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培斜村新农村建设“三部曲”:竹席兴村 茶叶富民 生态旅游固本

网友投稿  2010-05-25  互联网


新华网福州5月25日电(记者巫奕龙)闽西老区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在没有特殊资源禀赋的条件下,独辟蹊径,创造优势,奏出了竹席加工兴村、茶叶种植富民和生态旅游固本强身的村建设“三部曲”。去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2.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6亿元、利税1200万元,村财收入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万元。


--“无中生有”创造优势,探索“公司+农户”统分结合模式,不断推进提升原材料、雇工和市场“三个在外”的竹席加工产业。


培斜村距龙岩城区20公里,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全村共有人口195户725人。培斜地处高海拔,只能种单季稻,山上竹林不多,没有矿产资源,在1993年以前还是省定贫困村,村财收入不足5000元,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每年春节一过,许多村民就外出谋生、打工。为改变落后状况,兴村富民,培斜村党支部、村委会大胆突破“唯条件”论的思想束缚,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1993年,村支书华锦先了解到邻近的江山乡生产竹凉席能挣钱,立即前往参观,认定这是一个可以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好项目,便自筹3万元办起了全村第一家竹凉席加工厂,当年便产生了效益。随后赖佳明、赖龙辉等一批在外谋生的党员纷纷回村兴办竹凉席厂。一车车竹席运出去,一笔笔资金收回来,村民们看在眼里热在心头,形成了家家办厂的热潮。至1996年全村已办起了63家竹席厂,寂静的山村呈现一派生机。


早期分散的家庭作坊式加工厂各自为战,经不起市场的风吹浪打。村两委决定把63家小厂捆绑成一艘“航空母舰”。1997年,培斜村成立了竹凉席有限公司,注册了“天然”商标,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对全村竹席厂实行原材料、规格、质量、办证和销售“五统一”管理。竹席产业从此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2006年,村两委发现新产品门帘席正在大举进入市场,便引导村民对生产旧式麻将席为主的竹席厂进行技改,开发新产品。刚开始村民不理解,村里便拿出8万元组织村民代表到浙江等地考察,了解市场需求。眼见为实,回来后几位村民便联合投资380万元新上门帘席、竹家具等生产项目。近年来,村两委又引导竹席产业向轻便、环保、市场前景更加看好的竹条席转型升级。


培斜村两委引导竹席加工业转型升级的另一有力措施是“筑巢引凤”。村里投资兴建标准化厂房,2008年迄今建成10幢1.3万平方米,低价出租给村民,使村民得以用较少的投入上新项目,抢占市场先机。赖金辉的中竹竹制品厂租用一幢标准厂房,去年投产新上竹条席项目,今年已销售2万多条,预计全年产值可达600万元左右。村里还规划建设占地150亩的竹业加工区,引进大型企业,进一步促进竹业转型升级。


2009年,“天然”商标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目前,培斜村竹凉席加工厂发展到80多家,年产量165万床,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南北部分大中城市,而且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成为全国竹席市场的“领头羊”之一。培斜现有1000多外来人员长驻村里务工,最高峰时达3000多人;培斜竹业还辐射带动了周边11个乡镇115个行政村,解决就业人口1.5万人。


--探索“支部+协会+农户”模式,发展高优农业——茶业。


竹席产业蓬勃发展之时,培斜村两委居安思危,富而思进,认为多元化发展才能有效应对市场风险。为此,村两委致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后续产业。


2003年初,华锦先在漳州华安县仙都镇考察发现当地种茶效益好,于是决定利用培斜海拔高、土壤好、气候适宜等优势,从仙都引进茶苗率先试种20亩,当年采摘加工后平均每公斤卖到300元。在他的带动下,一股种茶热潮在全村兴起。村民们纷纷从全国著名茶都安溪、华安等地引进优质铁观音、丹桂等茶苗,利用闲置土地种植无公害高山茶;不断完善茶园道路和自动喷灌系统等附属设施。有的村民还到邻村,甚至到大池、龙门等周边乡镇租地种茶。


为促进茶业健康发展,培斜村在分析竹席产业与茶叶产业不同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来引导帮助茶农。2004年初培斜村茶叶协会成立,之后又成立了茶业专业合作社,将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的茶农和茶商组织起来,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定期组织技术培训、聘请茶叶专家驻村实地指导,建设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房提供加工服务。同时利用竹席销售渠道,拓展茶叶市场。目前全村已建茶叶加工厂20家,申请注册了“小池牌”商标,茶叶种植面积1500多亩,茶叶年总产值达1500万元。培斜村再次“无中生有”,培育了茶业这一后劲十足的支柱产业。


为进一步壮大茶业,培斜村决定兴建茶文化研发推广中心。中心设计为两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由区城投公司和市场开发公司牵头实施,现前期工作已完成,拟在今年10月1日前投入使用。厂房建成后,将引进整合周边村镇零星茶叶加工厂,使其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叶加工和销售市场。


--生态旅游方兴未艾,社会主义村渐具雏型。


竹业与茶业使培斜村走上了富路,但村两委仍不满足,他们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村建设要求,以生态旅游为抓手,大力开发农家乐项目,结合竹茶产业,努力建设工业旅游示范村。


小溪炉自然村8000多亩生态公益林至今保持原始状态,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流水潺潺,鸟鸣啁啾。2007年起,培斜村引进民间资本开发小溪炉“森林人家”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目前这一项目仍在加紧开发建设中。目前主楼正在装修,游泳池、自行车道、步行道、露营基地等基础设施已配套完成。与此同时,村里农家乐项目进展顺利。村里引资120万元建设农庄,提供竹筒饭、野菜、笋干等农家特色饮食,并在农庄对面栽种葫芦、冬瓜、小西红柿等瓜果蔬菜,让游客体验采摘之乐;结合特色竹产业,为游客介绍竹席生产流程或让游客亲手编织竹席。村里还引进蛹虫草、金针菇等特色农业,丰富观光农业的内涵。村委会主任赖义明说,首届“竹茶木乐培斜”乡村旅游节将于6月下旬举办,培斜旅游有望跃上新台阶。


随着经济发展,培斜村较为薄弱的新村建设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几年来,村两委积极营造宽松舒适的人居环境,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改善民生条件,完成了沿河路和村小组道路硬化、建设了防洪堤和拦河坝、兴建了自来水池、标准室外游泳池、村部大楼、骨灰纪念堂和停车场等;全面实现农网改造,投入50余万元安装高压变压器8台,总容量达1830千瓦,成为全区用电量最大的村,被市电业局评为“用电精品村”;村里还无偿提供土地给移动和联通公司设立机站,改善全村通讯条件,争取电信部门支持,基本满足了全村通讯发展要求,被市电信部门评为“电话小康村”。


培斜村两委邀请区城乡规划建设局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新村测量规划,把新村建设定位为“建新和整治”相结合,新村规划设计418户,目前已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第一期48户搬进了新居;二期拆除旧房14户,按规划重新建设,现有10户建成;三期建设已启动。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建立卫生责任区门前三包制,每户分发垃圾桶,每年投入3万多元雇请专门保洁员和保洁车2部,负责全天候打扫和清运工作,全村改厕率达到100%,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高,被列为省级优秀示范住宅小区。


经济发展了,群众富裕了,村民对自身素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两委以开展争创“十星级文明家庭”为载体,在全村深入开展“三讲三争”活动(在村讲社会公德,争当文明村民;在厂讲职业道德,争当文明职工;在家讲家庭道德,争当文明户)、以“六提倡、六反对”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全村90%的农户和企业被评为“十星级文明家庭”和“文明厂”。加大教育投入,设立奖学金,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每年投入8万余元用于教育事业,租用一部专车和聘请一名专业老师接送本村学生上学读书。扎实开展健康教育和合作医疗工作,全村100%的村民都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认真开展“平安培斜”创建活动,在全区成立第一个“村级警务室”以及专职巡逻队,针对竹凉席厂厂房多、消防隐患大、极易引起火灾的状况,成立了全区首家农村义务消防队,制定了消防应急方案,配备了消防设施,2000年以来,连续八年实现了“六无”(即无刑事案件、无“六合彩”等赌博案件、无群体性事件、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无吸贩毒人员、无重大矛盾纠纷),被省司法厅、民政厅联合授予“民主法治示范村”。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在全区各村中率先利用投影进行宣传教育,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连续16年达到100%;2008年9月被龙岩市委、市政府评为“计生协会先进集体”。
 



http://farm.00-net.com/news/9/2010-05-25/102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