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三晋亮点:新农村 惠农政策撬动幸福生活

网友投稿  2012-09-10  互联网

  迎接党的十八大:三晋亮点――村惠农政策撬动幸福生活

  党的十七大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自不必说,我省一系列持续性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更是给力。农村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空前提升,农村一派和谐发展景象,五年里“三农”工作谱写出新的篇章。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幅增加“三农”投入。2009年达到480亿元,2010年达到540亿元,2011年达到650亿元,占到一般预算支出的1/3。2012年上半年,全省已完成的“三农”投入超过360亿元。

  提高杂粮补助、实施百万棚蔬菜工程、“513”工程……件件直指产业振兴;建设大水网、改造中低产田……桩桩切中薄弱环节;两轮“五个全覆盖”、低收入农户年供一吨煤……事事关注改善民生。通过连续性出台地方补贴政策,我省已经初步构建起与中央政策相衔接,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农业农村实际,满足基层干群需求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

  成系统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是一种引导,是一种动力,更调动起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了上下一心的合力。诸多导向性政策已经让农业成为社会资本投资的热土。全省52家省级龙头企业中有17家属于资源型企业转产项目;朔州市200多名煤老板转型投资现代农业……这就是政策吸引力。政府贴息调动了金融部门的积极性,很多涉农企业从找贷无门变成了银行服务上门。2010年金融支持产业化资金60亿元,2011年89亿元,今年签约296.3亿元,目前已落实75.6亿元,这就是政策的凝聚力。在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政策带动下,市县两级个性化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也相继出台。长治市1.2亿元扶持设施蔬菜;运城列支3000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高平每年用于生猪产业的扶持资金就达1000万元……这就是政策形成的合力。

  政策是否真正发挥其作用,最终还要看效力。

  十七大以来的五年,全省粮食生产总量达525.5亿公斤,年均105.1亿公斤,这表明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迈上百亿公斤台阶。

  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已经从2006年的3180.92元增加到2011年的5601.4元,增加2420.48元,增长76.1%。

  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顺利推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从2008年的398亿元增加到去年的629亿元。“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稳步发展,政府每年3亿元资金,培育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基地县和专业村。

  以实施农村两轮“五个全覆盖”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推进村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被农民兄弟形象地喻为幸福工程。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为我省的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可以说,十七大以来是我省农业生产形势最好、农村面貌改善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不仅为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省实现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发展目标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老知青怀仁“重走青春”

  今年5月,几位北京老知青重回怀仁,在他们曾经插队的地方――赵麻寨村寻找当年的青春足迹。除了老乡一成不变的热情,一切都变了。尽管阔别40多年,但他们还不知道农村最大的变化就发生在最近几年。

  看着满架艳红嫩绿的蔬菜,他们明白农民为什么富了。一个大棚一年收入三四万元,有了自己的产业怎能不富?再细打听,老乡们的收入渠道还不仅如此,很多老乡在村里的养殖园区、陶瓷企业里打工,现在是种田打工两不误。

  看着老乡的好日子,喜悦之情已经超越了“重走青春”的兴奋。农户门前停着私家车,各色电器样样齐全。再往前走,漂亮的学校里书声琅琅,广场上的人们悠闲自得。一切都令人感慨,一切都让人惊讶,农村的巨变已经遮住了他们太多的记忆。

  农家汉玩转电子商务

  王小帮,临县木瓜坪乡张家沟村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汉子。现在他却是网上红人、创业的明星。

  2006年,外出打工数年的王小帮返乡了。也就在他返乡的这几年,网络普及到了农村。网络、交通等等条件农村现在都具备了。为什么不开一网店,几年“北漂”让他有了新的思维。

  于是王小帮就在淘宝网上卖起了五谷杂粮、红枣、核桃……农家汉玩起了电子商务,而且一下子火了。

  打开他的网店,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村里的老井、磨面的石碾、村口的小路、自家的窑洞、满园的土产……这些都鲜明地展现在他的网店上。正是这种“土气”引得城里人争先购买。几年打拼下来,王小帮不仅赚了钱,还登上了央视,成了创业的明星。

  农民生活提质多项指标达小康

  让农民过上富裕生活是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2010年,我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59.5%,比2007年提高了24.7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和万元农业GDP用水量均达到全面小康标准。

  2011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01.4元,比2007年增加了1935.74元,5年增长了52.8%,平均增速11.2%。收入快速增长,农民消费能力水涨船高。2011年我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4586.98元,比2007年增加1904.39元,5年增长了70.99%。

  各类现代化电器在寻常百姓家大多得到普及。2011年,我省农民每百户拥有的彩电、空调、电冰箱、手机、电脑等,分别达到106.86台、6.67台、48.43台、172.81部和240.5台,分别比2007年增加4.6%、50.56%、113.25%、158.85%和601%。农村曾经鲜见的家用汽车已经成为农民的新“大件”,2011年每百户拥有量增至6辆,是2007年的6.98倍。

  一村一品为农民增收添翼

  晋中市榆次区朱村,没有区位优势,没有资源优势,在缺水缺资金的情况下,硬是在沟壑纵横的丘陵山脊建起了一排排温室大棚,成了远近闻名的专业村。蔬菜产业让这个小山村人均收入五年翻了五倍,这就是“一村一品”的魅力。

  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是省委、省政府立足我省特有的农产品资源禀赋,科学决策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与之配套的是一项含金量十足的扶持政策,每年3亿元,5年连续扶持基地县、专业村发展,其中2/3重点用于发展“一村一品”。现在已有一大批农村率先起步,逐步形成具有特色化、标准化、产业化的主导产业。目前,全省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40%以上的村近5000个,其中占农民人均收入70%以上的村已经有500多个。全省形成一定规模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县也有30多个。

  民生工程办到农民心坎上

  如此大规模、成体系、普惠性地改善民生,力度之大令人振奋。从住行医教到文化娱乐,全方位提升幸福指数,变化之快有目共睹。四年连续实施两轮“五个全覆盖”,美了农村,富了农民,热了民心。

  还记得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而今油路水泥路直达院门;还记得墙有裂缝窗有破洞,而今新校舍里传来农村娃琅琅的读书声;祖祖辈辈只知养儿防老,只怕因病致贫,现如今农民有了养老保险,看病也能报销。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购物难……两轮“五个全覆盖”就是要真正解决阻碍农民幸福的这些难。

  集中财力,限定时间,瞄准难点。第一轮“五个全覆盖”已经如期完成。

  第二轮“五个全覆盖”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截至今年上半年,农村街巷硬化完成行政村20082个,覆盖率71%;农村便民连锁店建成22873个,覆盖率97.8%;累计建成农家书屋21192个,27084个行政村有了农民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75%和96%;2011年,全省30多万人享受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下达免学费补助资金3亿多元;截至2011年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试点县达到97个,占到全省农业县的84.4%。

  什么是关注民生,什么是雪中送炭?四年实现“十个全覆盖”,就是把实事件件都办到百姓的心坎上。



http://farm.00-net.com/news/9/2012-09-10/106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