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以工补农示范区建设步伐

零零社区网友  2010-11-04  互联网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而且是党中央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古交是一个因煤而建、缘矿而兴的工业城市,工农发展存在明显的“剪刀差”,城市建设步伐快于农村建设步伐。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是古交市委、市政府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一大课题。近年来,古交市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坚持把村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古交的抓手,切实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尤其是太原市提出要建设古交以工补农示范区以来,古交市牢牢把握村建设五句话“二十字”的要求,以整治村容村貌为突破口,积极创新以工补农机制,扎实推进村建设,不仅村建设成绩斐然,而且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以工补农建设村的路子。

  一、当前农村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古交市位于太原西部,距省会太原54公里,是一座新兴的工矿城市。全市总面积1551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95%,耕地面积20.95万亩。总人口21万,其中农业人口8万。农村总劳动力4.17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1.3万人,第二产业的1.43万人,第三产业的0.82万人,外出劳务约0.08万人。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765元。

  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古交市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炭、焦化、冶炼、电力、建材产业,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在太原市乃至全省都走在了前面,基本上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初步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和条件。

  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古交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农村经济社会却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采煤沉陷区治理问题突出,不少农村因周边企业高强度开采,引发了土地塌陷、房屋裂缝、水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二是农业产业基础较弱,仍然是靠天吃饭,农民增收缓慢,且大多数农村牞集体经济薄弱,村建设缺乏资金支持;三是多数农村无发展规划,乱搭乱建严重;四是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垃圾乱丢,污水乱倒,煤堆、粪堆、垃圾堆随处可见,人居环境亟待改善;五是村级管理相对滞后,尤其是村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不够科学,农民群众有一丝不满就直接到市委、市政府上访,严重影响了古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等等。

  二、以工补农的主要做法和措施

  古交的优势在煤,工业经济是古交的主导经济。针对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古交市紧紧围绕建设以工补农示范区,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狠抓工作落实,促进了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第一,建立了“三个保障机制”。

  一是财政补农机制。多年来“三农”工作的经验表明,要促进农村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财政投资必须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2008年以来,针对“三农”资金投入分散使用、“撒胡椒面”的现象,古交市一方面将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特别是将涉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人畜饮水、退耕还林、土地整理、煤矿沉陷区治理、广播电视进村入户等项目资金,进行统筹安排、集中投放、“捆绑式”使用,使资金使用的效益达到了最大化。另一方面,建立了财政补农机制,财政每年都拿出一块资金扶持村建设,实现了财政支农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2008年,全市财政在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达2.88亿元,2009年达到4.56亿元,今年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计划投入2.8亿元。其中,仅村建设一项,市财政每年都要单独列出专项资金,2008年投资了2600万元,2009年投资了4000万元,今年计划投资1500万元,以此确保村建设稳步推进。

  二是企业支农机制。古交最大的优势在于企业众多,而且近年来大多数企业发展得都不错,这也是实施以工补农的基本条件。为此,古交市制定了《关于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驻地企业结对帮建村的实施意见》,将全市企业和农村接对子,并且规定结对帮建时间一定三年不变,要求企业每年都要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农村建设和发展。2008年,全市企业在村建设上投入了1297万元,2009年投入了1388万元。今年帮扶资金将达到1500万元。

  三是单位帮农机制。相对农村而言,机关事业单位最大优势就是拥有人才、信息、技术,这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而这恰恰是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所缺乏的。为充分发挥机关事业单位的这方面优势,古交市创建了单位帮农机制,每一个部门、单位年年都要包扶一个村示范村和重点推进村,从人财物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这一机制实施以来,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第二,形成了“四种以工补农方式”。为了加快以工补农示范区建设步伐,古交市充分发挥优势,创建了以工补农、以企帮农、加快村建设的“四种方式”。

  一是村容整治帮扶方式。村容整洁是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村建设最易见效的一个方面。古交市将村建设作为以工补农的载体和平台,按照村建设五句话“二十字”要求,成立了村建设攻坚领导组,采取领导包点、部门包联、企业帮建的“三帮一”措施,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切实加快村建设步伐。2008年,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采取“财政拿一点、企业帮一点、部门扶一点、村里筹一点”的办法,投入8300万元,重点打造了 “一片三点”,即将下雁门、阴家沟、会立等村打造成了汾河沿岸连成一片的精品村庄,将龙子村、白岸村、关头村分别打造成了大川、原平川、屯兰川区域的三个特色亮点村庄。2009年,在巩固成绩的基础上,又投入1.1亿元,打造了永树曲、大济沟等35个村庄,为全市村建设树立了样板。

  目前,古交市正在按照“巩固一批”、“打造一批”、“推进一批”、“启动一批”的思路,一方面巩固村建设成果,对已建成的村进一步提档升级;另一方面扩大覆盖面,年内将重点打造5个村、推进13个村的村建设,不仅要高标准、高质量整治村容村貌,而且要完成“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达到村建设标准,并以整治村容村貌为主启动7个村的村建设,为下一步的建设打好基础。

  二是产业发展助推方式。生产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源泉之一。近年来,古交市通过政策扶持和“企业+基地+农户”等方式,扶持发展了晋峰、源林、绿康、野丰苑等种养加工龙头企业和蔬菜瓜果批发交易市场,形成了脱毒种薯、无公害蔬菜、中药材种植和野猪养殖等九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根据各村的特点,古交市坚持“一村一品、一片一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邢家社乡龙子村和岔口乡的大济沟村是古交市发展特色农业的两个典型。龙子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劳模成拉旺的示范带动下,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建设了485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村95%的村民都种植“大棚菜”和露天菜,全村年产蔬菜 240万公斤,农民仅蔬菜种植人均收入就达6600元。岔口乡的大济沟村,充分利用本村耕地多、人口少、交通便利的优势,建设了可畜养4万只鸡的养鸡场,提高了农民的纯收入。

  同时,古交市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今年提出了打造“核桃市”的农业产业发展战略。以马兰镇和岔口乡为重点,种植1万亩核桃树,并逐步在其它乡镇推广,力求尽快形成核桃种植、加工产业链,使核桃经济成为古交农业产业的龙头。

  此外,古交市还积极引导和扶持已退出煤炭行业的私营企业主向绿色产业发展转型,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规模种植、规模养殖或组建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切实加快以工补农示范区建设步伐。

  三是农民增收扶持方式。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生产容纳不下众多的农业人口,造成农村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古交市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当地企业帮助农民在二、三产业就业,进一步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使农民既能得到农业收入,又能获得企业务工收入。为了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古交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凡当年聘用本市农民工,焦化企业达到60%以上,选煤厂、铁厂达到85%以上,餐饮服务业达到60%以上且绝对数超过100人者,政府颁发 “创造劳动就业岗位奖”给予表彰奖励,充分调动了民营企业带动农民致富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四是村企互动发展方式。古交企业较多,且经过多年来的资金积累,部分地方企业已具备了独立帮扶驻地农村发展的条件。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古交市积极支持鼓励 “一村一企”互动式发展,形成了村企一体化发展格局。如,一一煤焦集团在镇城底镇阴家沟村村民的支持下逐渐发展壮大,为了回报该村,一一煤焦集团不仅为该村高标准建设了居民楼、学校、卫生所、敬老院等,而且该村大部分村民也在该企业务工,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村企关系十分和谐,实现了以村促企、以企带村、村企一体化发展。

  总之,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古交市在强化以工补农、促进村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具有古交特色的路子,为今后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古交市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之首盼,也是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积极性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古交市紧紧抓住这一 “牛鼻子”工程,从整治村容村貌入手,采取领导包点、部门包联、企业帮建的办法,多渠道筹资,高标准建设,使35个村彻底扭转了过去脏、乱、差的现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第二、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少、状况差,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农村发展的大难题。村建设以来,古交市先后投资2亿多元,强化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新建改建了182公里农村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或油路,建设了72处饮水解困工程,大大缓解了农村饮水困难状况,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三分之一的农村能收看到有线电视,无线电视覆盖率达到85%,等等。

  第三、产业发展有了较大推进。生产发展是保障村建设持续推进的基本条件。古交市大力鼓励支持发展特色农业,不仅在全市打造了脱毒种薯、无公害蔬菜、华阴杏、中药材种植和野猪养殖等九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而且鼓励农民因地制宜搞生产,已建成的35个村都已确立了各自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渠道。

  第四、民生保障有了较大突破。改善民生是建设村、以工补农的最终落脚点。近两年来,古交市投资4亿元,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对农村中小学校危、旧校舍进行了改造,建成了18所农村寄宿制小学,使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一样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市146个行政村全部建设了村级卫生所,每千人拥有病床5.4张,高出全省3.24张的平均水平;新型农保被列为国家试点县(市),实现了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去年参保率达到97%,全省领先、全市第一;农村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在全省率先将低保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20元提高到目前的 150元,切实保障了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四、几点启示及努力方向

  近年来,古交市在坚持以工补农、促进村建设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适时地总结经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走的更加顺利,更加稳健,更加科学。

  一是坚持以工补农、推进村建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建设村,首先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以工补农、建设村的重大意义。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了,才能把人力、物力、财力向农村倾斜,把工作做到实处,把精力用在关键处。其次,必须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乡村干部的思想观念问题。等、靠、要思想,对村建设事业来说,是最“有害”的思想。因此,必须加大村建设的舆论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乡村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他们建设村的积极性,确立农民在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二是坚持以工补农、推进村建设,必须健全完善制度。制度是发展的保障。为确保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古交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大以工补农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村建设步伐的实施意见》、《村建设实施方案》、《村建设考核标准》、《关于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驻地企业结对帮建村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合理分配了相关单位的职责,理顺了各方关系,避免了“多龙治水”,出了问题无人担责、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因此,深入推进村建设,必须适应农村发展形势,进一步健全各项制度,确保以工补农示范区建设和村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三是坚持以工补农、推进村建设,必须加大投入。财力是后盾,投入是保证。在坚持以工补农、推进村建设实践过程中,古交市积极探索融资模式,建立了财政补农机制、企业支农机制和单位帮农机制,财政、企业和单位各有分工、各有侧重,解决了村建设与以工补农示范区建设不同层面的资金需求问题,但这仅是前期引导示范的过程,要真正将村建设引向深入,必须在增强农村“造血”功能上下功夫,让农民自己建设自己的家园。

  四是坚持以工补农、推进村建设,必须发展生产。生产发展是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村建设真正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古交市在村建设上以整治村容村貌为突破口,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真正使村建设持续推进,必须在生产发展上下功夫,培育扶持发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逐步实现由表及里、由易到难,为村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五是坚持以工补农、推进村建设,必须强化管理。管理民主是村建设中巨大的无形力量,也是农村和谐的重要基础。尽管古交市在基层民主管理上做了工作,但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体系。要使村建设真正达到五句话 “二十字”的要求,必须大胆创新,以初步建成的村为试点,大刀阔斧地进行管理改革,以管理的民主化推动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总之,以工补农建设村,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是一项需要逐步推进的工程。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一个开头,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好这项惠及广大农民朋友的实事工程、民生工程,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戒躁戒傲,满怀豪情,奋发图强,稳步推进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伟大成果。



http://farm.00-net.com/news/9/2010-11-04/103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