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四川甘洛:完美“三级跳” 建设新农村

网友投稿  2012-04-19  互联网

  【中国网·西部高地】讯柳芽吐翠,枝条含绿。踏着春的气息,记者来到素有凉山“北大门”之称的甘洛县。甘洛自古都是川滇通道中极为重要的关隘和要塞,作为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山区小县,几年来,该县在村和彝家新寨建设方面,完成了新家园、新产业、新风尚的完美“三级跳”。

  一天时间里,记者先后来到石海、新市坝、海棠、前进、玉田、胜利等乡镇,只见这片广阔的彝乡土地上,处处新颜,满目新绿,在蒙蒙春雨中越发地充满活力和生机。

  “一级跳”:建设美丽和谐新家园

  继在全国摘取“中国黑苦荞之乡”之后,又成为村和彝家新寨建设的标杆,吸引了州内美姑、乐山、峨边等县市的慕名参观考察,甘洛县是如何打造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家园的?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采访的第一站——海棠镇西桥村。

  站在公路边,远远望去,只见新建成的民居整齐划一,白墙红瓦整洁美观,水泥道路环绕村庄。

  西桥村是2010年“7.17”、“8.21”特大暴洪灾害的重灾村,原来坐落在大山之中,不通自来水,山间道路崎岖难行。洪灾使西桥村房屋大部分倒塌,且地质环境已不宜原地重建。为此,县、乡镇在海棠镇规划兑换土地20多亩,合理规划重建30户,建成了一座美丽的西桥新村。

  “搬迁以前,我们全村人生活在山上,水、电、路都不通,十天半个月都下不了一趟山,生活极不方便。”说起村建设带来的变化,西桥村村民阿依克哈莫感触颇多。

  据海棠镇党委书记刘开霞介绍,在彝家新寨建设中,海棠结合实际,坚持“一线两点三村四化五好六改”的原则,其中“三村”指建设平安和谐村、生态文明村、富裕小康村;“六改”指改住房、改厕所、改厨房、改道路、改水电、改农田。

  田坝镇大树村因小河水、田坝河水交汇形成的一块美丽沙洲而得名。在这里,记者看到,一排排坚固美观的房屋布局整齐,设计合理。

  在甘洛村和彝家新寨建设的强力推进中,西桥村、大树村只是村和彝家新寨建设的缩影。甘洛县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对农村灾后重建结合村和彝家新寨建设,按照“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树点示范、整村推进、由局部到整体”的建设思路和推进方式,调动各方力量,统筹安排财力物力,扎实推进村和已经新寨建设。

  2011年以来,甘洛县按照“建设突破型、配套完善型、巩固提高型”三个层次和乡村民居建设以“飞檐翘脊勾瓦口,雕窗刻柱绘图案,一池多改留锅桩,产业兴农促发展”为特色的建设思路,对具有一定基础的村和彝家新寨建设示范点进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了“三建四通五化”工程,使32个村和彝家新寨的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甘洛县树立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路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原则,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加快推进吉米、田坝、斯觉等特色小城镇和河东新区建设步伐,小城镇建设在硬化、绿化、亮化、净化和美化方面都有显著变化。

  如今,经过“穿衣戴帽”,昔日房屋破旧、面貌灰暗的村庄,而今焕然一新。甘洛彝乡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二级跳”: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实现了建设新家园的“一级跳”,又怎样“跑”出加速度呢?穿行在甘洛各乡镇农村,记者感受最深的是这里的群众除了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外,依靠特色产业致富的例子举不胜举。

  来到甘洛县两河乡秀水村,记者看到,在一排排蔬菜大棚里,呈现着满目生机,一畦畦青翠欲滴的韭菜、菜花间,村民们忙忙碌碌。

  秀水村位于矮山河谷地带,光热水土资源丰富,村民利用塑料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西红柿、菜豆、韭菜、蒜薹等在市场非常受欢迎,主要销往城区各农贸市场和西昌、成都等地,每户村民每年靠种植蔬菜可以收入1万多元。

  村民黄大哥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对记者讲:“村建设,政府帮大家盖起了自己连做梦都想不到的新房,出行也方便多了,老百姓生活的环境完全改善了;政府扶持老百姓建起了蔬菜大棚,自己家里的2亩多地主要种植西红柿和豆角,经济作物的外销收入比以前的传统作物收益强多了。

  田坝镇新华村有着种养殖的优良传统,目前全村已累计发展核桃400亩、青果7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00亩;全村50%以上的农户养有50头以上的生猪,养鸡、养蜂户10多户。同时,引进项目资金,大力开发煤炭、沙石产业,带动农民经济收入增长,为全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村建设,发展是核心,产业是根本。除了特色农业外,甘洛县还在养殖业方面念出了自己的“一本经”,发展以生猪规模养殖村和养殖大户为重点的畜牧养殖业。

  记者见到汪聪时,他正在猪舍忙碌着。汪聪是前进乡桥头村养殖专业户,作为村里的养猪带头人,他从事生猪养殖已有5年时间,如今一年收入几十万元。

  为了让更多乡亲也能脱贫致富,汪聪又和乡亲们办起了合作社,在饲料供给、仔猪繁育、商品猪饲养、销售等环节实行全程服务管理,带动了当地和周边乡镇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汪聪所在的桥头村,村里像他一样的大户就有四五十户。

  记者在采访的同时,了解了这样一组数字,甘洛县采取典型示范打造品牌,大力发展订单农产品生产。

  ——核桃栽植:达到25万多亩,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已经成为甘洛县发展面积最大、覆盖面积最广、群众收益较高、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林果产业。

  ——烤烟产业:共落实种烟乡镇8个,种植农户250多户,种烟面积3500亩。

  ——中药材产业:截至2011年底,中药材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27万亩,预计全县药农人均从中药材产业中获得纯收入300元以上。

  ——畜禽养殖业:截至2011年底,全县四畜存栏41.72万头(匹、只),其中:大牲畜存栏8.16万头、猪存栏17.36万只、羊存栏16.2万只,年出栏猪20.57万头、出栏牛2.032万头、出栏羊14.35万只、出栏家禽40.55万羽,

  ——马铃薯产业:以海棠、蓼坪等10个乡镇为重点,发展马铃薯种植面积9.1万亩,建成中心示范片6个1200亩、展示示范片4个1300亩、高产示范片10个10000亩。全县马铃薯产量达13.6万吨以上,实现商品薯7.3万吨、商品化率53.7%,薯农人均增收30元以上。

  ----黑苦荞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培育黑苦荞产业,2011年全县黑苦荞产业总产值突破5000万元大关。

  ……

  牵住“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这一村和彝家新寨建设的牛鼻子,特色产业的发展,成为推动甘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科学跨越发展的强劲音符。

  “三级跳”:奏响文明和谐新乐章

  要安居乐业,更要有新风尚、新气象、新生活。甘洛,正以全新的姿态,完美地完成了“三级跳”。

  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胜利乡高桥文化广场突出“彝族文化、民族风情”的主题,设计了健身广场、民俗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相关设施。此外,还精心制作了以彝族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墙约120平方米。

  “文化广场的建立,让群众有了一种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并更加珍惜保护文化资源。”胜利乡乡长介绍,每到节假日,乡政府的干部职工都会和附近的村民一起来这里跳舞,既锻炼身体,又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采访中,在经过玉田镇勿西村时,记者眼前一亮。“实施农村清洁工程,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该村村口的墙上书写着这样一行标语。

  整齐摆放的垃圾桶,干净得不见一点纸屑的地面,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新居……勿西村的一切,都无不昭示着这里所发生的变化。

  “以前村里人下地干活穿一套衣服,回来继续穿,现在可不了,地里干活回来,首先要换洗一番才进屋。”村民阿木布和说。

  门前有景点、屋后有果树、路旁有景观、村中有场所……结合城乡卫生环境整治和彝家新寨建设,甘洛县多措并举,让城乡面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

  “以前农闲的时候,打麻将、喝酒的人多,但现在人们一有空就到农家书屋看看书,掌握国家新政策,了解科技新知识。”玉田镇党委书记木乃政富这样评价农家书屋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村里喝酒赌钱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学习科技知识的多了”。

  农家书屋建设不但让许多农民群众有效利用了农闲时间,使他们掌握了新的科技知识,还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遏制了农村不良习俗。

  依托各种活动设施,甘洛县在群众中积极倡导新风尚,大力培育民,努力营造了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氛围。

  “村和彝家新寨建设,不仅房子建好了,而且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跟上了,而比这更为关键的是群众综合素质提高了。”田坝镇党委书记万成国在接受记者采访谈起他的感受时说。

  一项项措施的推动,一个个典型的树立,促进了彝乡甘洛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呈现出了文明和谐的新气象。



http://farm.00-net.com/news/9/2012-04-19/106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