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重庆“新农房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零零社区网友  2011-10-25  互联网

自2008年以来,重庆市在全市范围内大规模推进“房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巴渝新居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不仅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改变了农村面貌,而且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有效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指数”。

作为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并存的直辖市,如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让农民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子,过上幸福日子,成为重庆市委、市政府面临的一场“民生大考”。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表示,在大力发展主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的同时,村镇建设也要跟上,否则城乡差距越拉越大。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巴渝新居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基础平台,一个重要抓手。

2008年,重庆市即推出了农村危旧房改造的具体计划,2010年6月进一步提出,到2012年,建成1500个集中、宽敞、舒适、方便的农民新村,改造农村危旧房30万户,新建巴渝新居15万户。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助理张其悦表示,重庆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巴渝新居建设不是简单地涂脂抹粉,穿衣戴帽,拆旧建新,不是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而是从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出发,采取就地或异地搬迁改造方式,解决房屋建筑质量和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农房风貌,完善居住功能。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重庆市力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努力使农民新村实现“六通”、“六有”,即通道路、供电、给水、排水、广播电视和通信;有1个小广场、1个便民商业网点、1个医务室、1个垃圾收运站(点)、1个农家书屋、1个幼儿园。

在此基础上,同步推进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水、改圈、改路、改庭院的“一池六改”工作,形成集中、宽敞、舒适的农村新型社区。同时,重庆市要求农村危旧房改造要做到“改危”与“改观”并举,巴渝新居要传承巴渝传统民居风格,彰显屋脊瓦头、穿斗廊柱、青砖勾缝、雕花窗等地方建筑符号,并与当地环境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

张其悦介绍,为帮助农民建好房,重庆市一方面争取用好国家农村危旧房改造补助资金,另一方面整合各类资金,将农村危旧房改造与生态移民、异地搬迁、村建设等结合起来,整合水利、交通、林业、农业、文体、电力、通讯等方面的资金,制定扶持措施,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在农民自筹基础上,重庆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每户3000元直补和每个新村建设30万元补助,区县财政按不低于1∶1配套。

此外,重庆市通过将散落的村庄和住户集中起来,将腾出的土地进行整治,形成“地票”在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交易所得资金全部返还农村,真正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以江津区为例,去年该区建设了3个巴渝新居示范点,用地97.5亩,接纳了254户人家。

以往,254户人家至少要占用土地300亩。集中居住后,节约土地200多亩。“把这200多亩土地还原成耕地,再把指标拿到土地交易所按12万元/亩的价格卖掉,能换回2430万元收入。”江津区城乡建设委员会党委书记池荣才说。

池荣才介绍,在地票交易收入的基础上,江津区能够为农民提供较多补贴:一户农村人家若要搬进巴渝新居,通过土地附着物赔偿、土地补偿、购房补助等渠道,平均可获得补贴8万元。而巴渝新居基本上是按成本价卖给农民,经济型的新居也就650元/平方米,一户农村人家买套100多平方米的新房,还能剩下近1万元装修钱。

就地改造危旧房的农户也受益良多。綦江县中华村台子上组村民封承益家的房屋,原来破烂不堪,下雨漏雨,人畜共居。经改造后,300多平方米的房屋俨然成了别墅:厨房在底楼,用的是自来水,烧上了液化气;楼上的厕所已装上了冲水马桶;楼顶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

根据2008年统计,重庆市共有农村危房54.32万户。经过三年努力,全市现已改造农村危房16万余户,新建巴渝新居10万余户,建成农民新村1728个。半月谈记者在巴渝大地到处都能看到色彩明快、风格独特的新居,与蓝天白云、青山翠林相得益彰。

如今的农民新村,白墙灰瓦的房舍整齐有序,宽敞的庭院干净整洁;文化广场上健身设施齐全;下雨走路不湿鞋,煮饭炒菜不用柴,龙头一拧水自来;书屋建在家门口,购物不进城,小病不出村。在许多方面,城乡居民都已实现同步。



http://farm.00-net.com/news/9/2011-10-25/104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