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走进新农村:感受上楼农民的喜与忧

零零社区网友  2011-10-10  互联网

  国庆小长假,我们几位媒体人应通讯员朋友之邀,走进皖北多个地方,体验村之旅。本来希望避开繁华城市的喧闹、获得田园风光的休闲,但结果是带着沉重的思考而返。“失地农民”、“被上楼”、“留守儿童”、“空穴老人”等给了我们焦虑,但农民朋友“我们要二次创业”的呼声和行动也给了我们诸多欣喜。

  凤台县:采煤塌陷区的农民贡献大、思虑多

  回顾2008年我们采写的报道,凤台县顾桥镇采煤塌陷区农民生活景象令人揪心。“顾桥煤矿、顾北煤矿开采多年,采煤造成土地塌陷,导致八里、张童、樊庙、童郢、黄湾等5个行政村的16个自然庄万亩粮田严重被毁,其中9个自然庄近万名村民依然住在开裂变形的危房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亟待搬迁。另外的7个自然庄全部淹没在水里,村民于2007年搬出,有的农户投靠亲友,还有数千人被迫到处租房。但是,一户人家每月补偿120元/月租房补贴只能租到一间,连农具都放不下。按照本地习俗,房东一般不愿意把房子租给与生死相关的人家,所以有快要生孩子的媳妇、病残老人的家庭很难租到房子。村民们希望尽早得到搬迁安置。”

  2009年6月30日,顾桥矿首采区搬迁安置应急工程正式启动。项目占地1261亩,规划面积75万平方米,住宅建设面积357000平方米,安置樊庙、张童、童郢、八里、黄湾5个行政村17个自然庄的2969户、10688人;建设多层住宅52栋,二层住宅358栋。省、市、县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社会关注,群众欢呼。不可否认,凤台县把采煤沉陷区群众搬迁安置工程建设作为最大民生工程,希望让沉陷区群众早日安居乐业。

  如今,房子建起来了,村民们都住进了新楼房,但几个村的联合小学仍旧是简易大棚。这个新区的未来缺少必要的保障措施和行动,也可以说至今没有人去谋划搬迁农民的生存与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农民要自己掏钱自建二层房屋或购买多层住宅,成本价格也要600元/平方米,户均至少开支12万元。老宅基地上的旧房屋,煤矿方面赔偿标准平均300元/平方米左右。农民建房或购房,都要再添不少的钱,有农民朋友说全村至少80%家庭因此欠账,有部分农户因先前家庭经济困难至今没有建设房屋。

  目前,这个搬迁区5个村的农民,原来的宅基地和土地全部塌陷为一片深浅不一的汪洋水面,谈不上耕种,养殖难度也很大。他们唯一的净收入:1200元/亩/年的青苗费补偿和百元多的农业补贴。煤矿方面以租代征土地,还在无限期地延续。社会保障方面,除了人人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待遇和个别吃农村低保外,再也没有其他社保待遇。活人住进了楼房,死人却无处下葬。几个村的公墓陵园也成为了湖泊,现在老人去世到县公墓陵园买个“摊位”最低也要2万元,死不起让村民们悲楚。

  每个村不乏前几年产生的致富能手、劳动榜样,但没有了土地让他们无法再施展种植、养殖的唯一好技术。叶庄村民三虎哥前些年是有名的贫困户,在政府的帮助下养猪10年,成为村里比较富的人,但目前只能晴天出去做泥瓦工、阴雨天打打麻将。小童庄村民德功原先办了个养鸡场,每天生产800个鸡蛋让他好开心,现在也只能骑三轮车卖起了大馍。像他们一样,种植和养殖是能手,其他没技术,希望二次创业,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失望。

  基于以上情况,年轻力壮的村民只好选择了外出打工,带来了“留守儿童”、“空穴老人”、“赌博”、“偷摸”等复杂的社会问题。镇、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谋划着每个村办个企业,每个企业带动600人就业,就能解决现实和未来的问题,但还是没有土地和资金。

  在与该县顾桥镇、村干部交流中,得知他们目前正积极向上级申报土地复垦,把塌陷区沉降稳定的土地整理成可用土地。这个想法,县里很多领导也赞成。有了土地,就有了企业、带动村民在家就业。

  凤台县连续多年成为安徽省第一财政大县,这里的主要贡献是“煤经济”:今年1至8月份,凤台县完成财政收入28.6878亿元,增长2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0731亿元。煤矿开的越多,各级财政收入就越多,农民失去的土地也就越多,所以说凤台县农民为国家的贡献大,但需要思虑的事情更多

  利辛县:底子薄 勤思考

  日前,中共利辛县委副书记程莉在参加一个网民留言办理工作研讨会时说:“利辛建县晚,基础差、底子薄,而且我们还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所以,发展中的利辛更加望各级领导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心,我们也会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好。近年来,我们坚持实施村建设十大工程,坚持财力向农村倾斜,向民生倾斜,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都很满意。”

  “空穴老人”和“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凸显的社会问题,利辛县积极探索村建设、管理与经营并举新模式,坚持“科学发展是稳定之源、改善民生是稳定之本”指导思想,有助于彻底解决这个重大问题。

  利辛县城南行政村的王冲、张士两个自然庄群落占地约500亩,大量的老宅基地空闲着,并且村民居住的房屋大都是年久失修、破旧的小砖瓦房。极个别家庭经济较好的农户以不菲的价格去县城买了商品房,绝大部分村民对村建设要求迫切,希望以较低的成本建设自己的新家园。

  县政府、镇政府等有关部门根据村民的期望,村不是简单的新房建设,而是实现长期的管理和经营使其增值,用真心为村民勾画了一个美好蓝图。利辛县发改委《备案通知》显示:城南新村工程建设面积240218平米,其中包括文化广场、住宅、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社区服务区、医疗室等;总投资6600万元,资金由村民自筹;落实环保、安全、消防三同时制度。系统抓好农村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治理,建成一个集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于一体的村综合体。

  《城南和谐村建设实施方案》,已由全体村民选举出的39名代表共同制定,安置433户村民搬迁。依据县发改委立项文件,该村建设村用地230多亩,老宅基地500多亩复垦后节约出土地266亩。根据规划,在土地置换中,先租赁部分村民的土地,每年租金1000元/亩,等村建好,农民搬进新村后,再把两个自然庄的老宅基地统一复垦,占谁家的多少土地,就还谁家的多少。节约出的266亩土地,按照招标的方式承包给他人,利益平均分给大家。新村整体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道路、统一水电、统一绿化。村民按人均50平方米购买房屋,价格由专业机构认定、群众讨论后确定,争取以建设成本价交给广大村民,低于县城商品房数千元。

  建设村,不但没有浪费土地,还节约出近300亩土地,这使村里的种植、养殖能手办较大规模“工厂”有了用武之地,村民有了共同利润分成的同时,也有了更多人的就业机会。新村里还可以依靠离县城距离近的优势,发展商贸、服务、加工等企业,漂泊在外的打工仔可以回家经营与创业了。利辛县有关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村建设支持,资金上给予倾斜,妥善采取措施解决“空穴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打消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城南村的村民们很支持他们的新家园建设。有关专家说,很多地方搞城镇改造,把农民的土地征收后再把农民“赶上楼”就没有后续工作了,利辛县城南村的这个模式值得继续发展和推广。

  村民王福利谈到村民长期在外打工的痛楚说:“老人需要年轻人的赡养照顾,年幼无知的儿童更需要年轻人的照料。但若因打工挣钱就丢下年迈孤苦的父母,就舍弃幼小的儿女,就显得有点儿舍本逐末了。”村民们对此都有同感,他们在激烈地讨论一个新闻:“潇湘晨报报道,9月27日晚上,在长沙打工的肖开全夫妇赶回娄底市双峰县老家一进门就惊呆了:母亲趴在卫生间门口,身上湿漉漉的,尸体已开始腐烂;1岁8个月大的女儿小梦,一动不动仰天躺在奶奶的臂弯里,身上爬满蛆虫。一岁多的女儿竟在奶奶的尸体上整整度过了七日!肖开全顿时泪如雨下,不顾一切扑上去将女儿抱起。”

  同行的朋友说,贫困县的农民朋友能吃苦、勤思考,但愿他们的期望早日实现。

  颍上县:被上楼的农民盼创业

  8月30日,安徽省省长王三运一行来到颍上县城北新区和五里湖湿地改造现场,查看城市建设情况。王三运要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品位,努力改变别人心中皖北地区贫穷落后的印象。同时,以城带乡、统筹发展,不断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为城乡群众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多条六车道景观大道直通颍上县城,该县的城市建设规模与成就,远远超过了上述的凤台县和利辛县。

  自2005年以来,颍上县开发建设城北新区,规划总面积为8平方公里,目前已初具规模。根据《颍上县城市总体规划》,城北新区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心一环两轴三片”。“一心”即政务中心,“一环”即环城市中心区景观水系,“两轴”即商业景观轴和行政办公轴;“三片”即北片、东片、南片三片居住区。新区内规划主要有县级政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群众影剧院、文化体育中心、群众文化休闲广场、城市金融、贸易、商业、餐饮服务中心,以及企业集团后勤服务基地和3处大型居住区,容纳6万人居住,并配套建设公园及环城市中心M水系景观,逐步形成一个集行政、文化、教育、商贸、休闲等活动为一体的新城区。

  现在,随着城北新区建设的快速推进,一个人畅行、车畅通、物畅流、环境优美的新区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县里的目标是:让城北新区成为经济繁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华东能源新城。

  多年来,城北新区征用了龙岗社区、颍阳社区、张洋社区、保丰村、朱庙村等的土地,合计征用12万余亩。这些土地以2.3万元/亩 3.3万元/亩的价格被政府征收,政府出售土地的拍卖价则为均价200万元/亩。政府有了钱,道路修起来了、景观建起来了、公共设施完善了。像全国许多城市一样,为降低用地扩张成本,在征地中减少拆迁安置,结果大量集体建设用地及附属其上的村庄逐渐被纳入城市建成区,颍上县的多个农村成为城中村。

  张洋社区的8个自然庄就是其中一例,该社区人口3300人,他们的5000亩土地(2150亩耕地)完全被征用,包括老宅基地和耕地。按照颍上县国土局批复,留给张洋社区333亩用于村建设。该社区目前已经建设两层半楼房285套,六层半多层楼房15栋,全村人都住进了楼房。

  “被上楼”之后,张洋社区的村民曾一度对前途感到迷茫。土地卖的几个小钱不够花几年,没有土地耕种、没有工作机会、没有社会保险 “农民断炊”、“农民生命线断了”?

  关键时刻,社区出去工作的领导、在外的有识之士给张洋社区乡亲们出了个主意,让村民们再一次看到了很大的希望。目前,除去已经建设的村用地,张洋社区节省了100余亩土地,其中64亩是沿街土地,商业前景巨大。按照设想,这64亩土地可以自己开发或与别人合作开发沿街商铺、商住楼,张洋社区就可以拥有3.5亿元固定资产,村民人均拥有集体固定资产100万元。根据平均收益率计算,张洋社区年收益将达3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益10万元。有了社区内的商铺、企业,村民可以优先承包经营或参与工作,在自家门口实现了创业、就业,无需外出打工养家糊口。“村民年均股份收入10万元以上!另有工资、养老保险”,村民们欣喜若狂,表示高度拥护。此举,不需要政府掏一分钱,就解决了城中村失地农民生存和长期发展大计,并且社区有了管理资金余额,可以直接解决突发性如自然灾害、村庄事故等费用问题,大大减少政府负担。

  同行朋友感慨:农民这个盼望创业的设想一定能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村民安居乐业,“无上访社区”、“无外出打工社区”即将诞生。同时提出建议,张洋社区的这个设想可以作为试点,取得成功模式后逐步稳定推广。

  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农民朋友们也应该看到,从地方到中央,已经高度重视了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听取了来自基层的意见或建议,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国家战略。

  昆明规划设计院院长王学海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上提出:“城中村”的改造应鼓励自行地更替,不要硬将农民“赶上楼”,可以让农民自发组织一个合作社,鼓励合作开发,而不是简单地让位于政府操作,这样可以避免很多矛盾。我们常常讲,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欢迎不欢迎、高兴不高兴作为我们决策的依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同志在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发表讲话:“城乡一体化,将直接促成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不再进城务工,实现就业本地化。城乡差距的缩小,意味着各地人民可以直接在本地享受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温家宝总理提出“要让人民过的有尊严,有幸福感。”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村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村建设良性互动。



http://farm.00-net.com/news/9/2011-10-10/104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