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我们在中国新农村“走转改”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4-20  互联网

  4月17日下午,由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中韩媒体联合采访团一行20多人来到北京怀柔区西北部渤海镇六渡河村,眼见为实地感受一下六渡河村与众不同的发展模式。

  热情豪爽的村支书王富坤在村头早早等候我们的到来。“来,先看看我们的阳光浴室吧,这可是保证我们村家庭和睦的法宝之一。”一处总面积约210平方米的平房,男女浴室各占一边,浅色的地砖干干净净、灰色的存衣柜整整齐齐、原木色的的桑拿房温馨舒服,这就是六渡河村村民们津津乐道的阳光浴室。很少有公共浴室概念的韩国记者们颇为好奇,随着王支书的介绍仔细地打量着浴室内的一切。“没想到一起洗澡还能缓和家庭矛盾,我们就推出了‘婆媳澡堂’”。王支书告诉记者,为了解决农村洗澡不方便问题,2009年村委会利用太阳能烧热水的环保资源建起这间公共浴室。不少家庭是儿媳搀着婆婆来洗浴,在互相帮助中大大改善了婆媳间的关系,甚至化干戈为玉帛。为了促进婆媳和睦、家庭和谐,村委会规定儿媳带着老人来洗澡,二人均享受免费。

  屋顶上16块太阳能光板为浴室提供了充足的热水资源。“秋冬每周开放一次,春夏每周2至3次。一天烧的热水能供100人淋浴,大家都喜欢来这儿洗。”王支书侃侃而谈。“阳光浴室不仅充分利用清洁环保的太阳能,降低了经营成本,更重要是服务了村民,有效和谐了家庭关系。”听到这些,在场的韩国记者不由会心一笑,“小小浴室还能解决这些大问题,真是惠民服务做到了实处。”《中央日报》环保记者姜讚秀点头称道。

  近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六渡河村委会本着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原则,先后完成了自来水改造、街坊路硬化、街道绿化美化、污水处理、太阳能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生活要好,当然要多挣钱。”王支书向采访团介绍说,板栗种植是六渡河村的支柱产业,6000多亩山场,5000亩栗树,年产板栗80万斤,2011年人均收入约15000元。2007年被当地旅游局评为“京郊板栗第一村”。

  “但光靠板栗不行,我们要最大化土地的受益。”王支书带领记者们来到一片栗树前,指这远处树下一片片草席说,2011年在市农科院的帮助下,村里开始尝试利用树下空间,种植栗树蘑,发展“立体经济”。当年40多户加入栗树蘑种植合作社,总收入达到150多万元。“真是致富好点子,这也许能给我们农村经济发展一些启发。”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韩方代表团团长李康烈由衷说。都没有来过中国农村的韩国记者们无疑对这里的环境一片陌生,中国农民是勤劳?是贫穷?对他们来说无从评价。今天,在六渡河村的田间地头,他们看到了最真实的中国农村新发展。

  靠山吃山、靠栗树吃栗树。如今板栗浑身是宝,就连漫山遍野废弃的栗蓬也摇身变成了生物质燃料。为了节约燃料能源,实现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六渡河村完成了秸秆气化入户工程。利用秸秆、玉米芯等农作物材料进行堆沤,形成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混合可燃气体——沼气,这种可再生清洁能源基本能取代石化燃料,保障了家庭烧水、做饭、供暖之需。经过试验发现,粉碎的栗蓬比秸秆产生的沼气能效更高,真真实现变废为宝,既让烂在地里的栗蓬有更好去处,清洁了田间环境,又大大削减了村民用气成本。

  刘金英家不到两平方米的厨房里挤满了好奇的中韩两国记者。“这火苗还挺旺”,“一点儿煤气味都没有,挺干净”,“您一天要用多少立方的沼气呢?”“怎么买气?会不会泄露?”两国媒体人围着刘金英连珠跑般提问。“我们可以去地里捡栗蓬送到气站,1公斤栗蓬可以换购1立方气,要买大概是每立方气3毛5。一顿饭约用1.5立方气,我家一个月大约用100立方吧”,面对这么多记者,女主人落落大方地逐一回答着问题,“比用煤气便宜很多,我是挺满意的。”淳朴的笑容在刘金英上绽放。韩国《京乡新闻》的记者曹美信仔细看了看在厨房外墙上架设的沼气管道,用手摸一摸,感觉很结实。

  据了解,作为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怀柔区先后投资990万元,目前已建成生物质气化站7座,气化站容量达980立方米 ,千余农户用上了节能环保的新型炉灶和沼气,一年下来每户可以少买燃煤约1吨。


  在记者和村民的愉快交流中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飞逝而过,在村委会会议室,王支书向大家汇报了六渡河村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和发展。通过村基础实施大力建设,六渡河村整体环境显著提升,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打造京北栗乡溪谷、建成怀西栗花沟、构筑渤海旅游东环线,形成了地区经济循环圈。使用清洁能源,推广林下经济,挖掘民俗旅游接待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王富坤支书欣慰地说,村建设工程,使村子真正实现了产业融合,实现了“资源用起来、山沟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目标。主

  席台上,王支书介绍得认真、自豪;台下,中韩两国记者听得心悦诚服,由衷赞叹。上田间、入农户,交流答疑,24名记者用眼、用鼻、用脑、用心,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中国村的发展变化,为他们不断改善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质量感到高兴。“如果下次再来中国,就来北京最美乡村六渡河村,来这里享受一下好吃好喝好玩的农家乐。”韩国记者们纷纷这样表示道。



http://farm.00-net.com/news/9/2012-04-20/106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