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土地上的129个乡镇,1735个建制村,见证着社会主义村建设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也见证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既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也需要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全力推进城乡一体文明,培育民,繁荣新文化,倡导新风尚。
我市在推动科学发展,共建文明村,培育幸福民的进程中硕果累累:2006-2008年度,沙县荣获全国文明县城;2009-2011年度,沙县、泰宁县被推荐为全国文明县城候选者。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4个,省级文明村镇28个,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深入创建,乡村激荡文明新风
西际村是我市三元区莘口镇的一个偏远小山村,近年来,西际村以社会主义村建设为契机,以“创星评户”、“美德在农家”等为载体,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后荣获全国普法联系点、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美德在农家示范点和福建省文明村、明星村、卫生村、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省级生态村等10多个省级以上荣誉,成为社会主义村建设先进典型。
位于大田北部的太华镇,则是远近闻名的小康镇、十星级文明镇。太华镇大胆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以片区共建为依托,创星评户为载体,在开展创建文明安全片区和创星评户活动中再树典型……
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我市创新思维,积极打造一批创建品牌、创新一批创建载体、推出一批创建典型、带动一片文明新风。
文明户创建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我市坚持不懈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户”、文明示范村、文明信用村、文化特色村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已经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的格局。在做好创建的同时,我市还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墟场活动。全市已有99个乡镇开展创建文明墟场活动,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1.7%。
乡风文明是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我市坚持在农村开展主题为“讲文明、树新风”的活动,引导广大农民树立适应村建设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以提高农民幸福指数为根本,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基层宣传阵地,运用报道评论、公益广告、挂图展览、讲座咨询等宣传方式,剖析陋习危害,讲清克服办法,提高群众认识,形成有利于推广“三讲一树”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一批农村文明新风典型,倡导农村文明新风,引导农民树立乐观向上、积极奋发的生活态度,引导农民科学生活、幸福生活。“好人建设”是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以先进典型为引领,大力弘扬社会文明新风。我市农村广泛开展以“好人在行动、好事在身边、满意在三明”为主要内容的“好人建设”系列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好人、崇尚好人、争当好人的良好风尚,推动文明新风逐步向周边辐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不断涌现,近几年来,有1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3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5人荣获福建省道德模范称号、2人获福建省道德模范提名奖,有4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20人荣登“福建好人榜”,位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
文化惠民,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去年,以擂茶为背景而创作的《客家擂茶谣》参加首届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获得了十大金曲奖;永安的小品《我爱我家》代表我省参加第八届华东地区小品比赛获金奖;在全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现代戏剧本征文活动中,我市作者创作的《橄榄树》获剧本奖;我市画师作品中国画《春到客家》入选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国际美展……这些捧回的累累硕果,离不开文化的浸润与熏陶。
经济是“骨”,文化是“魂”,经济发展需文化惠民。我市把文化惠民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着眼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文化资源下移,文化服务下移,加大农村文化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以新文化浸润文明乡风。
将“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是我市文化惠民的其中一项有力举措。现在,给农民朋友们送上丰富的文化大餐已不仅仅是简单的“送文化”,文艺演出常下乡、广播直播常下乡、电影放映常下乡、图书服务常下乡,这“四常”已让文化“种”在农民朋友的心中。
我市策划开展的百场文艺下乡演出、百场广播现场直播、百部优秀影片放映等文化下乡“三百”惠民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并得到中央文明办、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肯定和推广,《光明日报》、《福建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进行了报道宣传。针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需要,我市还精心开展各类大规模集中下乡示范服务活动,把集中服务和经常性工作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艺术扶贫、宣传文化中心户等,极大方便了群众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潜移默化育农民则是文化惠民的有力保障。在此基础上,我市加快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不断推进县(市)城区影院建设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目前,我市已新建农家书屋430余家,10个县(市)已有数字影院5家,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投入使用。今年还为农民朋友送上图书5万册,送戏470多场,送电影6400多场。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
城乡结对,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
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一大变化,就是从村镇为主向城乡联动转变,城市支持农村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共建内容不断拓展,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延伸辐射。近年来,我市在县、乡、村深入开展推进村建设“部门做什么、乡村怎么办、农民怎么做”大讨论活动。在文明单位中每三年选派一批干部到经济相对薄弱的建制村任职。2007年至2010年,全市共有576名选派干部到576个村,累计争取到各类资金3.86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经济。
此外,我市还持续开展“城乡结对、共促共荣”、“城乡结亲”、“九进农家奔小康,共建和谐村”等文明单位与农村结对帮扶活动,全市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的结对村达91.3%。一方面,各级文明单位与结对村签订联谊共建书,在信息、项目、资金、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帮助结对村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各级文明办通过开展群众测评,将结对工作列入文明单位动态记分等办法推动结对帮扶工作,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
与农民工子女结成服务对子,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是城市文明向农村的又一延伸。团市委自启动“心手相牵,快乐成长——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结对活动以来,共与农民工子女结成300对服务对子,结对54所学校,结对农民工子女数达5019人。
在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爱心捐助等帮助的同时,我市还开展“手拉手”爱心行动,举办“同在一片蓝天下”农民工子女书画比赛和“关爱农民工——‘爱自己、爱家庭、爱城市’心理健康讲座”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农村,我市还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定期深入乡村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让孩子感到温暖,远离孤独。在“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都是三明人”的倡导下,全市共有169所学校,25733名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公平教育的权利,也享受到读书成长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