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移动消除数字鸿沟 助力农村信息化建设

零零社区网友  2010-10-15  互联网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的重要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连续7年发布涉农一号文件,7次锁定“三农”问题,“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是其中的落脚点之一。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这是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最直接的表述。事实上,农村信息化已连续多次在文件中被提及,可见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消除城乡“数字鸿沟”,缩小城乡“数字落差”,让农村紧跟上城市的步伐,直至与城市同步,这是中国移动人的使命,也是中国移动人的责任。近年来,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兴边富民”工程的相关要求,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三网惠三农”为指导原则,不断推进“兴边富民移动通信工程”建设,在基站“通信网”覆盖全省12928个行政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信息通信手段拓宽农村发展领域,提升农村发展能力。

2009年7月以来,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以下简称“136工程”)即:围绕一个中心:以“信息到户,农民致富”为中心;重点建好三个平台:网络平台、服务平台、信息平台;在公司内部落实六项关键措施。通过狠抓六项具体措施,积极推进云南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移动通信普及率和信息化服务水平,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主要做法和特点如下:

一、坚持“实惠为民”的服务策略,为农民搭建“惠农网”

记者了解到,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在服务“三农”方面,始终坚持“实惠为民”的发展战略与服务思路,专门针对农村客户推出了以通话为主,资费实惠的“惠农网”农村集团客户产品,“惠农网”以村民委员会为单元组建,网内农户互通电话时主叫方每分钟3分钱,接听方一律免费,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在记者采访团历时一个多月的采访调查中发现,加入“惠农网”的农户,其话费支出每人每月均下降 40%左右,人均每月少支出话费15元,年人均少支出180元左右,若按全省已加入“惠农网”的520万客户计算,全年将为农民减负9.4亿元左右。与此同时,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还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了“一乡一点”、“一村一人”的“村级服务站”,全省已建“村级服务站”13713个,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够办理移动通信业务,享受中国移动的便捷服务。

二、政企研媒多方联合,有效整合“三农”服务资源

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按照集团公司“三网惠三农”的思路,整合通信网络、数据网络和互联网等资源,通过电话语音服务、手机短信、网站、农村信息机等多种方式,把政府农业部门、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涉农企业、信息服务站所提供的农业信息通过新闻媒体及时传递到农民的手中,利用“农信通”、“农政通”业务平台,解决农村信息来源和信息传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各种涉农信息、惠农信息的有效传播。通过推广“农信通”、“农政通”信息服务,能够让农村政策、农业法律法规、市场信息及科技信息及时送达农民,为现代化农业管理提供农政、农商、农技、农贸、市场供求、农业气象、病虫害预警等方面的信息,为发展农副产品基地化、多种经营规模化、优质农产品市场化的现代农业模式提供高效而优质的信息服务。

三、推出“农信通”与“农政通”业务,为农民搭建信息网

从2006年开始,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联合新华社云南分社、云南省农业厅、各州市农业局(畜牧局)等涉农单位、部门共同推出了“农信通”业务;2009年又推出了“农政通”业务。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基于“农信通”和“农政通”两大服务平台,与全省各级农业局合作,共同创建了一支有2300余人的信息员队伍,建立了信息采集、审核和发布机制,共同为广大农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农信通”和“农政通”信息服务。

四、云南“农信通”业务发展的主要特点

2009年9月21日,云南省农业厅与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就推进云南农村信息化发展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就深化“农信通”服务“三农”的功能和提升农业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并形成了以下几个突出特色:

(一)地方党委和政府积极支持与深度参与。从记者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从2006年至今,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协调了全省16个州市党委和政府直接出面并全面参与“农信通”业务发展与建设的通信企业,从省农业厅到乡(镇)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全面参与“农信通”业务建设,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高度参与,影响面广、影响力大。各州市分公司分别协调了16个州市党委和政府先后在全省16 个州市召开了“农信通”业务启动仪式和培训会,由州市政府行文通知州市、县、乡(镇)涉农干部参与培训,每个州市每期参与培训的“农信通”信息员从100 多人到200多人不等,当地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全都到会参加,深入了解了“农信通”业务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形成了国内最庞大、覆盖面最广的信息员队伍和专家服务团队。从省级到乡镇一级,在各州市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云南已发展并稳固拥有2300余名以涉农干部为主的“农信通”信息服务团队,涉农干部来源涵盖了农业、畜牧、水利、林业、计生、农村教育、农村卫生、农村医疗、农村供销、劳动务工等各个涉农部门。同时,在省农科院的大力支持下,由省农科院、各州市农科所组建的200余名各类农科专家的团队,从2007年8月以来,除日常问题解答外,每周二安排“专家电话咨询日”,为农民提供“农信通”个性化问题解答服务。自2009年 9月以来,在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和各州市、区县的积极参与下,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在全省实施了“三农”信息服务无缝覆盖系统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全省 1500余名农业专家可针对区域特点为农村客户提供7×24小时的本地专家服务。完善的信息员队伍和专家服务团队,是云南农村信息化建设与服务过程中的突出特色和宝贵资源。

(三)形成了国内独特的四级“三农”信息采集和发布管理体系。为确保信息的全面性、权威性,云南“农信通”信息实行从省级到乡镇一级的信息分级采集制度,省、州市、县区、乡镇四级上传的“三农”信息内容,经新华社云南分社统一审核后分级发布,这种独特的四级信息采集和发布管理模式,符合当地实际,切合农民需求。

(四)形成了国内针对性极强的区域化和个性化服务特色。云南“农信通”业务提供分区域、分产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内容,可做到在不同州市、不同县区、不同乡镇,根据农民需求不同,发布不同的内容,提升了内容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且做到了农村客户所提疑问均能得到个性化解答,至今已解决各类具体问题5万多个。一部份实用的信息,农民朋友舍不得删除,保留在手机中长达3年之久;一些带有普遍性、常用性和实用性的经典问题,经云南省农科院、新华社云南分社、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分五大类整理后,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书名分别是《农信通手机短信综合篇》、《农信通手机短信养殖篇》、《农信通手机短信种植篇》、《农信通专家答疑500问》和《农村实用技术手机短信1200条》,并下发到各级信息站。

(五)积累形成了庞大的“三农”信息资源数据库。“三农”信息资源数据库包涵种植、养殖、劳务、市场供需、农产品价格以及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各类“三农”信息数据资源。四年来已积累超过100万字,且分类清晰,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信息资源基础。未来可形成服务门类齐全、影响广泛的“三农”信息服务产业链。正是因为有上述的突出特色和有效服务,云南“农信通”客户和服务信息量稳步增长,截止2010年8月,云南“农信通”客户已超过800万(占公司总客户数的25%),累计发布“三农”实用信息超过46万条,农民累计提出个性化问题超过7万条,专家针对性回复超过5万条,地方各级政府和农村客户普遍反映良好。

五、云南农村移动信息化建设与“农信通”业务发展受到省委领导的高度关注并给予充分肯定

2010年7月29日上午,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在省级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新华社云南分社,调研了解“农信通”业务发展情况,主持召开了云南“三农”信息服务调研座谈会。在认真听取了新华社云南分社社长邓久翔、云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何兴泽、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总经理权明富分别就“农信通”业务服务“三农”情况、农业科技专家参与“三农”信息服务、云南移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情况介绍后,李纪恒充分肯定了“农信通”的“三农”信息服务工作。他指出:“农信通”的“三农”信息服务是以移动通信网络为载体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这一模式借助社会力量,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利用现在农村最为普及、使用最为便捷的手机渠道,为农村群众提供农业政策、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农民务工以及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实用信息服务,让农民群众足不出户,打开手机就能及时接收丰富的涉农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了农村“信息鸿沟”难题,为推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实践情况看,通过手机无线网络开展山区信息服务是个好办法。他强调,云南“农信通”业务是新华社云南分社发挥信息内容的组织优势、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发挥移动通信网络覆盖优势、云南省农科院发挥专家服务优势共同开展的一种“三农”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是利用目前普及率越来越高、农民随身随地携带且使用便捷的手机渠道,免费向广大农户提供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灾害预警、外出务工以及农村教育、卫生、医疗等“三农”实用信息。这一服务方式为广大农民构建起了直接获取“三农”政策和实用信息的渠道,打破了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信息封闭”的状态,运行几年来效果明显,目前全省的1130万农村客户中已有800多万农户在接收、使用“农信通”免费提供的“三农”实用信息,扎扎实实地推进了云南农村信息化发展。

六、顺音寻访,记录云南农村移动信息化发展变化的轨迹

受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调研云南农村信息化建设及“农信通”业务发展的讲话精神启发,从2010年8月底开始,由《人民邮电报》社、《云南日报》社、《云南网》三家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10余人,兵分三路,历时一个多月,转战云南省 16个州市的180余个边远乡村,亲身体验中国移动云南公司以“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为抓手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所到之处,无不让记者感慨万千。我们将用鲜活的案例为您讲述中国移动云南公司“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建设中那些酸甜苦辣的故事,把一个个在“惠农网”、“农信通”、“农政通”等农村信息化浸润下的乡镇村寨发展的脚印用文字记录在岁月,镌刻在历史。

美味佳肴成一席盛宴,新鲜水灵的蔬菜、细腻可口的荤食、香甜爽脆的面点,让人垂涎欲滴。我们想过饕餮大餐的内容从何而来吗?

身着柔软的T恤、温暖的毛衣,背着优雅的皮包,脚蹬舒适的鞋子。我们想过时尚产品的根基缘何而来吗?

城市里,街道宽敞,高楼林立,霓虹闪烁。我们想过多姿的城市里农民工建设者汗水湿透衣背的付出吗?

广阔的农村,广大的农民,为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提供着衣食住行的保障。然而,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还处在传统模式下的中国农业、农村、农民,更加需要信息资源的投入……

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权明富总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云南公司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条款。在未来5年中,云南公司将投入200亿元资金,继续推进云南农村信息富民工程,采用多种接入技术和信息应用手段,加大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通信基础建设力度,提高自然村的网络覆盖面,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速实施面向 “三农”的“手机下乡”工程,推广适合农民使用的信息终端和信息系统,完善涉农服务信息内容,整合涉农信息资源,降低农民信息化应用的门槛,推动“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向纵深发展;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畅通工程,积极参与建设功能完善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政府部门及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电子政务服务,以促进云南信息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http://farm.00-net.com/news/9/2010-10-15/103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