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统筹城乡 科学发展 打造具有临汾特色"新三农工程"

零零社区网友  2010-11-03  互联网

  临汾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古为帝尧之都。这里历史悠久,土质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素有“膏腴之地”和“棉麦之乡”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临汾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进入新时期,临汾历届市委、市政府把“三农”工作作为小康建设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新成就,“三农”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更高起点和层面谋划“三农”工作,提出了“发展业、建设村、培育民”的“新三农工程”,努力探索一条“三农”工作新路子。

  发展业 建立适应现代农业的经营体制 走农业工业化的发展新路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已经远远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农业工业化的发展路子。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点就是把农业和工业联系起来,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带动,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行农商、农工、农业产业一体化,走农业工业化路子,这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农业经营体制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全方位实施了“创新强农”战略。

   ——发展理念创新,以工业化的理念和手段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经营企业化。目前发展农业的关键是要推进农业经营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和生产标准化。因此,农业要做强,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把工业化理念逐步渗透到农业生产领域,走农业的工业化之路。市政府设立了产业化发展专项扶持基金,重点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扶持43个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现代新型农产品龙头企业。饲料、实用菌、速冻食品、药材、肉类等已形成生产、加工、贮运一条龙系列化经营。曲沃县磨盘岭种植蔬菜大棚目前已发展到4000余栋,县上为提高农业生产组织程度,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以农户联合与合作的方式,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体系,他们把整个大棚产业按照一个企业来经营,把每个大棚当作一个车间进行模式化生产,把每个农民作为一名产业工人来管理,统一规划、建棚、供种、管理、销售,分户经营。生产资料供应依靠中介组织,产品销售依靠龙头企业,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依靠职能部门,技术指导依靠专业人才,资金投入依靠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了大棚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区域特色,真正实现了农业的优质、高效、安全、绿色,产品远销到北京、武汉、西安、郑州等十多个大中城市,仅此一项为农民增收1亿元。

  ——科研自主创新,使农业走上了以科技为支撑的规模化、高效化、生态化的路径。实施科技创新计划,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立起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集科技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山西澳坤量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自主科技研发机构,用科技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与山西大学、山西农科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山西师范大学、福建安素酶工程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并作为山西大学和山西师范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实习基地,实现了“校企合作、产学双赢”。该公司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工艺流程,将食用菌生产智能化。每亩效益与传统农作物效益比为987∶1。公司将工艺流程公开,示范带动农民发展食用菌产业。他们与北京鲁年生物技术研究院达成了合作协议,利用出菇后的肥料、有机垃圾,采用单细胞菌发酵技术,制取生物甲醇、生物柴油、生物农药、有机肥料,成功地将高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开创了低碳农业发展的先河。翼城长汇养殖有限公司,从江西PIC原种核心厂引进PIC祖代种猪,建立了自主繁育父母代种猪机构,成为山西省唯一一家PIC祖代种猪扩繁基地,每年为农户提供5000头种猪。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农村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曲沃县每个乡镇都建立了农业科技研究所,常年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指导服务,深受农户欢迎。

  ——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我们按照转型发展的要求,从政策、资金、体制机制等层面,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资金、人才、经验、智慧挖掘出来,全方位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鼓励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一些民间资本和煤焦企业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乡宁永昌集团投资1.5亿元新建戎子酒庄,尧都区中德焦化公司投资建成万头猪场,曲沃县铁矿企业投资7600万元建设肉牛养殖公司,还有翼城富华养殖公司、汾西洪昌养殖公司等,形成了一批依靠工业资本积累成功转型的龙头企业。山西翼城大众饲料有限公司,是集饲料加工、种鸡孵化和蛋鸡养殖一体化综合企业。年生产饲料10万公斤、转化玉米6.5万公斤,直接带动10万余亩玉米种植。 30万套蛋种鸡场带动10万户农民养鸡,万只以上养鸡户达到60户,从事玉米种植和商品蛋鸡养殖的农户年收入3万元。翼城县符册村在原发展炼铁业的基础上,建立山西翼城畜禽养殖交易中心,形成生猪养殖、贩运、加工一体化综合服务中心,与双汇集团和雨润集团建立了稳定的生猪交易合作关系,带动该县年养生猪 34万头,成为全国商品猪养殖基地。同时带动运城、韩城、长治、晋城养猪业的发展。在该交易中心带动下,符册村700农户中有300户从事生猪收购运输,每户年收入3万余元。通过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全市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的“农工商”、“贸工农”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实现了农商、农工、农业生产一体化。

  ——生产模式创新,林、农、牧协调发展,培植生态农业新亮点。我市发展设施农业和林下经济成为转变增长方式的有效载体,促进了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有机整合。全市平川县市利用速生林资源优势,发展林下循环经济,建立了林菌、林菜、林禽、林莓、林草、林粮、林畜等林下经济模式,建成了洪洞西梁等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西梁村林下鸡鹅混养和林下种植优质食用菌农林牧结合发展模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典范。今年该村把食用菌从大棚立体栽培发展到林下覆土式栽培,亩收入27264元,是大棚立体种植亩收入的2.3倍。同时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设施农业由蔬菜大棚向池栽节水莲菜扩展。在曲沃汾河滩涂和洪洞废弃的焦厂、砖厂改造建设旱莲示范基地,亩产莲菜6000—8000斤,亩收入达到8000—10000元。这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调整了农业结构,村村有项目,户户忙致富,推进了村建设。

  ——规划布局创新,形成一批现代农业基地和园区经济。我们坚持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建成一批农业优势产业集聚区域。本着“政府定产业、部门调布局、市县建基地”的原则,按照“稳粮食、建基地、搞园区、创品牌、抓龙头”的发展思路,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模式,在粮食增产、高效园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五大现代农业工程建设基础上,全市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四个百万亩”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商品基地,初步形成了西山百万亩优质水果、平川百万亩优质蔬菜,以古县核桃、永和红枣为主的双百万亩干果经济林和以安泽连翘和襄汾地黄为主的百万亩中药材特色农业商品基地。全市新认定无公害产地面积62.35万亩,产品52个,有4个农产品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吉县是“中国苹果之乡”,在苹果产业发展中集中推广“猪—沼—果”循环模式,县财政拿出专项补贴资金200万元,用于百头猪、50头牛养殖户补助。曲沃县今年规划建设第五代蔬菜大棚1116栋,目前完成600余栋。尧都区万亩汾河滩涂项目区规划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全市通过农业基地化布局,逐步推动农业实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使优势更优,特色更特,亮点更亮,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村 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 逐步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

  建设村,其根本目的就是要缩小城乡差别,把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覆盖到广大农村,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整个社会真正和谐。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建立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基础上的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之间一体化发展,这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任务。我们围绕农村全面发展与全面进步的目标,建立起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全社会参与、城市与农村互动,共同建设村的长效机制,在体制创新和工作方法创新上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政策拉动,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机制。制约村建设的瓶颈问题,主要是财力投入和智力投入。我们按照中央“多予、少取、放活”和“三个高于”的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各项惠民政策,建立起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引导中小企业和先富起来的老板投资与扶持农村建设。探索建立“以煤补农”、“以矿帮村”投入机制,乡宁、古县一大批煤炭企业转产发展农业企业,投资村建设公益事业。去年市、县两级财政支农资金12.3亿元,企业帮建村15.3亿元。为解决政府支农资金归口不同职能部门、管理使用分散问题,我们采取了整合资金、捆绑使用的办法。如安泽县把政府投入、社会帮扶、上级支持、乡村自筹、采购节约五块资金统一整合,实行多口进水、一个龙头放水,实行科学投资管理,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了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同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市县机关事业单位结对帮扶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已形成制度。各级各部门根据自身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把工作和服务向“三农”延伸,实行城市与农村互动,缩小城市与农村在人才、信息、观念等方面的差距。市、县共派出14455个机关事业单位帮扶1163个村,去年共投入资金达2.2亿元。鼓励农村基层干部在村建设舞台大显身手,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和农民投工投劳。尧都区实施“158”帮扶工程。区四套班子成员、科级单位负责人、规模以上企业法人代表,组成158个工作队,对158个村建设试点村、重点推进村进行定点帮扶,截止5月底,已落实结对帮扶资金达9800余万元。目前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城镇带动,构筑县域城乡一体新格局。统筹城乡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必须按照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实施城镇带动战略,构建城乡建设新格局。在全市社会主义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中长期规划,159个试点村和936 个重点推进村产业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以17个县城为核心,规划了121个小城镇,1391个中心村。以提质扩容为目标,实施县城扩张战略。以试点村和重点村为切入点,高标准完成“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建设和“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提升乡镇驻地小城镇建设标准,把城乡一体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由城镇辐射到农村。今年,我市共有1095个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实施“四化四改”、“六个一”工程,其中有816个为小城镇和中心村,占到小城镇和中心村总数的58.7%。建设了乡宁枣岭、西坡等一批小城镇和曲沃常家、翼城老官庄等一批中心村。形成了大县城核心布局、小城镇片区布局、中心村基础布局的城镇化体系。同时,有计划地实施移民集居工程,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村庄向沿路集中、住宅向小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指导思想,整合各个部门支农资金,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把从散落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山沟中的农户搬出来,建设一批移民搬迁合并的中心村,“四化四改”、 “六个一工程”在这些村全部实现,农民住上了新房,过上了舒适的生活。

  ——连片推动,形成区域特色连片新模式。集中推进村连片建设,是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显现出来的依托城郊地域优势、农业产业化,实行连片开发、集中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新。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以县规划、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村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连片区域,突出特色,重点支持,集中发展,建设村连片区域。到2010 年,全市建设81个连片区,包括农业产业连片区、工矿商贸连片区、沿路环境优美连片区、文化旅游连片区等类型。

  涉及111个乡镇、 1038个行政村。多数连片区都是把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根据当地的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优势,创办龙头企业,围绕龙头带基地,一个龙头产业带动一个村或几个村,形成了不同的专业村、特色村等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襄汾县采取给政策、投资金、上项目、树品牌的办法,强力推进“3+1”农业产业,建成了一乡多村在内的循环农业连片示范区。景毛乡以大棚黄瓜、特色养殖为主导产业,形成了种—养—沼—菜循环生产链,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循环型村建设新路子。侯马、翼城、乡宁、曲沃、安泽都涌现出不同特色的连片区,逐步形成了村与村相接、乡与乡相连的村建设集群,在农村设施城镇化、农民生活城市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部门联动,促使农村公共服务达到新水平。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村、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途径。我市各级政府着力解决农村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引导民营企业主投资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明显。在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民生事业、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 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全年共补助农村公用经费资金24022.4万元,补助学生98.9万人次;全市289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38%,报销参保患者医药费2.8亿多元;全市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2.5万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3677万元,比上年增加 6532.8万元;21.1万城乡低保对象和1.1万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市县两级争取资金1.13亿元购买公益性岗位,解决4060名困难群众就业问题,通过创业实现就业1.08万人;完成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改造1200户。全市在连片区域重点规划建设小城镇和中心村,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实现城乡和连片区域一体化资源共享。曲沃县建立完善了远程教育系统,实现了城乡远程交流资源共享。侯马市、蒲县实现村建设全覆盖,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培育民 构建农村文化服务体系 逐步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村建设不仅仅是经济要发展,更主要的是要加快农村文化教育进程,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为农民长期增收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我们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采取“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模式,积极培训、教育农民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育了一批有自立意识、有合作精神、有法制观念、有创业本领的“四有”新型农民和农业产业工人,全面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素质。

  ——多措并举,提升农民文明素质。一是加强对村干部培训,增强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把村建设现场作为教学课堂,把培训课堂设在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邀请省、市专家讲课,提高村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组织参观曲沃县设施蔬菜、北董大蒜等高效农业发展先进典型。在村建设一线作出优异成绩的农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现身说法,传授经验,激发村广大干部建设村的热情。二是让农民走出去接受现代文明教育,树立发展意识,有组织地带领农民群众到南方考察学习,让农民群众意识到发展的迫切需要。三是以“五个一文化”工程建设为载体,营造文明新风尚。在农村深入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组织实施“一策一业一品一节一剧”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如安泽县以乡村文化大院为载体,培育韵味浓郁的荀乡文化,建设和川道情、唐城秧歌、府城威风锣鼓、马壁八音会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营造了人和、家和、邻里和,村和、乡和、万民和的和谐社会环境。依托“农民书屋”的建设,农民读书成了一种生活时尚。通过搭建活动平台,寓教于乐,激发广大农民团结、奋进、向上的热情。

  ——多种方式培训,提高农民致富本领。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农民素质提升的过程。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我们坚持务农、务工,创业培训一起抓,以就业培训中心、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培训基地为主体。一是依靠项目带动培训。认真组织实施“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农民科技培训”、“科技入户培训项目”工程、“巩固退耕还林科技培训项目”、“十万特色人才培养”等工程。组织市、县农业干部和科技人员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活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生产、优种示范推广、病虫害防治等节本增效技术。 2009年培训18万人。二是结合生产实际“菜单式”培训,因人施教。围绕主导产业,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缺什么,补什么,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组织500名农广校专、兼职教师深入农村培训课堂、菜园大棚、田间地头开展培训。直接培训农民7.2万人次。吉县围绕果树主导产业,与山西农民报社联合举办了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二传手”培训班,特邀省市专家、专业人员,采用课堂系统讲授和现场指导相结合、培训和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把果树标准化生产新技术传授给广大果农。三是依托媒体培训。通过建立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全市17个县(市、区)开通了农业市场信息网络,并辐射到重点乡镇、重点企业。完成了市级和曲沃县“三电合一”项目工程,设立了12316热线电话,实现了热线电话与远程专家的有机连接。定期组织农业专家在市广播电台与农民朋友直接对话,解答农业生产难题。依托临汾日报农村版这一农民自己的报纸,让农业科技知识覆盖到各个村落。曲沃县坚持每月5日利用远程教育系统邀请农业专家进行授课。四是对“土专家”培训。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邀请专家,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培训,通过合作社负责人传、帮、带,把技术传授给农民,提升农民的实用技能。

  ——多渠道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内转外输相结合,定岗培训和定产培训两手抓,促进农民工就地就业和外出务工,努力做到“输出一个、致富一家”,“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组织开展“就业在家乡、创业在乡村”活动。依托现代农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吸纳劳动力的双重功能,规划建设劳动密集型种养业,扶持建设吸纳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劳动力稳定就业,不断稳定与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建立的劳务输出关系,促进劳动力向外输出。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开展“人才招聘”、“春风行动”和“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促进就业系列活动,共吸引我市及周边区域的1500余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

  实施“新三农工程”的几点启示

  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政府必须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营造自主创业、艰苦创业氛围,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创新的积极性,支持和鼓励农村能人带头创业,依托当地的资源和条件,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造就更多具有创业精神的农民企业家。这是村建设的生命力所在。

  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改变农业劣势地位,推进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市一批资源型企业抓住转型发展的机遇,成功发展了养殖、种植企业,这种产业化经营本身就具有吸纳和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动力,种植和养殖生产都采用了国内一流的生物工程技术和先进的工艺流程,实行智能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走出了一条农村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龙头带动,规模经营。必须立足农村,跳出农村,以工业化的思路指导农业,以市场经济的理念指导农业。按照特色化、产业化、园区化的要求,实行土地流转,扶持一批市场竞争强、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和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实现规模经营。培育和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这样才能追求更大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培训人才,提高素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建设村的关键,需要各级主管部门通力合作。必须创村文化建设体制,把农村文化建设规划落到实处。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县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这是社会主义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实施“新三农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要把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中央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用足、用活、用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政策,在城乡统筹上做文章,在聚合社会力量上下工夫。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农民投入到建设村的大潮中去。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力度,引导社会民间资金更多地投入农业和农村。在建设过程中,立足实际,不断提升“新三农”标准,走出一条富有临汾特色的“三农”新路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新临汾打下坚实基础。



http://farm.00-net.com/news/9/2010-11-03/103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