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深山里的领头雁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1-28  互联网

     深山里的领头雁

     --记本庄镇葛彰司村养羊致富带头人兰辉珍

      在大山深处的石阡大地上,居住着这样一个1302户的村庄:全村有1100户用上了电话和手机,全村有1200多辆摩托车,500多户村民搬进了新居——这就是本庄镇葛彰司村。

      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该村有一位勇于向贫困挑战、带领村民共同奔向致富路的领头雁兰辉珍。

      穷则思变,奋斗于困境!兰辉珍一路走来,身后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2001年来,分别被县政府授予“石阡县十佳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称号;被铜仁地区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荣获贵州省“双学双比”竞赛活动科技致富先进女能手称号;被授予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称号。

      穷则思变走上养羊路

       1985年,兰辉珍嫁到了本庄镇葛彰司村。1987年分家时,兰辉珍与丈夫只分到了一半边房子。随着大儿子的出生生活更加困顿,杀的年猪都要卖掉一半换成现金来修猪圈。为了生存她租用了别人的土地来种烤烟,每天晚上都要忙到凌晨2两点才休息,第二天天一亮就马上起床。当时她怀着一个小孩,常常又背着大儿子挑粪到2公里外的烤烟地里去。如果遇到烤烟烘烤的阶段,常常是通宵达旦几天不睡觉。

       房漏偏遭连夜雨。1989年,兰辉珍的大儿子从房前的台阶上不幸摔到了院坝里,手臂骨折哭个不停,身无分文的她背着小孩一路哭着,步行2个小时来到镇所在地的医院,由于身上没有钱被医生拒之门外,她抱着痛得不断哭泣的小孩无计可施,最后在一个好心人的帮助下,来到一家诊所就医,住了一个星期的院欠了88.8元医疗费。当时才两元一个劳动力,她一边种烤烟一边帮人打零工直到半年后才还清这笔债务。

     1991年春天,葛彰司粮站面向市场进行多种经营,每只投入20元给农户购买种羊,养殖几个月育肥后再卖给粮站。兰辉珍结合当地土地肥沃,草地资源丰富,水资源条件具备,是发展山羊养殖的有利环境,当时兰辉珍便购买了30只羊进行喂养,秋天将育肥的羊卖给粮站后,她得到了460元的利润和3只母羊。

      凭着460元和3只母羊,兰辉珍开始踏上了发展商品羊养殖的致富之路。

      为了掌握过硬的养羊技术,她不懂就学,不会就问,三天两头打电话向畜牧科技人员请教,并坚持每天都观察羊的生长情况和生活习性,并认真做好记录,就是她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快一些类似感冒、腹泻等疾病自己动手就能解决了,并掌握了一套羊饲养和防检疫的技术。

       1998年,兰辉珍的羊存栏达到了400多只,纯收入达6万元,真正成了羊养殖的“行家里手”。同时带动了全村的人发展商品羊养殖,仅养殖100头以上的村民便有120户,年创产值近200万元。

      携手乡亲奔小康

      兰辉珍率先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九十年代中期,正当商品羊价格一路走俏的时候,她放弃了这独霸市场的绝好机会,将养殖商品羊的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乡亲们,使养羊业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成为当地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她还利用自已的技术,积极配合县、镇妇联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提高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本领。

       杜胜华家是当地出名的贫困户,一栋旧房子就用木板隔着连风雨都挡不住,兰辉珍了解情况后,送了他家两只羊子,为他提供技术和书籍,经过发展养了100余只羊,脱贫后的杜胜华现在已搬到余庆县的龙溪镇安家落户,修起了新砖房栽种了几十亩经果林。

       贫困户张大龙,兰辉珍通过送35只羊给他饲养发展后还小羊羔的方式,也走上了致富路。

       养羊户在管理中遇到病、疫时,她随叫随到,并对常见病的防治和处理毫不保留地教会了大家。村民田儒仲养殖了100余只羊,有年夏天在河边放羊时不知道什么回事就病倒了8只,田儒仲急忙跑到兰辉珍家中请她去帮助自己,兰辉珍二话没说放下自己手中的活计跟着田儒仲来到河边,看着病羊的症状,她马上判断这是中暑,于是用河水为病羊降温纳凉,并跑回家中拿来药品器具为病羊打针,为田儒仲挽回了一千元的损失。

     近年来,兰辉珍共为村民提供种羊、防疫药品、技术书籍等折合资金近4万元。

      多种经营奔富路

       2002 年,葛彰司村成立了养殖协会,村民们一致推选兰辉珍为协会会长,她不计报酬为村民们进行技术服务、信息联络、市场营销、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党员、群众的信任。2008年,兰辉珍在当年村总支部换届选举中,被选为村党总支宣传委员。上任后,她对于如何带领村民进一步拓宽致富路子进行了认真思考,她认为除了养殖之外还应该同时抓好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村里人找到了更多致富增收渠道。

        2008年7月,兰辉珍组织部分村民赴贵阳市乌当区参观学习大棚蔬菜种植,回来便带头种植早熟蔬菜3亩。寒冬腊月早起晚归,在田间整地、盖膜、播种。今春,每逢赶集,她搬着一筐筐早熟蔬菜上、下车,批发回一张张钞票,一天收入少则400元,多则700元,亩产值5300余元,她心里乐滋滋的,初步尝到了甜头,明年她打算扩大规模,带动村民分享丰收的喜悦,推动蔬菜产业跨越式发展。


 



http://farm.00-net.com/news/9/2010-01-28/102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