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永远没有“休止符”。为促进村建设工作提质扩面,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全面小康,自2012年8月全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村建设工作会召开以来,雁江区着眼全新的发展模式,在强力推进村示范片建设的基础上,围绕“产村相融、互动发展”总体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再添工作举措,全力打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组合拳”,确保2020年全面完成1095个新村建设,为全区建设“四个”新雁江添翼助力。
2012年,雁江全区建成新村(聚居点)115个;预计全年将实现农业总产值76.4亿元,增长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将达到8351元……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这源于雁江区委、区政府的艰辛努力。
夯实基础设施 破解“发展瓶颈”
“在大棚子桥建成以前,我村村民出行很不方便,到城头卖菜需要一个多钟头,现在桥修好了,不用出门,就有商家上门采购,这样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更为我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和镇文龙村党支部书记卓必燮介绍说,大棚子桥的建成,改变了该村千百年来靠摆渡出行的历史。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破解农业经济发展“瓶颈”,是雁江推进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雁江按照建设“生态宜居新雁江”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强力推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抢抓中央一号文件大兴水利强基础的历史机遇,统筹安排,在村示范片、示范村充分整合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大建设项目,构建较为完善的水利灌排体系。二是坚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村建设的突破口来抓,整合涉农项目,推行村民“一事一议”,全面配套搞好路、水、渠、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面貌。
据了解,自村建设启动以来,全区共新建改建乡村公路1100公里,硬化便民道2400余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7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新建改建渠系280公里;新建便民桥19座,蓄水池3389口;新建改建房屋近2万户,实施一池三改2.1万户,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
构筑产业支撑 增添“内核动力”
“我家种有3亩多地蔬菜,今年能收入3万多元,这比以前种粮食的收入要高出三分之二。”保和镇晏家坝村5组的菜农李明仲算着这笔经济账,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上档升级,是雁江区推进村建设,引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内核动力”。
该区围绕农民增收目标,进一步优化提升农村特色产业,努力把粮油、蔬菜、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打造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支柱性主导产业。一是打造特色村。鼓励有条件的镇乡因地制宜培育1—2个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推动“一村一品”发展。二是延伸产业链。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社的作用,形成企业带大户、大户建合作社、合作社带动千家万户的产业链条。三是以科技作支撑。依靠科技提高质量和效益,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目前,雁江已形成了晏家坝、李家坝、董家坝无公害蔬菜基地,永鑫、鑫博规模化养殖场等一批优势产业,带动全区发展优质粮油基地60万亩、优质蜜柑基地24.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20万亩,取得绿色食品认证16个;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余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42家。
强化示范引领 打造“示范样板”
豪华气派的星级休闲酒店,青翠欲滴的生态蔬菜,颇具风格的农民别墅小区……2009年9月,晏家坝以其独有的“沱江迤逦风光美,家畜成群果蔬香”的特色,被列为省级村示范片,三年来,雁江区全力以赴建设示范片,突出抓好了“三高三好”,将晏家坝打造成了“全省一流、丘区典范”的村示范片样板,带动了全区村建设扩面推进。
规划“起点高”。围绕“全省一流、丘区典范”目标定位,在认真学习借鉴成都、汶川等地经验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团队深入调查研究,为示范片建设确立了科学可行的建设纲要。建设“标准高”。根据示范片独特的地理风貌,依景造景,借景升级,将示范片建成为市民休闲后花园、乡村旅游示范区、农民创收聚宝盆。农民“增收高”。预计2012年底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农村“支部好”。将农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总支,下设蔬菜、生猪、综合3个产业党支部,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形成产业与支部的有机结合。运作“机制好”。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加大部门帮扶力度,强化业主引领带动作用,形成了农户与企业互惠发展的共赢发展局面。发展“环境好”。通过不断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机制,使目标明确、责任明晰、管理规范、推进有力,为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环境。
随行的农办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笔者,示范片于去年9月份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获得优秀等次,成为了全市村建设的亮点、产业发展的典范。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上演“变脸戏法”
“妈妈,跳这个动作时头应该是向左偏的,嘻嘻……”傍晚时分,晏家坝村4组的秦解芳、王西婆媳二人同往日一样,吃完晚饭就来到晏溪农家乐跳起了坝坝舞,一改往日的休闲娱乐方式。为了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雁江狠抓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尽情演绎着新村新貌的精彩“变脸”大戏。
该区在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积极推进“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促进公共服务由单一功能向综合服务转变。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上门服务,采取“定单式”、“点菜式”、“基地式”等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通过抓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农业技能培训,扶持种养大户,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举措,同步提升农民的思想观念、从业观念、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和机制,逐步建立农民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社区组织。突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该区建成村卫生室997个,是建制村总数的2倍;全区农村合参合人数84.6万人,参合率达97.4%。
展望美好未来,建设“幸福新村”。一个个崭新的村庄跃然呈现,一个更加富饶幸福,更加和谐繁荣的美丽生态雁江,正书写着更加激动人心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