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全力推进“川渝合作隆昌试验示范区”

网友投稿  2011-03-12  互联网

  “十一五”期间,隆昌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克服诸多困难,全县综合目标考核连续五年在内江市位居第一,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为全县“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华西都市报:隆昌是四川的东大门,作为成渝接合部和桥头堡,隆昌在发展中有哪些优势?

  隆昌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区域经济竞争将更为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对于隆昌来说,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从政策环境看,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在提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同时,提出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将为我县巩固提升机械汽配、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产业水平,发展培育电子信息、现代物流产业,吸引外来投资及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争取专项转移支付提供新的机遇。

  从区域环境看,隆昌地处成渝经济区重要的接合部位,处于川南经济区的要冲,是“环渝腹地经济区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辐射范围内,这势必为我们快速融入成渝、联动川南,承接成都、重庆经济的辐射,进一步扩大开放、借力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从自身环境看,隆昌是“内江加快川渝合作试验示范区”,又是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之一,省、市必将在更多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尤其是成渝客运专线、乐自高速延伸段等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隆昌的交通区位优势,拉近隆昌与成渝两地的距离,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快速汇聚,为隆昌新一轮快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华西都市报:“十一五“期间,隆昌“中国石牌坊之乡”的影响日益扩大,“内江加快川渝合作隆昌试验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

  水平大幅提高,隆昌县“十一五“期间隆昌县取得了哪些成就?

  隆昌县:“十一五”时期,隆昌成功克服了“7·09”洪灾、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地震、金融危机等诸多困难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25.7亿元,是2005年的2.93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3.08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城镇化率达到40.3%,比“十五”末提高5.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12元,比2005年增加250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101元,比2005年增加8011元,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生态建设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管理更加规范,为“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华西都市报:作为“内江加快川渝合作隆昌试验示范区”,隆昌在“十二五”期间将如何利用各种机遇和优势,做好隆昌工业这篇大文章?

  隆昌县:经过五年的发展,隆昌百亿园区已基本建成,汽配机械、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形成,工业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始终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努力构建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就是要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做强做大汽配机械、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着力打造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百亿产业”。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及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就是

  要着力搭建产业集聚平台。进一步加大“川渝经济合作隆昌工业园”发展力度,不断巩固壮大“百亿园区”。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特别是做好与城市总规、城市土地利用总规的配套和衔接工作,确保园区发展壮大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园区水、电、气、道路、通信等基础条件,努力实现“七通一平”,不断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和吸纳功能。鼓励企业向“布局园区化、开发集约化、生产专业化”方向发展,推动企业布局调整,不断向园区集中。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就是要努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抓好骨干企业发展,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产品的扩散力和就地配套率,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排队上市”。加快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扶持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基础较好、有发展前景的成长型企业,努力孵化催生、发展壮大一批中小企业。

  华西都市报:在“十二五”期间,隆昌县将着力构建中等城市,你们在这方面将有哪些举措?

  隆昌县:我县将以城市建设为支

  撑,着眼于构建中等城市目标,以“古宇湖风景区”为依托,加快建设生态走廊,加快建设“东部工业区,西部宜居区”,繁荣中部商贸区,拓展北部仓储物流区,构筑“一湖、两廊、三区、四轴”的城市总体布局。

  通过实施市政管网改造和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通过建设白塔公园、白庙子水库生态湿地等景观工作,与南北两关、古宇湖风景区串联,形成城市文脉和绿色生态走廊,丰富城市文化内涵;通过打通环城南路、人民路、隆华西路等城市主干道,形成城市环线;通过中山路、环城西路、人民西路等城市主干道建设,形成五横六纵的西部新区,拉伸城市骨架,把隆昌县城建设成20万人口以上的特色中等城市。

  华西都市报:隆昌由于地处成渝中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隆昌的物流业十分发达,在“十二五”期间,隆昌将如何构建成渝经济区中部物流集散地?

  隆昌县:把服务业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推进商业网点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构建商贸流通体系,构建成渝经济区中部物流集散地。

  一是推进商业网点建设。加强“2个城市商业中心、10大社区商业中心、5条特色商业街”,配合县域范围内“4大专业市场群、1个物流园区、1大商务会议中心”建设,形成“2105411”的商业网络建设重点构架。

  二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以机械汽配、纺织服装、食品医药和农产品批发为重点的仓储物流园区,培育一批现代物流运输龙头企业,建设大型物流集散基地,加快推进配送中心建设。

  三是构建商贸流通体系。围绕县城商业核心,巩固发展县城商贸业,加快公路沿线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以黄家、响石等七个镇为重点,以圣灯、双凤等十个乡镇为补充,发挥各乡镇节点作用,带动片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

  四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建设和培育一批规模大、有特色、辐射力强的专业性批发市场。重点建设以禽苗为主的农产品专业市场群,以粮油、水果、蔬菜为主的生活资料专业市场群以及以机械、汽配、纺织服装为主的生产资料专业市场群。

  华西都市报:隆昌是中国石牌坊之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你们将如何

  利用好这些资源,发展隆昌旅游业?

  隆昌县:围绕打造“旅游新县”的发展思路与目标,加快“中国石牌坊之乡”建设步伐,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景区景点开发,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加强旅游市场开拓,加大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中国石牌坊之乡”建设步伐。以打造“中国石牌坊之乡”为着力点,立足我县旅游资源优势,突出“中国石牌坊之乡”品牌,进一步搞活南关,加快推进北关开发建设,积极争创隆昌石牌坊为国家4A级景区。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开发。加快云顶山景区、友联野生动物园和“川东竹海”等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积极打造普润村、胡家镇以及龙市古镇等乡村风情旅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配套建设酒店、购物、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

  加强旅游市场开拓。整合旅游资源和营销力量,大力开展宣传促销,积极融入川渝旅游线,合力推荐“三古之旅”精品旅游线,辐射带动全县旅游业发展。

  华西都市报:民生为本,“十二五”期间,隆昌民生工程建设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隆昌县:以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长期奋斗目标,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一系列民生问题。

  在扩大就业方面,将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注重本地就业与劳务输出并举,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相结合,鼓励自主创业,促进以人就业。

  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将

  以构建与隆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尽快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着力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社会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

  在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将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县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将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节约高效的生产模式,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环保经济的建设模式。

  华西都市报:要完成好“十二五”确定的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你们将用什么样的措施来保障目标的实现?通过5年的努力,隆昌的未来是怎样的?

  隆昌县:为完成“十二五”确定的目标,我县将从不断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方面下功夫。

  到“十二五”末,隆昌经济总量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翻一番,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突破,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建设“魅力隆昌”成效凸显,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http://farm.00-net.com/news/9/2011-03-12/103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