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村有了大变化,三亚市吹响了乡村"变"奏曲

零零社区网友  2009-12-23  互联网

        村村通公路,水泥路全覆盖;

        村村建起卫生室,小病不出村;

        村村有了保洁员,村容村貌大变样;

        安全引水进乡村,城乡供水一体化正加快;

        小孩有书读,青年有业就,孤寡老人有所养;

         这是三亚的一首乡村"变"奏曲

         村村修通了水泥路

         曾被三亚人戏称为"三亚的西藏"的育才东方红村,今天天堑变通途。村民看着通往该村宽敞的水泥道,激动地说:"好像做梦似的,以前从村里到三亚市,一天最多一个来回,水泥路修好后,只用40分钟了,村里的农产品可源源不断的往外运销了,水泥路成了他们的绿色通道,成了他们的钱财路……"

        育才镇东方红村是三亚最偏远的一个黎族村庄。今年6月份,村里通向外界的水泥路终于修好,结束了不通车的局面,成为该村交通经济大动脉,是三亚市最后一个修通水泥路的自然村。

        交通部门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自2006年以来,三亚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村建设,把农村的道路建设摆在建设社会主义村的第一位,投入资金4亿元,修建农村道路面697公里。如今,三亚所有的村民小组已实现了村道硬板化及村村通,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已形成,所有偏远的村庄通了水泥路。

        公交车开到了家门口

        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缩短城乡距离,让老百姓进城办事更方便快捷,让城里的文明进乡村,是三亚市委、市政府的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项重要的决策,在三亚的农村的一些乡村得到了实现,让农民们真正享受到公交车给他们带来生活上的变化。

        距离三亚市区40公里左右的海棠湾农民更深深感受到公交车给他们出行带来的变化,不再为了进城出现了赶车的景况。该镇的农民说,自今年开通市区至海棠湾公交线路后,他们只花1——3元即可乘公交车进城了,不再为了等车赶时间了,不再因耽误时间,花几十元钱打的回家了。现在出行不仅大大方便,而且成本大大降低了。

        据交通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2007年,三亚市就开通了全省第一条村公交线路——上下廖村至凤凰岛线路,2008年开通鹿回头至槟榔村、山水国际至大茅村2条农村公交线路,到今年10月份全市已开通了6条村公交线路,全市场6个乡镇,除了育才镇外,初步纺织起了村的公交网络,到年,三亚可实现所有农村公交车全覆盖,公交车开到家门口的梦想将得到实现。

        村村有了保洁员

        所有的自然村修通水泥道后,如何做好保洁是市委市政府又一思考的课题,并在全省率先推行了村道保洁员的举措。在通往该市所有自然村的697公里的乡村水泥道上,由于457名环境卫生保洁员保洁护养,这是三亚市政府花钱购买公益性岗位,实现村村有保洁员的结果。近日,记者来到凤凰镇的春米村,映入记者眼帘的村道整洁干净,没有泥巴垃圾粪类,干净程度可与城里道路相媲美,一个文明干净靓丽的社会主义村呈现在记者的眼前。

        该村干部董玉光说,每天朝霞初升、夕阳西下时分,村里的保洁员高玉花、苏玉花就会放下手中的农活,挥起扫把,把水泥村道打扫得干干净净,要是逢上刮风下雨天气,她们就会忙到夜色阑珊时。自从有了村里保洁员后,村里的水泥道就再没脏过了,村民们对此乐滋滋的。

        三亚市社会主义办的同志介绍说,村村配了保洁员,是三亚对社会主义村实行"五个一"管理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2008——2009年,三亚政府投入近900万元,在村聘请村庄环境卫生保洁员457人,主要负责村水泥道,文化室等公共区域的打扫和管护,保洁员采取竞聘上岗方式,全部聘用当地农民,贫困家庭优先,年龄40——50岁的中年妇女,工资500——700元,是三亚把城市环卫向农村延伸的重要措施,做到"花钱买服务,花钱买干净"。同时建立起农村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村村配有垃圾车,实行"门前三包",垃圾日产日清,每周六(日)为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日,实行卫生评比制度,对表现突出的村卫生文明户,给予物质奖励,每月至少进行1至2次卫生评比活动,每人村按照总户数的5%的标准评出卫生文明户。

        煮饭做菜不烧柴

        要说村里的变化,农民最有体会的就是煮饭做菜不烧柴了。这是三亚市把建沼气池,使用沼气当作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庭院经济的重要抓手的结果。到今年底,全市95%的农户使用上了沼气,煮饭做菜不再烧柴,既净化了农村的环境,又很好地保护环境,不少的乡村的山头开始绿起来了。

        谈到了沼气,育才镇农民朋友个个笑逐颜开,不少农民深有感触的说:"党和政府帮我们农民发展沼气,既减轻了电费,又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一举多得。"三亚办的资料显示,通过建沼气池,形成了猪——沼——果、猪——沼——花、猪——沼——菜——猪(鱼)等生物链,每个农户至少拥有三条以上的生态链。田独上廖村由一个贫困的黎族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村,家家户户养猪,少的一年五六头,多的几十头,并利用沼气发展种养的循环经济,2008年村民人均收入达5200元,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

        "一村一品"致富经

        在社会主义村建设中,三亚市委市政府不仅在全村乡村构建了一个强大畅通的交通网络,而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的特特色经济,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格局。

         三亚市办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庭院经济。目前,全市涌现出了湾坡村养鸭村。梅西、上廖养猪村,中那后农家乐村,凤凰槟榔村,岭仔兰花村,天涯的玫瑰村,海棠的芒果村等10多个特色经济村。海棠湾的坡仔村养鸭户数达200多户,占总户数的705以上,2008年全村养鸭5.7万只,仅此项收入就有100多万。凤凰槟榔村根据区位优势与自然环境,建起了五星级乡村旅游景点,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文化设施成精神食粮供应站

        一个傍晚时分,记者和三亚办的陈主任来到凤凰镇的春米村,村的年轻人早已在蓝环场上决高低了。村干部董玉光说,现在村里的篮球场从来没在空过,村里的文化室从早到晚都有人,农民阅读自己需要的知识,文化室成为村民读书看报的好去处,也成为精神食粮的供应站。

        三亚办的同志说,三亚社会主义村建设构建起了一村一文化的格局。几年来,全市农村建起了11个多功能服务中心,文化室107间,篮球场123个,休闲广场118个,培育出了水南文化村、布曲黎陶村、文门黎锦村、江林琼剧村,育才大鼓队等文化特色村,农民自演自乐,真正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农家书屋、文化室汇聚老少成为农民吸吮知识的源地,这样一来,不仅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而且让农民的脑袋富起来。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12-23/102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