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村建设的地方创新,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早已成为叫响全国的一个品牌。目前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近万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四成。
这项持续开展已达十年的活动给农民带来了什么?近年来有什么新发展?在对最早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海口市琼山区做了实地观察后,记者发现,文明生态村建设改变的不仅仅是村庄面貌,还有那些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成了风景
10月10日,记者来到琼山区红旗镇本立村。这里曾因诞生广东省第一个高级农业合作社,而一度引起全国人民关注。上午正是农民们下地的时间,小村显得十分宁静。干净的水泥村道蜿蜒至家家户户,高耸的椰子树和房前屋后的波罗蜜错落有致,村前巨大的石碑上铭刻着毛主席的题词,用村里原有的老房子改装的陈列馆里,展示着合作社时期的历史资料、文物以及照片等。穿过陈列馆的过堂门,两棵高大的古树耸立着,洒下一片阴凉。本立村村民小组组长曾广军告诉我们,这两棵树他们很在意地保存着,即使整理村庄环境的时候道路也是绕着修的,说来也神了,好多次台风也没把这两棵树刮倒。
“村里的水泥路都是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时候修的。”曾广军用手比划着对我们说,“我们村是比较早的一批,2005年的时候就是文明生态村了。以前村里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是猪圈或废弃的老屋,后来都拆除了,整理硬化了村道,修了文化室、文化广场。2006年又办起了养猪合作社,大家入股、大家监督。我们还有沼气池,沼气、沼液、沼渣免费供应村里人,厨房用沼气,厕所是冲水的,现在村里干净多了。有了沼渣,化肥就用得少了,种出来的菜也好吃。现在我们合作社每出栏一头猪农民能拿到30到50块钱,一年下来光这个分红每人就能拿到千把块。”
相比于本立村的红色历史,三门坡镇龙鳞村则是另一番景致:村前是一个月牙形的湖泊,村子被椰子、槟榔、香蕉等树木包围着,村民住宅建在微微倾斜的山坡上,48户人家,分四排整齐排列着。每户农家的房屋前后贯通,从第一户的门里望过去,可以看见最后一户人家的堂门。几进的房子,青灰瓦的房顶,雕花的木窗,经年累月用着的门灯,透着历史的痕迹。当地人称这种建筑为“门对门”,据说大多是一个家族的兄弟们组成一排建设而成的。天热的时候坐在堂屋里,过堂风一吹,根本用不着电扇。这里的民风很好,农家向来是不关门的。龙鳞村也因其古朴的民居、优良的生态、淳朴的民风被誉为“海口最美的村庄”。
两天时间,记者相继探访了红旗镇的本立、三门坡镇的龙鳞、大坡镇的田心和云龙镇的上村等四个文明生态村。让记者感到欣慰的是,这些花园般的村庄都没有大拆大建的痕迹,仍然保留了原有的自然格局和古朴风貌。
通过硬化村路巷道、集中养猪建沼气池、植树种草绿化美化村庄,农民用自己的双手让村庄环境得以彻底改变。以至于有一天,这里的人们突然发现,村庄,已不仅仅是他们为了安于生活而自然形成的聚居场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甚至乡土人情,无意间竟成了农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多少代了,生活居住的地方,我们早已习惯了。没想到,经过这么一改造,我们这些老房子,这些红旗合作社时期留下来的东西,还有我们这些农民们整天打交道的香蕉林、椰子树,都成了风景。都可以用来赚钱了。”曾广军这样对记者说。
发现了村庄居住以外的价值,农民们便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环境好了,下一步我们打算与公司合作,做大农家游,让外地的游客来吃、来玩、来住,采摘、观光都行,到那时,我们当地的土特产就有了更好的销路,村民们除了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外,还可以在农闲的时候为游客们提供服务。”曾广军这样考虑着。
“村里人能在一起干点事,挺好”
今年的“十一”黄金周,琼山区三门坡镇龙鳞村的大厨符传椿特别的忙。自从2004年打工回到村里后,他就再也没这样频繁地展示自己的手艺了。这个假期,村里接待了2000多人,每天都有几十桌的生意。而2008年底村里开始经营农家游以来,已经累计接待了1.5万多客人。像符传椿一样曾经在外做厨师,现在在村里一展身手的年轻人也有好几个。
10月16日中午,符传椿依然在村里农家游的后厨忙碌着,椰子树下的亭台里,客人们正在用餐,戴着斗笠的农妇把一道道当地特有的菜肴端了上来。这些,符传椿已习以为常。但是一提起2007年年初村里硬化道路时的火热场面,符传椿还是很兴奋———
文明生态村建设已经在村里开展有些时日了,这一天符传椿家里特别热闹,今天轮到硬化整理他家旁边的弄堂。同其他农户一样,符传椿和媳妇早早地准备好修路的材料,等着吃过早饭的村民们来出义务工。
早饭的时候,几乎在同一时刻,人们便开始在“门对门”堂屋里吃饭,然后拿起铁锹、扛着铁镐,来到符传椿家开始一天的劳动。骄阳似火,人们的心情却很热烈,或者是堂兄弟,或者是近邻,大家边干活边开着玩笑,聊着家常,谈论着村庄的以前、现在和未来。午饭按照惯例,修到谁家谁家管,吃顿大锅饭,再喝点酒,免不了又是一番热闹。
“听村里的老人说,这样的集体劳动,已经多年不见了。大投入大建设的时候,也正是荔枝大丰收的时候,这工不能停,荔枝也不能等啊,晚几天摘就可能烂在地里。村里人没办法,就白天出义务工修路,晚上到自己地里摘荔枝,一天干到14个小时的都有。就这样连续搞了3个多月,不是一天两天啊,整个村出了1万多个工,没有请一个外来工。累是累,可大家乐意。修到哪家方便哪家。”符传椿觉得,“村里人能够在一起干点事,挺好。”
多少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单家独户的分散生产和经营,文明生态村建设是政府提出并推动的,要想让村民们自愿联合起来,参与到村庄建设中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提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自我投入、自我建设、自我发展。政府不是大包大揽,而是引导、规划,村里这些道路建设都是政府请专门人士指导村民做的。修个路,美化一下村庄环境,相对来说容易,但关键是长年的维护,是发展。只有让农民真正参与进来,才能可持续发展。你们现在看到的村庄啥时来都这样整洁,正所谓自己生的小孩自己疼,自己建的东西自己爱护,自己的路上有坑了,环境脏了,自己就去填上了,打扫了,不用人说。如果是别人硬安上去的,农民就产生了依赖。有的地方政府给农民修好了路,用了一段时间坏了脏了,他们就要找政府。政府还得专门组织一个维修队、清洁队去打扫。刚开始搞创建的时候也不是每个人都很积极,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我们就组织村民们开大会,开动员大会,组织村里的人去做得好的村子看,给他们增加信心。还有干部要带头。”琼山区委宣传部长符勇这样跟我们说。
“刚开始村里没有那么多资金,道路硬化用的水泥等材料政府就给一点补助。但这些都是需要申请的,我们要派人深入考察。我们坚持‘大动大支持、小动小支持、不动不支持’的原则,从而激发群众的创建热情。”符勇介绍说。
针对农村发展水平不平衡,海口市政府提出创建不搞一刀切,不定统一标准,不搞大拆大建,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可以搞好一点,经济基础不好的地方,可以先整治村容村貌,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原则有了,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考验当地干部们的智慧了。
每个村庄都是一个浓缩的社会,有着特有的人情世事,尊重并充分利用这种关系,成为当地干部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村民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本立村原来的道路也是凌乱不堪的,为了规划村路,后来村长的姐姐带头拆了祖屋。“人家的祖屋都拆了,你家的猪圈难道不能拆么?”村民们这样说,于是问题就解决了。
共同受益的活动把村民们联合了起来,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凝聚和强化了村庄的共同意识,而当地政府部门的合理引导,也为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土壤。这里面有政府部门的联动,如农业部门帮助建沼气、办养猪合作社,林业部门送树苗,宣传文化部门帮助建文化室等。部门之间形成了接力跑,一棒一棒把发展的主动权传到了农民的手里。
“乡村旅游合作社”悄然兴起
道路变硬了,环境变美了。一些村庄,已经开始从创建文明生态村“升级”到经营文明生态村的阶段。
“文明生态村建设,村里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自己的事情嘛。现在我们开始利用村里的环境发展农家游。也有很多老板要到我们这里来租地,来投资,但是村民们商量了一下,觉得要么只拿点土地的租金,要么就是给老板打工,不如自己来做,全村都受益。”龙鳞村村民、农家游负责人唐吉说。
龙鳞村的土地较多,经济实力相对较好,这也是村民们能够不依附于外来企业而自己做乡村游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由于刚刚起步,龙鳞村的农家游还是以吃为主,秋冬季节的时候也有一些北方的老年团队前来过冬,海南的气候好,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好处颇多。这些对于龙鳞村的人们来说都是很好的开始。
龙鳞村的农家游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好了现在的村里人人入股的模式。先是由几个村干部承包下来的,随着游客慢慢增多,以这几个人的力量便很难维持下去。大家也都清楚,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是村民们祖祖辈辈维护下来的,文明生态村也是大伙儿干出来的,它属于全村人,况且游客来了,卫生谁来管?安全谁负责?这些涉及到全村人的事还得村民集体参与,于是才有了现在的股份制。
今年开始入股的时候,符传椿家刚盖好房子,手头虽然很紧,但是一家6口人还是入了3000元的股,加上他有厨师的手艺,每做一桌菜可以分得一部分收入。这些都让符传椿感觉不错。
唐吉说,他也参观过别的地方的农家游。有的地方由于承包给外来公司做,农民只有看的份儿,来的游客多了反而打扰农民的生活,甚至出现过村民阻拦游客进村的情况。
龙鳞村的村民按人头自愿集资入股,1000块钱一股,最多不超过家庭总人口数,如果别的人家入的少,也可以把空余的资格让给想多入的人家,年底就按每家的股份分红。“我们要发展,我们也求平衡,让村里的人都能参与进来。干好了,大家年底分的就多。我们股东一般一个月开一次会,遇到事情多的时候另说,今年‘十一’以来已经开了十几个会了。现在已有旅行社、公司来踩点,东北的客人也打电话过来预定冬天‘候鸟’们的相关事宜了。”唐吉说。
有了客人,村里种的养的也就都跟着值钱。以前椰子在树上是不卖钱的,砍来就喝,现在可以卖到3块钱一个。“客人多了,村里吃的东西不够,还可以到邻村去买。村里前几个月刚进了一万只小鸡雏,放在村后面的山坡上,再过些日子就可以用上了。”村民告诉记者。
龙鳞村目前能接待游客居住的大约有20多家,一次可招待50多个客人,50元一间,集体提10元。每次来了客人由村里集中安排住哪家。这个也有讲究,如果客人没有点名非得在哪家住,就轮流安排。由于刚刚起步,客源并不像大酒店那样稳定,村民们也做不到完全脱产,有农活的时候就忙农活,客人来了就招呼客人。村里马上要建一个小卖部,专卖这里的土特产,扩大消费面,拓展服务范围,这是村民们下一步规划中的事情。
走出“门对门”民居改造的客房,便能看到村前的湖泊,水面上,几只野鸭子不时钻入水里,叼上来一条小鱼。远处,村里刚买来的脚踏式游艇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村民们说,为了减少污染,也为了方便维修,他们没有选择汽艇。
“我们这里什么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离城区有点远。”龙鳞村的人们正在考虑着给他们这个组织起个什么名字,有提议叫龙鳞农家游合作社,还没有最终决定,他们说要开村民大会商量一下。
而与龙鳞村相隔不远的大坡镇田心村,当初由政府资助,村民你五百、我一千集资办起来的养猪合作社已经开始见效益了。分多少钱,什么时候分当然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事情。除了这个,村民们还有另外一个话题,那就是即将在村里建设的农家游项目。他们打算以合作社的形式与公司合作。田心村每年3月到10月都有7000多只白鹭栖息于此,是远近闻名的“白鹭天堂”。村民小组组长陈垂献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加宽村道,以方便来旅游的大巴车掉头。
“农民主导、以合作社模式发展农家游,凸显了农民的主体意识,可以使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成果最大程度地由农民共享,更能使文明生态村建设持久深入开展下去。”海口市委宣传部部长刘庆声这样对记者说。
有关部门已在呼应这一积极变化。在今年国庆长假,海口市旅游局就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推出了海口乡村生态徒步运动休闲游、海口乡村生态农家乐自助游和海口乡村生态渔家乐自助游等三条乡村旅游路线。海南省正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千村万旅”计划,近期打造100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村庄,远期打造1000个特色村庄,使乡村旅游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新的旅游亮点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