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村庄整治:勾绘新农村秀美画卷

网友投稿  2012-02-07  互联网

村庄整治是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惠及千家万户。在农民“吃”的问题解决后,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出台多项举措,解决农民“住”的问题——让农民住得安全,住得舒心,幸福生活。 2011年,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清洁工程两大民生工程的基础上,积极启动了全省村庄整治试点工作。一年来的实践证明,我省村庄整 治工作已初步创造并建立起具有安徽特色的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的新机制,试点地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省首批970个村庄整治试点村 村容村貌较整治前大为改观,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明显,村美好家园“盆景”点缀江淮大地,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今年,将再增 2000多个试点,进一步扩大覆盖面,让更多村庄和农民受益。 2011年工作回顾

农村危房改造——使农民住得安全、住得好;农村清洁工程——让农村垃圾有人管、管得好。

2011年,我省积极向国家争取到1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是2010年的2.3倍,全年实际完成10.2万户危房改造,其中分散供养五保户和农 村低保户4.3万户,占危房改造户的43%,比例位居全国第一。在240个乡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全年完成投资3.11亿元,配套建设垃圾转运站206 个、生活垃圾焚烧炉34个,配备垃圾运输车694辆,小型垃圾清扫车5261辆,垃圾房(池)11846个,增加保洁人员7100余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体系正逐步建立。

村庄整治——以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清洁工程为抓手,整合涉农资金等多方资源,改变以前各部门或项目分散出击的局面,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设施建设,包括农房整修、道路硬化、改水改厕、环境卫生、植树绿化等,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群众居住条件、展现村新形象。

按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思路,2011年,我省首批选择了村庄整治试点的10个县(区)、970个村庄,全年共完成道路整治37万平方 米、整修房屋1.98万户、改水改厕3400户、清理垃圾1070吨、完善污水排放管道640千米、绿化面积9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在宿州、亳州市选择了 部分农村地区开展暖房工程试点,提高了皖北地区农民居住的舒适度。

首批村庄整治试点因地制宜推进整治工作,如巢湖市在滨湖大道沿线、高速沿线开展了村庄房屋外墙粉刷、环境整治以及杂物清理工作;泾县结合泾云路景观 整治开展沿线村庄整治工作;绩溪县将村庄整治与传统村落保护有机结合等,既定整治任务基本完成,涌现出潜山县痘姆乡山包新村、潜山县水吼镇燕窝村、岳西县 响肠镇请水寨村、淮南市曹庵镇李桥村、利辛县永兴镇诸王村、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肥西县河湾村、泾县丁家桥村等一大批规划科学、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特色 鲜明、设施配套的村庄,试点地区农村的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基本实施原则

规划先行,统筹推进。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乡镇规划和中心村规划,统筹农村危房改造、清洁工程、村庄整治等相关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组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与此结合一并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按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的思路,有序推进村庄整治工作。

尊重民意,量力而行。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承受能力,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分类指导,体现特色。根据皖北、皖中、皖南地区实际特点,结合农村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加强分类指导,彰显建设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地方特色。将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与发展农村产业、乡村旅游等相结合,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下一步工作安排

省政府已经明确,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百千万工程”,即“完成全省54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促进百万农房建设,在全省实施1000个乡镇的农村 清洁工程,进行全省万村居住环境改善”,逐步改变农村脏、乱的现象,促进广大农村地区人居环境面貌的改善。目前,虽然首批村庄整治试点地区村庄面貌得到很 大改善,但让村美好家园从“盆景”变成“风景”,任务仍然艰巨。村庄整治进一步扩面提质,是全省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正在践行的重要课题。

今年,全省将完成10万户以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优先解决住房最困难、经济最贫困农户的住房问题;实施240个乡镇的农村清洁工程,采取“户分类、 村收集、乡(镇)处理或转运”的模式,解决乡镇生活垃圾问题;完成2000个以上村庄整治工作,突出以中心村、历史文化名村、旅游村、生态村、经济强村为 突破口,以重点县和主要交通沿线为依托,进一步扩面提标,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乡村,探索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的新路子。 主要经验做法

“现在俺们农民不愁吃、不愁喝、不愁穿,图的就是一个好环境。 ”皖北的一个村庄整治试点示范村——利辛县永兴镇诸王村村民的一番话说出了大多数农民的心声。从这个意义上说,村庄整治已是一项名副其实的“民生工程”和 “民心工程”。目前,全省村庄整治试点工作初显“南北联动”效应,皖南、皖中、皖北各试点村农房整修、道路硬化、改水改厕、环境卫生、植树绿化等工作进行 得有声有色,并带动非试点县及非试点村庄积极参与,村庄整治规模和声势不断增大。主要经验做法包括:(一)规划引领,彰显特色。

科学编制村庄整治规划与实施安排,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村庄规划与产业发展、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等规划衔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特色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肥西县合铜黄高速沿线村庄整治涉及的97个自然村庄位于巢湖西岸,紧邻三河古镇,当地政府将其纳入三河旅游景区,按照徽派建筑风格,以房屋立面改造 为重点,统一道路、环境卫生、植树绿化等整治,打造一条观光旅游的风景线、村庄整治的示范线,进一步带动县域旅游业发展。潜山县水吼镇燕窝村、渐水湾等多 县试点村庄,农家乐、特色农业等项目正积极实施;绩溪县仁里村借助村庄整治进一步打造风景线,旅游业发展基础将进一步增强。有的试点村还将农村危房改造与 移民搬迁相结合,在适宜生活、有利发展的地方建新房。

以规划引领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注重整体特色风貌设计,为有序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奠定了基础。皖北、皖南、皖中地区各有特点,不同地方 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不能套用一个模式,防止千村一面、千面一孔。合理编制实施方案,在尊重村庄现状格局的基础 上,充分利用已有建筑、设施和自然人文环境,完善和改造村庄的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村庄公共环境;立足当地实际,统筹考虑村域及居民点范围邻近的山、水、 林、田、路等生产生活要素,反映村庄规划的综合性和地域性、乡土性。通过地方特色的彰显,让农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与文化的融合。

我省是文化和生态大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比较多,目前保留下来的特色文化村落大多是生态与文化有机结合的典范,既体现人与社会和谐的建筑文化,又体 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多次强调在推进村庄整治过程中,实行整治与保护并重,突出地方特色,“不拆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筑”、“不破坏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风貌”、“老宅大院、石板路都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大拆大建要不得”……黄山、池州、宣城等地一些做法值得借鉴。黟县宏村镇卢村靠山临 水,田园风光十分优美,旅游开发前景较好,潜力巨大。当地政府为推进整治专门成立了卢村古村落保护利用工程建设工作领导组,进一步树立保护意识、发展意 识、责任意识,依托村庄整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庄,加快了卢村旅游业发展步伐。九华山脚下的一些村庄整治示范点,突出徽派建筑和佛教文化的特色, 统筹规划村庄整治、建筑风格和周边环境,着力打造特色旅游乡村,获得了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二)政府主导,以点带面。

建立组织、强化领导是关键。去年,省政府下发了 《关于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工作思路和任务,制定了政策措施,并成立了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领导小 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按照领导小组要求做好协调工作,牵头组织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各市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负总责,将这项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县政府是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 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措施,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扎实推进。 2011年,省政府先后在潜山县和利辛县召开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现场会,进行工作动员部署,大力推动了村庄整治工作。

试点先行、保障质量是有效途径。去年,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按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思路,优先选择重要交通沿线、旅游景区、河道两岸等重 点区域,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实施以房屋整修、道路硬化、改水改厕、环境卫生、植树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试点,完善村庄基础设施,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为提高试点工作水平,保障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质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注重把好技术标准、企业资质和工程监管三 个关口。加强技术指导,制定印发了《安徽省村庄整治标准》、《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全基本要求》、《农民建房设计图集》,拍摄了《农民建房基础知识》专题 片,并在该厅网站上设置链接,受到基层和农民欢迎。此外,结合争先创优活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开展了“千名建设干部下乡镇”活动,首批 480名下派干部已进驻乡镇,担任村镇建设指导员;同时大力开展建筑工匠培训,提供技术支撑。(三)农民主体,自觉参与。

在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方面,各地充分尊重农民主体作用和意愿,广泛发动他们主动筹资投劳,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共建幸福生活美好家园。试点县大多在整治的村庄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工作体制机制。

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抓建设规划和资金整合上。政府主导不包办,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引导村庄建立民主议事机制。经村民代 表会议选举产生村民理事会,由理事会承担起村庄整治的决策、建设、管理事务,在政府的引导推动下,做到是否参与村庄整治让农民做主、怎么建设村庄让农民做 主、如何管理村庄让农民做主,确定的村庄整治点受益村民签字同意率均达到100%,让农民真正成为村庄建设和管理的主人。潜山县水吼镇燕窝组危房改造和村 庄整治示范点,青山环抱,生态优美,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在潜山县,村庄整治实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三位一体” 的实施模式已初步得到全省各地的认可和借鉴。(四)整合资源,保障投入。

在资金保障上,省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意见》已明确,各地按照“渠道不变、统筹安排”的原则,以县(市、区)为 单位,对涉农政策和资金进行整合,同时引导民间资本、农民筹资、投工投劳积极参与;省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工作力度大、成效显著的县(市、区) 给予奖补资金。如岳西县2011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将年度实施项目尽量调整到危改集中点建设上来,并大力整合相关资源,将民政的灾后农户重建项目、交通 的通村水泥路及连户路项目、水利的人口饮水项目、农委的沼气池建设项目、林业的绿化项目、文广的文体项目(体育器材、篮球场建设等)、相关部门的公益设施 建设(改厕、卫生室、阅览室、幼儿园)等项目建设,均优先安排到集中点上来。近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省财政厅出台了《安徽省村庄整治财政奖补资金管理 暂行办法》,对奖补资金实行绩效管理、专款专用,注重激励,强化约束,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五)综合整治,改善环境。

抓住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这个难点,多管齐下。一方面,大力抓整治。着力实施“一改、二保、三清、四拆、五化”工程,即:改造危房,保护古民居、保护古 树名木,清垃圾、清污泥、清杂物,拆除危旧房屋、猪圈、厕所、院墙,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和公共设施配套化。另一方面,全力抓保 洁。重点抓好农村清洁工程,大力推进垃圾收集、中转、运输和处理设施建设,逐步构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http://farm.00-net.com/news/9/2012-02-07/105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