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便是一片记忆。近日,象山墙头镇方家岙村村支书欧昌伍正和大伙儿一起整理村里的历史档案,今年,他们准备筹备一个“史苑”记忆馆。“村子发展后,房子高了,树木也绿了,但许多出门在外的年轻人不清楚村子的历史。”欧昌伍告诉记者,乡村记忆馆就是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村子的发展变迁。
随着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乡村记忆逐渐趋于淡化。我市各地在村建设中也不免陷入只讲面子的怪圈———不少村子有着整齐别致的洋房,风景优美的环境,也有相对完善的文体设施,却少了一些文化味,一些古树、古建筑、文物保护点更是在建设中遭到人为破坏。
今年71岁的陈朝义从小就生活在北仑小港街道五盟村,是村子发展的见证人。他说:“村子这两年在大力推进村建设,许多老房子已经变成了新房子,许多泥路变成了水泥路,但大家齐心协力把村里有240多年历史的古香樟保留下来,成了村里最亮的一道风景线。”
地处北仑小浃江流域,建于清代中期的姚燮故居同样在村建设过程中保存良好,北仑小港街道在保护的基础上还做了大量修缮工作,并将其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姚燮故居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小时候没觉得这座房子有什么不同,印象最深的是过年前后,村民们在屋檐下挂着油汪汪的腊肉,冬日的阳光晒得人暖洋洋的,那样的场景特别温馨,长大了我才开始懂得这座房子的历史价值。”出生在此的历史老师小丁说,如今,村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老宅能保留下来,非常有意义。
对于村建设存在的“盲目冒进”现象,小港街道党工委书记胡海达认为,村建设不能一味搞大拆大建,要注重历史文脉和民俗风情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不能改掉鲜明的农村特色,丢掉优秀的文化传统。
“与城市文化相比,农村文化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濒临失传的危险。”市人大代表张秀英表示,村建设中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引入现代都市文化,又要大力支持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大院建设,健全公共文化网络,此外,还要积极鼓励民间文化团体发展,对农村中传承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