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思索

网友投稿  2012-06-13  互联网

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村,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村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作出的正确决策,也是新中国 成立以来农村的第五次改革。与前四次改革不同,这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建 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四个大的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对农村现有问题的系统解决。

建设社会主义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

一、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努力解决社会主义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 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 义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从影响农村发展的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 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方面的事权,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承担 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彻底改变“义务教育不义务”、“农民教育农民办”的情况,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 教育的机会;加大对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使农民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教师 的合理交流制度,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另外,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使农民也能有机会迈入管理者阶层。加大对农民的免费 技术培训力度,这是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无论是搞种植、养殖,还是进城打工,他们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农业科技人员 要坚持走到田间地头,把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手里,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国家应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 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二、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奠定社会主义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村,就必须满足农民衣食住行的需要,农村社会再生 产的需要,农村扩大生产的需要。这三个层次的需要是一个递进的关系,第一个需要是低层次的,第二个需要是中层次的,第三个需要是高层次的。而就目前农村物 质生产方面的现实来看,我国大多数农村处于第二层次,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其剩余刚好够再生产需要,所以农民手里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现 金,导致了农民看病难、孩子上学难、养老难的现象。  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政府要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合理部署城乡 再生产所需要的基本生产资料,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 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 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鼓励东西结合,制定有关东部发达地区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投资的优惠政 策;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全面免征农业税,要从源头上降低农村生产的成本,进一步严格控制与农业生产投入相关的各种工业产品的价格(如果农民的 收入增加速度与其生产投入增加的速度相当或者低于其生产投入增加的速度,那么,农民生活状况就会永远停留在第二个需要层次,城乡收入差距就会日益加 剧。);加大政府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整队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 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促进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村基本生产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对农村扩大再生产的扶持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村,增强农村自身的“造 血”功能尤为重要。就目前来看,首先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 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其次要允许和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加大农村有组织化生产的力度,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效的克服一 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局限性,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使农民享受到生产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平均利润。

三、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社会主义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央这次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作为建设社会 主义村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抓住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法律解决不了的问题有时可以通过亲朋好友就能够很好地解决。 因此,继承并发扬农村纯朴乡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是解决农村社会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乡风文明是 在“破”与“立”的过程中形成的。乡风文明建设,首先要破除目前部分农村出现的不良风气,重点要破除“一私一毒”,即破除部分农民思想上存在的私利当头的 个人主义和封建残余思想的遗毒。乡风文明重在建设,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 地;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要继承并发扬或者是重建并强化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 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使农民在思想上树立“我要文明”的自我约束意识,形成你文 明,我文明,大家都文明的文明乡风,以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私欲,以文明乡风来增强村民和谐。另外,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村,是生态良好的农村。在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认真解 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农村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环境美化建设的投 资力度,在乡风文明的前提下形成村容整洁的自律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村。

四、提高民主素质,促进民主参与、管理民主,为社会主义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近年来,农民参政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用浅显的语言表达了对村 务公开、村民自治、知情权、决策权等的参与愿望。事实上,管理民主,就必须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尤其是科学的民主参与意识。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素 质。一要开展文化教育,提高他们对民主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二要开展民主参与的权利意识教育,使农民明白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树立民主参与、当家作主的权 利意识,使农民具有民主主体的首要人格素质;三要开展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教育,使农民强烈认识到自己利益、权利的主体性和不可侵犯性,树立较强的民主责 任感;四要开展民主知识和民主技能教育,使农民了解民主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懂得民主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技能,从而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通过 民主实践提高农民的民主素质。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使民主知识和民主技能在民主实践活动中得以应用和体验,成为 农民的生活体验和习惯。身教大于言教。在民主实践过程中,农民通过民主参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使自己获得了切实的利益,有利于调动他们民主参与 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让农民真正能管理本村的事务。

五、努力保持农村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是社会主义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建设社会主义村必须与当前保持 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把开展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如何推动农村社 会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农村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党性意识,不断增强其服务群众、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和能力,使 农村共产党员始终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村里具有一定威望、知识水平、致富能力、责任心强的人吸纳到组织中来,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实新鲜血液,不断增强其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村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的作用。当然,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是一个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持之以恒。既要预备走艰苦的路,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敢于迎难而上;更要 看到前途的光明,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我们深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村的目 标一定能够实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和方略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目标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安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设 社会主义村的基本内涵是“五个建设”,即: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以党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求,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以至今后一个时期,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社 会主义村建设热潮。由此,也将引发一场全面触动“三农”的伟大变革,一扫千几百年来的农村陈规陋习、陈旧观念和贫穷、落后、愚昧的旧面貌,代之以现 代、文明、民主、和谐、富裕、安康的新面貌。这是继农村家庭承包制之后,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社会的伟大变革,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必将 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村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层组织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 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为建设社会主义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是:

一是坚持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县党政领导班子,是推进社会主义村建设的关键;二是坚持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为中心,是推进社会主义村建设的基础;三是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是社会主义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四是在农民中 树立起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是推进社会主义村建设的内在动力;五是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村推进,是确保社会主 义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六是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农民群众自治组织,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推进社会主义村建设的可靠组织、政治保障; 七是各级政府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是加快社会主义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八是动员 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共识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推进社会主义村建设的。当前,我省现代化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村将成为我省“十一 五”期间的攻坚战役。全省社会主义村建设发展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全省现代化的进程。我就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村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充分依靠和 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 村。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村的原则上。要坚持五项原则,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坚 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三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村的目标要求上,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会议 的要求,结合湖南实际,推进具有湖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村建设。“十一五”期间,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村的主要目标应主要放在如下八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有效增强。(2) 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 制,农民达到富裕安康。  (3)农村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和巩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达 85%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4)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用水质量达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农村住房安全美 观,厕所整洁卫生,村道、巷道实现硬化,排污暗渠化,垃圾集中处理无害化,环境美化绿化,村容村貌整洁优美。(5)农村社会和谐。社会秩序井然,农民安居 乐业,邻里和睦相处,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好人好事蔚然成风。(6)在农民中普遍树立起“勤劳、自强、互助”的精神,形成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的新型农民。(7)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具有村建设、维护、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实力。(8)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完善。“两委”班子团结、坚 强,具有较强的战斗力,能够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劳动致富。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村民自治机制健康运转。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 干部勤政廉洁,农民群众满意。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 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 农”问题,建设和谐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提出、并率先地实行“固本强基工程”,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建设“和谐村”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 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建设和谐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 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在农村执 政的基础是扎根于村民中的基层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热切愿望,得到村民真诚拥护,是深 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法律基础。

1、这个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强领导村民建设和谐村的领导班子问题。要彻底解决 三农 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关键是要把农村的班子建设好。第一步,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不断地 教育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培养干部的教育机制,选派村干部进市、县党校的大专班深造,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 造,提高了领导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渐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解放了思想,开拓了眼界,增强了村干部领 导群众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录用村的“两委”干部,聘用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 任助理和村务工作人员等,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为建设和谐村出力。第三步,为了着眼于建设和谐村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 村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对支部的建设采用了新的教育培养机制,新的党员活动载体,新的发展党员的渠道,这样就能不断的从建设和谐村的社会实践中,不 断的使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力量。为了能够提高村级政权领导成员的管理能力,建立起完整的工作制度,使职责明确,有章可循,便 于更好地开展工作,也便于村民的监督。建设和谐村必须要有强有力领导,必须要发挥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建设和谐村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要把存 在了几千年的、保守的、简单循环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充满激烈竞争的、面向世界市场的、为消费者服务的、为他人的需要而生产的,要在多元文化的 组合中实现其价值的市场经济,这是一场和平的、渐进的、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将会改变村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 式和行为方式。当前的“三农”问题,其基本的原因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矛盾造成的。换言之,必须彻底克服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生产方式、经营理念和交往 方式,才能使传统的农村实现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同时,也必须实现了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才能推动农 村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完成和谐村的建设。村党支部是“三个代表”思想在农村的体现者与实践者,因此,农村领导班子的建设必然成了极为重要的,不能不首 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尤其要提高班子的综合素质,提高带领农民致富奔康的能力”,这是建设和谐村的关键问题。

2、这个模式,通过“三化并举”,把“建设富裕文明的村”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终极目标。以工业化为中心,促进产品化和城镇化的建设。明确提 出“工业富村”的发展思路,以工业化带动种植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使村民富裕起来。这是建设和谐 村的物质基础。“固本强基工程”以“富民”为根本的任务,体现了“情为民所系,政为民所执,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在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中,有“富 民”的优秀传统。历代儒家都把“富民”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之一,早期启蒙思想家唐甄明确得出,“立国这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 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行的“富民”政策是受其宗旨所决定的、是自觉的,不只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付诸实践的。不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不改变传统的增长方 式、不发展商品生产,就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就不能使村民富裕起来。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使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使财富分配的公平,这是建设 和谐村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3、这个模式,十分重视村务工作的民主管理。领导班子的勤政、廉政和民主化的管理,是建设和谐村重要条件。对领导班子的勤政和廉政建设,已作出 相应的规定。在村务民主管理方面,建立一整套管理的制度:“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村务情况通报制度”、“村务征求意见制度”、“民主决策制度”、“ 两委干部例会制度”等一系列的民主管理制度。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除了加强“两委”建设之外,对村民的公共事务实行什么样的管理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问 题。创建“板凳会议”,使村务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让村民参与议政、参与决策、参与管理,有利于广泛地集中群众的智慧,使决策科学化,又能调动 群众积极性。更重要的使村民对村务有了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建议权、监督权,使村民有了当家作主的自豪感,这样能使村民心情舒畅地、积极地参加和谐新 农村的建设,从而能使“固本强基工程”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实行人性化的管理,认真实行“情为民所系,政为民所执,利为民所谋”的宗旨,组织开展了“百名干 部进农户”的活动,深入每家每户,察民情,解民忧;还实行“五包”:包思想教育、包传授致富技术、包解决实际困难、包帮助选准经济项目、包指导家居美化。 通过这一系列的人性化管理活动,把党的温暖送进了每个村民的心坎,拉进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了村民为实现“固本强基工程”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与 党支部同心同德地为实现“固本强基工程”的终极目标而奋斗,这是建设和谐村的巨大精神力量。

4、这个模式,十分重视村民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人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人的素质对生产力的水平、质量和发展速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学政治、学 文化、学科技、学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树立远大的理想,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培养有理 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把提高村民的全面素质作为建设和谐村的重要目标来抓,是非常正确的。人的全面素质应该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 和心理素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是最基本的工作,重视教育,投资建立学校,开办村民“读书室”。文化知识是基础知识,有了文化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科学技 术,掌握生存的本领和致富的能力;人之为人,重要的是要有道德,开办了道德伦理和法律知识培训班,还开展“五好家庭学生评选活动、知识竞赛以及文娱体育活 动,通过多种形式来培养村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使全体村民成为有道德的、守法的、文明的人。心理素质应该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的, 对于外部环境所强制给予的种种挑战和压力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市场经济是动态的、挑战性的、竞争型的经济,商场是大海,在大海中游泳,没有不遇上风浪 的。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求发展、求富裕,一定是有风险,所以一定要有坚强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素质好的人,就是一个坚强的人。  在培养村民的全面素质 时,还应该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儒家把“仁、智、勇”看成是天下三种最根本的道德。仁者,爱人,属于道德素质范畴;智,智慧,属于文化素质范畴;勇,战 胜自我和一切困难,属于心理素质范畴。人的全面素质,也可以说是应该具有“仁、智、勇”这“天下之三达德”。也就是说,有仁爱之心的、有智慧的、能战胜一 切困难的人,也是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一切社会财富都是劳动者所创造的,只要村民的素质提高了,建设和谐村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5、这个模式,有一个雄伟的远大目标。树立彻底改变农村面貌的决心,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个村民居住环境优美,村容村貌好的生态文 明村,逐渐实现农村城镇化。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在10%以下,我国高达80%。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必须要实现农村城镇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 的必由之路。我国城镇化的道路应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不要简单重复西方的老路。我国幅员广大,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异,因 而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也应该是不同的。对于城镇化的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首先要作好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规划十分重要,中 小城镇(市)建设的规划必须科学化,首先是环境的选择(其中包括山、水、风向以及交通等)、生态建设、给水排水、电力和交通设施、商场的配置以及学校、幼 儿园、图书馆等等,都应该作好科学的规划,切忌小农经济似的建设。四川的“农家乐”特别发达,成都以及它的中小城市的周边,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农家乐”, 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收入,但是没有有组织的规划,硬件建设十分杂乱。如果以战略的眼光进行有组织的、科学的规划,四川的农家乐很有发展前途,它的发展也应 该和城镇化结合起来,使它兼有城镇和农村的特点,这样可以使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互动、交融,在改造农村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他山之 石,可以攻玉”,外地城镇化建设的经验,亦可以借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备 条件。这三大差别的消灭,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力得以高度的发展。“固本强基工程”实行“三化并举”,村民一步走向富裕,走向文明。城镇化的实现, 为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乃至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建设文明的、和谐的村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 改革开放发展的现实所需要,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当今各国社会、世界都充满着矛盾、斗争、暴力,以至战争,世界极不和谐,为何只有中国提出建构和谐社 会、和谐世界?西方文化强调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中国文化则是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与合一。儒家用阴阳互补、刚柔相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 问题,十分重视“和为贵”的思想,以建立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为目标。因此,我们在建设和谐村时,应该要从传统文化中去吸取其精华,吸取儒家和谐文化的 基因。



http://farm.00-net.com/news/9/2012-06-13/106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