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邢台:新农村 新农民 新生活

网友投稿  2011-09-23  互联网

    “种粮不用缴税,还有各种补贴;大人孩子看病,有新型合作医疗;年轻人出去打工,享受免费技术培训;小孩上学免学费、书本费;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铺开……”说起近年来生活的新变化,南和县南葭村村民白文玲乐得合不拢嘴。

    白文玲的生活变迁是我市5年来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回眸“十一五”,我市以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为重点,全面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加快农村改革创新,农业克服多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粮食连年丰收,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总体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为全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农业生产能力稳步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稳定较快发展,农村改革实现阶段性突破。面对多发的自然灾害,我市通过加大投入、科学指导,政策激励,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生产连续7年大丰收,全市粮食总产达到424万吨,比“十五”末增加61万吨,年均增长3.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29.3亿元,比2005年增加102.6亿元;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牵动作用大的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产业逐步呈现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规模经营的特点,占大农业比重达60%,较“十五”末提高4.5个百分点。畜牧业形成了沙河、南和、隆尧、柏乡、威县、临城等6个蛋鸡标准化养殖基地,基地蛋鸡存栏占全市总量的72%。全市肉禽出栏1000万只,增长66%,肉禽规模化养殖率达到88%;生猪规模化养殖率达到65%;新增设施蔬菜5.8万亩,全年蔬菜产量378万吨,产值46亿元,较上年增长53.3%。市区蔬菜自给率由55%增至60%。106、308国道两个百里蔬菜产业带发展迅速,环市郊精品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全市新发展果树面积13.38万亩,果品产量达到10亿公斤,总产值达到62亿元。百里核桃产业带建设扎实推进,新增核桃面积11万亩。

    按照“培植龙头、壮大规模、建立基地、带动农户”的要求,我市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切实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农业发展上档升级。“十一五”期间,全市共谋划建设了投资1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158个,总投资额达到175.5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1.6倍、1.1倍。我市农业发展方式由单一的一产向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通过大力发展今麦郎提质扩能、玉峰淀粉、金沙河面业二期工程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不断提高初级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了一产向二产的延伸。积极发展西部山区、环市区近郊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了一产向三产的延伸。

    项目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龙头组织的发展壮大。全市共建成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02家。比“十五”末增137家,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5家,增加15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增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1家,增17家,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县不同层次的龙头企业群。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市形成了蛋鸡、生猪、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棉花、食用菌、干鲜果等集中连片、跨县域的农产品生产基地31个,县域内特色主导产业20个。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320亿元,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参与农户达到50多万户。使我市实现了由分散型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集约化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转变,由封闭、保守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全面对外开放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转变。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激发“三农”发展活力

    内丘县岭底赛村的张志军这几年的日子是越过越舒坦。他在家里搞养殖,还成立了绿鑫养殖有限公司,一年收入几十万元。“农村的变化也大,路通了,水净了,房子亮堂了,环境整洁了。可谓日子过得就像花儿一样灿烂。”张志军的感受代表着很多农民的心声。

    顺应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健全农业农村发展的统筹机制。“十一五”期间,我市树立统筹发展的全局观,注重在全面跨越中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村和社会事业建设成为“十一五”时期“三农”工作的一大亮点,“面貌新、喜盈门”是当前不少农村的真实写照。“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86元,年均增长8.6%。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建了一批井、渠、塘、窖等小型水利工程。投资2.03亿元,完成1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全市水利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9.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倍。解决了3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沼气用户1.35万户;全面完成了第三批230个贫困村的整体推进任务,实现了2万人稳定脱贫。

    邢襄大地,从太行山麓到运河之畔,新民居建设正如火如荼。一座座崭新楼房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型社区陆续竣工,一户户农民喜迁新居。“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谈起生活的新变化,穆口村村民张占强笑得合不拢嘴,“到工厂打工一个月还能挣2000多元,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

    清河县将农村土地重新整体规划布局,拟将现有的322个行政村逐步合并为83个新型社区,平均4个村合成一个新社区。王官庄镇新社区将原有的12个村合并建成一个社区。该镇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新社区规划占地700亩,可满足6000户、2万人入住,建成后,周边12个村农民居住问题可全部解决。仅一个示范社区,就可节约土地4800多亩。这只是我市新民居建设的一个缩影。坚持群众自愿、规划先行、产业带动的原则,全市262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开工建设,具有明显形象进度的有242个村,其中建设67个联村并建的新型农村社区,累计投资28.5亿元,已入住的92个村、17500户,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的进展,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品质。

    云想衣裳花想容。带着都市居民的梦想,合着城乡一体化的节拍,我市农民正在激情前行,建设新家园,拥抱新生活。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探索解决“三农”问题新途径

    走进“十二五”,我市将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村建设。《中共邢台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全市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以及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

    大力发展高端精品农业、外向型农业、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打造面向京津石的绿色副产品基地。做大做强畜牧、蔬菜、果品三大农业主导产业,把畜牧业培育成农业第一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5年,销售收入1亿元、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分别达到50家以上和100家以上。

    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力争完成800个左右行政村新民居建设改造任务。

    ……

    面对明确的目标任务,我市各地将下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和畜牧业,大力推进新民居建设,壮大县域经济,健全城乡良性互动机制,积极推进统筹城乡试验示范,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过去的5年,我市村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相信经过未来5年的努力,邢襄大地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http://farm.00-net.com/news/9/2011-09-23/104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