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网友投稿  2013-10-25  互联网

 

  社会主义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关键的一环,这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扩大内需、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举措。

  一、R县的主要做法

  自2008年以来,R县已经实施了农田水利、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电网改造、退耕还林以及农村教科文卫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了让农民群众吃上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饮用水,R县水利部门多次派人到山区、工矿区、水质差的农村进行化验,实事求是规划了农村饮水工程的近期目标与远景规划,加大了饮水工程的投资力度。目前,R县已经修建农村饮水工程62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山区农村人畜安全饮水的问题。

  (二)做实做细了农村公路建设。R县针对农村交通条件不太方便的现实,主要实施了以下工程:一是加快、加强县乡公路建设的力度,做到乡镇政府到各个行政村水泥路的全覆盖;二是规划、落实好“村村通”工程,确保各个行政村之间水泥路全覆盖;三是动员、鼓励各个行政村内实现水泥路相贯通。目前,R县已经硬化农村道路139公里,安装路灯5500余盏,绿化农村道路40.3公里,初步形成了城乡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农村道路网络。

  (三)开辟了新能源,改善了农村能源结构。R县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不仅实施了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程,确保农民用上经济实惠的电力资源,还积极动员、鼓励农民使用沼气、液化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动员农民参加改厨、改厕、改圈等清洁家园活动,改变了农村以砍柴或燃煤等生活习惯。目前,R县已经建立了农村垃圾处理池171座,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3座,农村户用沼气2200座。

  (四)加快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R县邮政部门在每个行政村建立了“村邮站”,移动、联通、电信公司的服务机构更是遍及乡村每一角落,“宽带进万家”优惠活动促进了农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五)修建了农田水利设施,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近年来,R县维修、新建了一些农田水利工程,对境内的中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加强了水利设施的统一管理与维护,抗旱渠、抗旱机井的数量不断增多。另外,R县认真落实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大型农业机械普遍驶向田间地头,农民的劳动强度相对降低了,生产效率普遍得到提高。

  (六)推进了农村教科文卫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年来,R县加大了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对农村中小学校危房加以改造,在乡镇(街道)建立了中心幼儿园,建立了乡镇(街道)文化站、村文化室,并修建了部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2012年12月份,该县又面向全省招录农村小学、幼儿园教师360名,补充到农村小学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工作。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硬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当前,R县在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政府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乡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整体推进难度大。目前,R县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主要靠国家、上级政府的财政补助。在“吃饭财政”严峻形势下,县财政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来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的需求与资金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很突出。例如,受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R县的“村村通”工程基本上已经告一段落,剩余没有完成的农村道路,如果属于“村村通”道路,将不再享受国家财政补助,而是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予以解决,如果属于行政村内部的道路,要靠群众的筹资。当然,个别农村长期在外工作的“官员”也会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为家乡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家财政资金,予以援建。再例如,县域范围内的涉农资金相对来说比较分散,相关部门缺乏联席办公机制,对县域范围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自为政,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难以形成合力,缺乏统筹安排,尤其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相当滞后。

  2、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总量不大,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指导,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不断出现。自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以来,农民已经形成“重单干,轻合作”、“重个体,轻集体”的习俗,再加上在村建设的过程,存在一些乡镇、村干部偷工减料、变相贪污等行为,因而,在农民收入水平、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的情形下,必然导致不同的农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不同,因而,积极性不高。例如,在修建农村道路的过程中,农民所被占用的农田得不到有效补偿或者补偿很低,出现征地纠纷。再例如,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很少关心农村的公益事业,耕地面积小的农民也不会费大力气、资金去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的。一句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3、农业基础设施历史遗留问题太多,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农业发展处于“瓶颈”状态。经过多年的努力,R县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所兴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欠修,不能有效地满足农业的灌溉、防洪、排涝,服务农业生产的功能明显减弱。例如,R县Y镇的跃进渠兴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在上世纪80年代时,沿渠生产队根据区段每年还派人进行维护、清淤,后来,该渠没人管理了,砌渠用的石头也被老百姓刨出,拉回家建房用了,原先灌溉用的渠也荒芜、堵塞了。二是山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步履缓慢,大部分农田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人畜饮水还很困难。三是农业机械的普及力度还很小,尤其山区、丘陵地区。在R县的平原地带,夏收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但对于玉米等秋作物的播种、机收,则机械化的普及力度还很小,如何在山区丘陵地段因地制宜地引进中小型农业机械的任务还很艰巨。四是农村有效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明显下降。例如,在R县的个别乡镇,一些农民在自家耕地里私占宅基地;工业“圈地”没有认真执行“增减挂钩”的土地政策;农民长时期、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地板结、有机质含量低,耕地质量明显下降等。

  4、农村道路建设质量不高,养护、管理跟不上,工程建设“指标”随意下调,“断头路”、“泥巴路”仍是农民心头之痛。目前,R县的大部分农村道路已经修建成水泥路,这种道路往往由农村建筑队来承包或者被层层发包,再加上出现个别基层干部与承包商一起私自下调工程指标、偷工减料等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道路设计不合理、结构不合理、质量不太好的情况。当前,一些山区、丘陵地段的农村还没有像样的水泥道路,“断头路”、“泥巴路”还不时出现,这就给农民的出行、生产带来诸多不便。另外,R县的农村道路养护机制还不健全或者空白,缺乏养护与管理,毁坏情形较为严重,尤其,在一些拉沙、拉煤车辆长时期超载的碾压下,这些水泥路面很容易形成犬牙交错的裂缝。R县农村水泥道路的寿命一般在10-15年,之后,往往会在原有道路的上面再铺一层水泥路,这样势必会抬高路面,不利于农村的生产生活。

  5、农村社会事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很滞后,各种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形同虚设,要么没有活动场所,要么没有活动的器材、书刊资料等,要么没有活动内容,有的村庄建设了面积不小的文化大院,可一直闲置着。二是农村的村卫生所整合不到位,村医基本上都在自己家里行医。三是农村的幼儿园还很缺乏,不规范,基本上也是农民在自己家里开办,受过教育的幼儿教师还很缺乏。四是农村的金融机构、邮政机构、农村科技服务站等社会化服务机构还很少,很多农民办理汇款、邮寄信件等业务还需到乡镇政府所在地,十分不方便。例如,R县的农村信用社一直在各个的行政村设有分支机构或者代办点,可是后来这些机构被撤销了,农民存取款要跑很远的路。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大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整合涉农资金、加强涉农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在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县级政府要发挥其主体作用,将农村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当然,这也是村建设的需要),真正把这些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确保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杜绝预算一套、执行一套的“形式主义”思想。同时,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全县农村的整体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统筹安排,抓落实,决不能截留资金,更不能凭“关系”随意划拨资金。有些村干部说:如今,在农村搞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真的很难,它需要跑“关系”,你不找“人”,什么时候也轮不到你,即使“项目”争取到手了,资金也不会全额拨付给你的!另外,政府要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这些社会力量应该有金融机构、爱心企业以及回乡创业的成功人士等。例如,R县统战部实施的“百企帮百村”活动收效就很好。不过千万要记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能盲目地走产业化、经营化的道路,应突出其公益性的价值。

  2、建立健全农民参与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激励机制,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农民是村基础设施建设最直接的受益者,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这些活动势必会事半功倍,因而,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政策下,可以让农民以劳务、资金等方式参与这些农村公益性建设,给予他们话语权,让他们民主协商、自主决策。在实践中,农民面对“公家”的事情,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关键看能不能给他们带来“好处”,这就需要建立农民参与建设的激励机制,即多筹资多补助、先开工先补助、以奖励代补助,最大可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农村,政府或者邮政部门可以鼓励农户开设邮政机构代办点,并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买断服务,但是,千万别让开代办的农户再从其他客户身上“拔毛”,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等。例如,种粮大户如果自行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政府可以给予资金补贴或者贷款贴息或者免息。总之,政府通过这些奖励政策的实施,消除农民的“小农”思想,消除农民的“单干”思维,使“重合作,重集体”得到理性回归。

  3、加快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引进、普及各种型号的农业机械,切实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目前,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农田水利建设,政府可谓是责无旁贷,因此,政府以及农、林、水、土等部门应该联合制定出农业的生产规划与布局,加强对基本农田的整理与恢复、农田水利设施的维修与管理、私打乱建宅基地行为的执法与惩处、农业机械的引进与普及等核心工作。例如,当前,农村大部分灌溉渠常年堵塞,无法正常使用,农民靠在田地里拉很长的塑料管子来浇地,政府是不是投资兴建或者硬化灌溉渠,提高农民防灾减灾的能力?政府是不是加大农业机械的投资力度,确保农村一个或者几个生产组有1-2大型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政府是不是深入实际调研一下,当前土地“增减挂钩”机制到底落实的怎样,是不是存在着欺、瞒、骗等现象。另外,政府以及涉农部门还应该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及时准确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使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里成为“弄潮儿”,避免出现盲目“随大流”的行为,降低农业风险,提高农民收入。

  4、建立完善农村道路建设、养护、管理的招投标机制,力争做到“三公开”,使其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在村道路建设方面,政府应该在设计、建设、养护和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对工程的投资规模、项目指标、资金使用等环节进行公示与监督,真正使“村村通”成为农民走向小康生活的幸福之路。一是在农村可以量力而行地铺设柏油路,杜绝或者减少修建水泥路的做法,这样会使修路的成本低、容易修建、效率高,因为,水泥路的路面损坏后,很难修复,重建代价大,抬高路面又不利于农民的生产生活。二是建立健全农村道路修建的招投标机制,并予以公示。作为农村道路修建项目的各项指标一旦经过相关部门的规划、立项、批准,任何人不经法定程序不能私自更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邀请邀请人大代表、老干部、老党员等作为社会监督员,必要时纪检监察部门要主动介入。三是建立农村道路、公路的养护管理机制,创新多形式的养护模式。例如,乡镇政府可以在“乡镇建设中心”里设立乡村公(道)路专管员或者小组,行政村可以设置农村道路专管员,并按照道路的区段设立管理(维护、养护)员等。

  5、统筹安排好农村社会事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规划、设计,力争布局更合理、更有实效。当前,作为农村“第二次革命”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在中原大地上实践着,这种村建设模式的实施,势必将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科学合理地安排农村社会事业方面的基础设施无疑是十分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农民能不能真正享受到“城镇化”的益处。例如,在教育方面,政府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展“合点并校”活动,不能盲目地“一刀切”,相反,对于一些山区丘陵农村,政府不仅要规范好、建设好教学点,而且还要鼓励优秀教师前去任教;政府不仅要鼓励有文化、有知识、有责任感的社会人士兴办幼儿园,而且还要为这些幼儿园“输入”人才,提供资金补贴等。在文化方面,政府在健全农村文化设施的同时,应该有计划地组织艺术团体或者社会力量深入农村,以多样式的文化活动培育农民的核心价值观。在医疗卫生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农村卫生室的合并力度,把建设村卫生所及相关设施的资金如数拨付到位,加快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购买”的步伐。

 



http://farm.00-net.com/news/9/2013-10-25/107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