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关注威海城中村改造:旧村变社区 村民变市民

网友投稿  2009-12-15  互联网

  “拆迁一个旧村,建设一个精品社区”———这是市委、市政府站在建设精品城市的战略高度,对城中村改造提出的要求。

  和着城市发展的节拍,我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将66个村居整合为35个组团式社区,昔日的村民变市民,一个个绿色、平安、健康、文明、幸福的社区正在滨城崛起。

  高起点建设高品质社区

  小城故事  ,如其名字一样,清新隽美。

  这是在经区大、小天东两个村子上崛起的新城,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她的“内秀”———三种面积的户型尊重了村民的选择,室内设计风格尽显时尚简约,30余种珍稀树木风格别致……开发商威海冠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戚开一说:“我们不仅仅在开发住宅,更是在开创一种原生态、高品位的生活。”

  高品质成为城中村改造建设中的突出特色:高区神道口村开发商请来了德国设计师,打造出德式山居;华夏山海城市集聚国内外设计专家智慧,突出了人文理念;田村回迁社区花大价钱引进名贵树木,让居民领略到南国风韵……

  着眼于提高城市品位,我市对城中村改造建设的精品要求,贯穿于区域规划、建筑设计、开发商选择、工程质量全过程。

  组团式谋局,打造综合性现代社区。青山绿水交融,繁花灿若霞锦,现代化高楼坐落其中,如同山水画般的规划图勾勒出华夏山海城的未来———这个囊括了北葛拉、夏家疃、张家疃、宅库、河北5个村的大社区,集旅游、休闲、娱乐、商贸、居住为一体。

  在城中村改造规划中,我市没有简单地拆一个村建一个村,而是按照城镇化发展需要,打破村域界限,对地理位置相近、人文环境相似的村居实行合村并点、整体改造,并形成35个大型现代化社区。

  为了建设高品质社区———

  开发商优中选优。高区黄家夼村在选择开发商时,先后考察了10余家开发企业,最终与济南一家公司签订开发协议,且条件“苛刻”:3天内300万元保证金到位,2周内170万元拆迁前期费用交付……与黄家夼一样,各城中村都对开发商进行调查摸底,保证参与改造的开发商经济实力强、社会信誉好、开发业绩佳。

  质量督导全力以赴。各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建立了督导联络员制度,全市51名从各部门选派的联络督导员,“驻扎”在各拆迁村,严把质量关。联合开展10余次拉网式大检查,对部分工作不力、偷工减料的开发企业坚决予以取缔。

  让群众参与监督。经区大天东村村民丛培强每天都要到工地上转几圈,作为村里旧村改造监督员之一,工程质量在他眼里揉不进“沙子”:“发现海沙,不能用!看见钢筋有残缺,换!亲眼盯出来的精品工程,我们一百个放心!”

  水电气暖等配套同步跟进。回迁房建到哪里,管网就铺到哪里。高区田村村12个月建成40幢回迁房,创造了945户村民回迁新居的奇迹———“没有配套设施的及时跟进,不可能完成!”田村村党委书记王连喜感慨地说,水务、供热、燃气、电力等7家单位打破常规,多个施工项目紧密配合、环环相扣。

  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规格配套,铸就了一个个现代化回迁社区。

  高标准提升社区公共服务

  依托城中村改造置换出的土地,我市加快了学校、医疗、市场、停车场、道路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提高了城市和社区的公共服务功能。

  走进落成不久的神道口中学校园,和谐奋进的教育氛围扑面而来。一栋栋现代气息浓郁的教学楼、科技楼、餐厅等楼群错落有致,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溢满校园。此情此景让副校长于志健无限感慨:“没有城中村改造,就没有神道口中学。”

  改造中,神道口村拆迁了96座民房腾出138亩地,建设了神道口中学、神道口小学和东方艺校3所学校。改造后的神道口小学由原来的11个班增至60个班,神道口中学的班额可达68个。“以前,孩子们要到威海九中上初中,村里长期租大巴送学生,现在中学就在我们身边!”神道口社区居委会负责人毕胜利说。

  借助城中村改造之机,市区新建扩建中小学55所:可容纳30个班、1500名学生的半月湾小学已建成使用;经区长峰小学由原来的2000平方米改扩建成25000平方米,班级由12个班增至18个班……

  市区“断头路”“半边路”正在加速贯通。日前,在高区毕家疃村一片空地上,科技路路基在向东延伸,长春路和火炬路的贯通也初具规模。毕家疃村村党委书记毕礼春说,这三条路的延伸,不仅解决了高区主干道的贯通问题,也为毕家疃村的发展插上了新的翅膀。

  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推进,皇冠、田和、长峰等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改造升级,或新建落成。“服务设施上去了,我们正在下大力气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素质,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高区田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介绍说。

  通过城中村改造,市区25条“断头路”全部被打通,13条河道得到了整治美化,城市新增道路240万平方米、绿地430公顷,新增社区卫生服务站63所,社区停车位12.8万个。

  精细化管理培育“新型村民”

  一座座新楼房在市区拔地而起,一片片新社区随着旧村落的改造悄然落成———8.23万名居民的融入,对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在这场村庄变社区的重大变革中,如何让广大城中村百姓在共享城市生活的同时,真正从生活方式上变成市民,成为各社区共同努力的重点。

  在村改居过程中,原来的行政村撤销,社区居委会成立。社区居委会的管理制度和服务内容也相继跟进。就此,王家钦村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中盛园社区居民委员会取代原村民委员会后,对原村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解决了原村集体资产虚置和原来村民利益难以保障的难题。中盛园社区居民王建福说,村改居后,他的生活质量提高了,生活环境更美了,思想意识也在发生着变化。

  日益丰富的社区文化,提升着社区居民文明素质,让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有内涵。

  丛玉兰老人居住的怡安苑是长峰城中村改造的回迁区之一。搬进新楼第一天起,她就加入了社区的秧歌队,每天早晨都要到广场上练习。改造工程中,长峰专门建设了一个下沉式露天广场,他们定期组织集体文化活动,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思想观念,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农民变市民,不是简单地住上楼房,居民应该更文明,这才能推进城市发展。”长峰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丛明表示,为提高村民的素质,村里制定《村规民约》,大到遵纪守法、团结诚信,小到出门着装、言谈举止都有明确要求。

  在高区田村、经区夏家疃、环翠区陶家夼等回迁社区,农民变市民的教育引导工作也在加紧进行。“新楼房取暖是集中供热,做饭有天然气,连垃圾都装进了袋里。”陶家夼居民姜波说,7月份搬进楼房后,他经常督促家人要养成文明生活的习惯,让家人尽快从“村民素质”向“市民素质”的转变。

  各回迁小区的物业、治安、文化、健身等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交付使用,大部分小区都实施封闭管理,配备了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等活动和交流场所,融入城市的新居民感到安全、温馨、无忧。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12-15/101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