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需要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为农业留下更多良田,为农民群众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农村环境的重要性
人类活动受制于生态系统,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居住、生存和发展。环境的优劣,对居住人口的整体素质,对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对人类聚居和发展变迁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科学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下农村生态环境形势总体上仍然比较严峻,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水土流失、生态功能退化等。面对当下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形势,海南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笔者认为,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关键在农村,难点是环境。必须下决心、花功夫治理海南农村环境,维护农民环境权益,促进海南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
解决危害农民健康的环境问题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迫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改善农村环境,关系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关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成为农村发展的严重障碍。一是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污染农村环境,危害农产品安全,还深度破坏农业生态系统。二是农民居住环境治理滞后。由于公共环卫设施不足、村镇管理缺位等,农民居住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生态环境良好是体现农村发展内涵的突出主题。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状。因此,我们要把生态建设纳入农村规划,在建设中保护环境,在保护中搞好建设。实现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改变农村环保落后状况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既表现在农村经济落后上,也表现在农村社会事业滞后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更是薄弱环节。
保护和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逐步加大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投入。一是逐步提高财政预算中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支出比例,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产业项目给予投资、补助和贴息支持。积极探索农村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办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二是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走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之路,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积极发展农村生态产业。依据农村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等要素,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着力构建农村生态产业体系。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继续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质量安全、标准化农业。
利用现代科技,合理保护农村生态资源。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高效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农村生态资源,促进农村生态资源显著增值,逐步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要保护利用森林资源;珍惜利用水土资源;推广利用新型能源。
着力整治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整治,有利于提升环境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
环保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加强执法程序和监督机制建设,使环保执法适应农村实际。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理顺执法程序。建立农村环境执法监督机制,接受公众监督。
要切实加强领导。各级政府生态理念要先行、制度建设要提速、组织架构体系要完善;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着力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务求取得实际成效。乡镇政府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完善政策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全面开展村镇生态创建活动,创新载体,扎实做好管理和巩固工作,推动村镇生态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着力建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齐备、服务配套、生活舒适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