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这个城市近年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这座城市的管理者们太想把几年来外界送给他们的“鬼城”标签拿掉了,以至于几年来一直辛苦地实施大规模“引人”计划――这被外界称为“填空题”,填“鬼城”之空。媒体报道,这项“引人”计划的最新措施是,目前鄂尔多斯兴建了150多栋、上万套公务员房,仅针对公务员限价售卖,拟通过这一计划将上万名公务员及其亲属引入到新城。
假如对鄂尔多斯不抱有偏见的话,我们要承认,这是这座城市在已有局面下能够想到的为数不多的办法之一。能怎么办呢?已经建好的新城总不能再将其摧毁吧。要打破外界的“鬼城”偏见,要让泡沫破裂的房市重新坚挺,鄂尔多斯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引人”,为新城增加人气。鄂尔多斯的管理者们穷尽了所有办法去完成这道困难的填空题。
其实,鄂尔多斯这座城市在过去十几年里经济飞速发展,一跃成为内蒙古经济最强市,但它把过多的资源投入去造就一座新城,设计了与实际脱节的城镇化进程。它是一座资源型城市,等到资源价格下落、房价泡沫破灭、财政收入下降的时候,它的新城就成了一座“鬼城”。
鄂尔多斯是目前有些地方激进城镇化的典型样本。在不少三四线城市,大规模造城计划如火如荼,“空城”、“鬼城”层出不穷。对于地方来说,这些都是眼前的好处,庞大的土地出让金收益,房地产拉动的就业和GDP,造城带来的政绩,最后,还可以作为推动城镇化的杠杆,造城难道不是一举多得吗?鄂尔多斯的事实证明,城镇化不等于造城,甚至,即使有办法给新城填够足够的人,也造就不了一座真正的城市。据资料显示,鄂尔多斯一共给这座新城引进了三批人:一是原属于农村户口的农牧民,这是主体;二是新增工厂的就业人员;三是政府部门迁移,加上让公务员集体到新城购房。在这三个过程中,鄂尔多斯政府都付出相当代价。让农牧民上楼,条件是为每一个搬迁的农牧民提供一套住房、找到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补贴;吸引新工厂落户,政府往往要匹配上一定的煤矿资源;而公务员购房,则是要给一定优惠。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时候,鄂尔多斯的财政收入尚能支撑,一旦经济衰退,财政负增长,它就陷入负债局面,庞大的“引人”计划就要大打折扣。
之所以说鄂尔多斯是激进城镇化的样本,就在于它不仅造了城,还相当努力地“引人”。即使财力雄厚如鄂尔多斯,其“引人”计划也相当艰难,而且如此大规模“引人”后,鄂尔多斯的新城也难以称得上有人气。鄂尔多斯尚且如此,何况那些地方财力远不如它的大量三四线城市。鄂尔多斯的启示在于:城镇化即使是有规划的,也不是盲目任意的扩张,规划应当在市场自由基础之上,否则即使造得了城,也引不了人,即使引得了人,也难以成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