发挥作用,通过企业和村镇互动,可能是推进村镇城镇化的一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