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曲周县白寨村新农村建设纪实

网友投稿  2012-03-16  互联网

  本报记者 (常生军) 白寨的村建设欢歌是从2008年冬至开唱的。从白寨中心村新民居奠基的那一刻起,这里俨然成了不落幕的村建设大舞台。

  这个村庄声名鹊起:省内外考察团聚焦她,专家学者研究她,周边干部群众参观她,远隔重洋的法国畜牧专家关注她——中国·白寨。

  这一切,与30年前跳出农
门、如今又把事业带回家乡的农民儿子王孟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作为中道实业有限公司、曲周县富民村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村企共建村,开启了白寨村民的幸福乐章。

  横空出世新民居

  2011年4月18日,白寨村民又一次笑逐颜开。首批50户村民领到新房钥匙,正式入住新民居。

  “没想到人老了还能住上楼房。”张好善老人满脸喜悦。

  “新民居价格不高,功能齐全,一套新民居住两代人还有富余。”王和清一家5口搬进新民居,生活得乐融融。

  为鼓励农民“上楼”,该村制定了政策,自家宅基地作价充抵新民居房款,带父母入住的奖励1万元,带祖父母同住的再奖励1万元。农户花几万元就可以买一套新民居。50户首批入住的村民中,就有3户没有掏一分钱,搬进了近200平方米的新民居。

  自建房与购置新民居哪个更合算?王和清算了一笔账:自家宅基地建起5间瓦房得10多万元,而一套200平方米新民居才16万元。不仅设计精美,水电暖管网齐全,就连装修都不用管,搬进来就能住。

  2008月12月,中道公司投资建设白寨村新民居项目。启动区占地204亩,资金来源主要是公司自筹、村民认购、银行贷款和政府补助,中道公司先期投资8000万元启动新民居建设和地下管网及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拿出340万元硬化了三纵三横六条街道,高标准建设了东风渠进村桥。

  截至目前,120套二层燕赵新民居全部竣工,6栋多层单元楼180户主体竣工,正在进行装修。热力、电力、燃气、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全部到位,中心村幼儿园启用,白寨小学迎来新学生,医疗服务中心正在紧张施工。

  王孟堂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气魄,因为他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人,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

  2007年“七一”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发表“6·25”讲话。当王孟堂读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时,精神为之一振,并在这段话下画了一条红线,这张剪报至今仍夹在他的笔记本里。正是这几句掷地有声的哲理,驱散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仅仅相隔15天,注册资金6000万元的“曲周县富民村建设有限公司”诞生了。

  跨出国门引产业

  2011年6月9日凌晨3点45分,一架载着778头GGP种猪的南航747货机,在石家庄国际机场降落。由法国NUCLES公司总裁亲自护送,安全运抵位于白寨村的中法养猪基地。

  中法合作养猪,创造了几个第一:我国第一家全面执行欧洲标准、中法农业深度合作的生猪养殖项目;这也是法国40年来第一次大规模核心群种猪输出法国本土,受到法国农业部的高度重视。

  这样一个国际顶尖技术的养殖项目,由中道公司投资经营,法国农业部生猪研究院、法国农业机械国际促进会、欧中商会提供全套技术和设备。项目建成后,可提供附近1500个农户家庭使用沼气,安排900名农民工就业。

  谈起这些,王孟堂自豪地说:“我是靠着敏锐的嗅觉和好为人先的闯劲,才让法国人到中国的第一站就选在了白寨。”

  目前,从法国引进的778头GGP曾祖代种猪,生产猪仔2000余头。该项目集良种、环保、生态养殖于一身,每头母猪年产商品猪25—30头,比传统养殖提高1倍;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养繁科研→良种繁殖→饲料加工→生猪养殖→肉类加工”产业链;“养猪→沼气→无公害产品”环保生态链。

  一期建设规模为年出栏生猪20万头,投资2.6亿元,这样大的投资值吗?王孟堂是这样认为的,“一产抓特色”,关键能够增强农业的竞争优势,这需要有特色产业和产品,更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

  走进这个花园式种猪示范基地,电子屏幕上显示,一群刚断奶的小猪仔在欢快地耍玩。示范基地负责人吕桂林说:这些小家伙们是祖代,父一代产下的仔才是推广的品种。公司将与村民签订合同,统一建猪舍、统一提供仔猪、统一提供饲料、统一进行防疫、统一处理猪粪,带领村民靠养猪致富。

  泥土就是咱的根

  如今资产超10亿元、拥有10多项产业的民营老板王孟堂,从不回避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说:“树高千尺不离根,泥土就是咱的根。” 王孟堂的家乡白寨村1500余口人。过去一直是静谧的、安祥的。村民勤劳、朴实、善良,以不同方式表达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妇女靠勤劳的双手加工“曲周挂面”,年轻人外出务工,能人搞起废旧轮胎回收利用。人均亩半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以说,三年前的白寨村与我国广大农村没有什么两样。正是民营资本和先进文化的介入,才激活了这片沉寂的土地。 王孟堂创业在农村、长期生活在农村,深知“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通过学习领会中央关于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他结合实际提出了“产业支撑、经济带动;规划指导、设施先行;民生为本、文化引领”的基本思路。 为此,中道公司出资为村民精心定制了“三个一文化套餐”。“一张卡”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公司为全村群众垫付合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一份报”就是为每户订阅一份报纸,每三户一组,分别订阅《邯郸晚报》、《河北农民报》和《河北科技报》,并明确1人为组长负责组织交流学习;“一个中心”就是建设一个高标准的村民中心和文化广场。 正是通过帮扶共建和定制套餐,将企业经营理念、技术项目向农村流动,从而实现了民营资本、企业文化与村建设有机结合。 白寨村“拆旧”工作进展顺利。首批入住的50户计80片老宅基全部签订协议,已全部拆除。白寨中心村全部建成后,将腾出土地2000余亩。 在白寨村周围,目前形成了中法现代环保生态养猪、节粮型蛋鸡繁育基地、废旧轮胎循环利用产业园三个园区。生物质热电厂项目兴建工作已全面铺开;还建成了万亩“双高”示范基地、500亩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基地,发展壮大传统手工挂面产业……这一系列项目的建成和投产,都将会为建设村提供强大的支持。

  “我们是村企共建,典型的工业反哺农业。”王孟堂说,民营企业参与村建设是个“双赢”之举。 3年多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多次亲赴白寨调研指导,曲周县委、县政府也给予大力支持。白寨生态中心村探索出了一条“公司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一企带一村、联建村”的村企共建“白寨模式”。 白寨的村企共建之路波澜壮阔,让人们看到:通过改革传统农村为公司化管理,实现农村公司化;通过改造单纯农业生产为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改变原有农民身份为企业员工,实现农民市民化。 “白寨模式”再造了“以工补农”的市场主体,通过整合企业资本、技术、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实现了发展要素向村的“净回流”。新华社记者这样评论。 “白寨模式”还引起“三农”研究者的兴趣。一份省市联合调研报告指出,从农业产业化到新民居建设,到培育民,企业担当的角色已不单纯是经济行为,而是自觉地将企业自身发展与农村发展融为一体。 被群众和上级党组织推举为村支书的王孟堂心里明白,带领白寨等13村父老乡亲共建社会主义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村建设的大戏已经开场,我们期待更多精彩。



http://farm.00-net.com/news/9/2012-03-16/106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