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石头缝里辟出小康路

网友投稿  2009-11-12  互联网

  伴随“春风精神”的传播,筠连县提出打造100个春风村,宜宾市打造1000个春风村,许多地方提出学习春风村、超越春风村。

  “我们要是停滞不前,就让人笑话了。”近日,记者在春风村采访,不时听到这样的话。王家元说,村民也说,他们的脸上满是自信。

  “发展1000亩李子、1000亩优质茶、1000亩花卉……”按规划,5年后春风村人均年纯收入要达到1.5万元。

  石灰石里植出大产业

  春风村俗称猫咡湾,石漠化面积占三分之一,种植粮食产量低,品质差。村民们尝试过种火葱、种海椒,但都没成功。

  到底该发展怎样的产业?春风村第一次请来县里的农业专家作“外援”。

  “这里的岩石缝隙中有黄泥堆积,种别的不怎样,但非常适宜栽李子树,因为石灰石具有很强的聚热功能,白天日照强时,石头吸收大量的热能,在夜间持续释放热量,促使李树糖分聚集,生长出的李子水分充足,味道纯甜可口。”专家一番分析入情入理。

  村民茅塞顿开:荒坡上套种李子,每亩收入可达到5000元以上,县城对水果需求量很大,市场前景不错。在党员带动下,春风组村民开始栽种李子。

  “石头缝里土壤太薄,我们一家人每天一早就背着背篓,到几里外的山上去找土,背回来填在石头缝里。”当年带头栽种李子的党员之一刘远恒,这样回忆那段艰苦日子。

  几年过去,昔日只是在沟边、坎边、房前屋后栽种的零星李子树,已发展到1000亩。2008年全村李子总产量30万公斤,种李农户人均收入6900元。

  春风村有春风、中沙、龙塘3个组。李子产业的发展,让春风组的村民率先致富,但中沙、龙塘两组的土壤条件却不适合李子产业的发展。如何让中沙、龙塘两组的群众也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中沙组、龙塘组,有一片多年前遗留下来的废弃茶园。既然石头缝也能变成聚宝盆,这些荒废的土地为什么不能好好利用呢?“发展茶叶产业吧,我们有基础,市场前景也好。”经过对市场的初步调查,王家元将心里的想法向村民袒露。

  “一亩茶叶一年顶多收三四百元,这点钱连工钱都不够。”

  “我们又不是没种过茶叶,根本赚不到钱。”

  令王家元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提议备受争议。

  2006年8月,王家元带领村组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考察小组先后前往雅安、乐山、泸州等地的茶叶基地进行考察。

  “从来没想过每亩茶叶地居然可以收入三四千元,真是大长见识了!”考察归来,曾经极力反对种茶的周孝付逢人就感慨。不到半个月时间,春风村村民种植良繁茶的面积达600余亩。

  2009年春季,这一批茶一上市就卖出鲜叶80元一公斤的高价,尝到甜头的春风村人空出新的土地,今年还要扩种500亩,千亩茶园的愿景在心里发芽。

  村民当上了股东

  2005年,春风村的李子丰收,新鲜李子刚上市卖到6元一公斤。随着越来越多的李子集中上市,村民们开始杀价,春风李价格越来越低。

  互相杀价将毁掉整个李子产业,村干部请来李子大户们召开紧急会议。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必须有一个专业合作组织来统一运作。

  于是,春风村李子协会应运而生,实行李子产业的科学生产和管理,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的规范化销售。同时,村里找到县工商局,为李子协会免费注册了“猫咡湾”李子商标,春风村李子的名气一路走旺,远销省内外。

  2006年3月10日,春风村首届李花节开幕。县内外乃至省外的数万名游客慕名前来,休闲观光,赏花游玩,春风村名声大振。

  “客人来赏花,就要吃饭。为何不让村民发展农家乐呢?”王家元等村干部想到就干,挨家动员临近路口的村民,在游客来看花时,尝试搞一些农家乐。

  刘家花园是春风村第一家农家乐。朱永芬至今还记得,刘家花园开业第一天就摆了6桌,总收入500多元。很快,胡家李园、陶然居农庄、快乐农家等农家乐也张罗了起来。目前,春风村成规模的农家乐已经发展到18家,每年农家乐实现收入60多万元。

  2006年4月,高县陈村的周波等3位客人走进春风村。他们发现,地处中沙组和龙塘组交界处的茶园海拔为600-800米,从土壤和气候条件来看,适宜种植花卉。

  反复核算后,周波等人开出每亩年租金50元的一口价,附加条件是村上负责通水通电通路。

  320亩土地一年只能赚1.6万元的租金。王家元却有自己的盘算:土地荒着还是荒着,租金是少了点,但可以赚工钱。他们找到已经准备打道回府的周波等人:“每亩每年50元租金可以,但以后花卉基地的所有用工必须首先请我们春风村的人。”

  春风村由此破天荒地引进了第一个开发商,也迎来了第一个建立在村里的公司———筠连县佛来仙居园林有限公司。

  恰如当初的约定,花卉基地的发展,首先受益的还是当地农民。“3年来,光工钱我们就开支了五六十万元,请的全是春风村人。”周波说。

  龙塘组村民周均和共租了近6亩地给公司,4年来虽然土地租金只挣了1200元,但在公司挣到的打工收入就有近2万元。

  去年以来,春风村两委开始代表村民与佛来仙居园林有限公司商谈合作开发千亩花卉种植基地的事情。“新的合作比此前单纯的租用土地更进一步,我们的村民用土地入股分红,利益共享。”王家元介绍。

  “要不断进步才能当好榜样”

  李子、花卉、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让春风人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春风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走进春风村村民的家中,整洁的院落,栽满月季、黄桷兰、马蹄莲等各种花卉的花台,还有门楣上钉着的“清洁”牌是最常见到的景物,客厅中的闭路电视、厨房里的沼气灶、厕所中的冲水便池也成为春风村人统一的装备。谁曾想过,5年前,这一切都只存在于春风村人的梦想里。

  春风村人倍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设定更高的生活目标。

  为打造品牌观光旅游基地,春风村党支部从转变村民观念入手,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新建垃圾池16个、焚烧池12口,在环行公路和农家乐增设垃圾桶16个,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95%,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全村实现了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社会稳定和谐。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春风村由贫穷走向富裕,形成了“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春风精神”。2006年至2008年,春风村被宜宾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村和全市村建设先进村。2009年8月,中共宜宾市委作出了开展学习“春风精神”活动的决定,大力弘扬“春风精神”,实施“千村春风工程”,力争5年内在全市发展1000个像春风村一样的社会主义村。

  “我们要不断进步才能当好榜样啊。”说这句话的人是一名村民,叫詹生虎。3年前,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詹生虎通过政府的危房改造工程有了自己的新房。3年来,他和妻子勤劳耕作,有了一定积蓄。为了进一步发展,詹生虎和妻子花了3个月时间修通了一条150余米的入户路。而今,不断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生活状况的信念已根植在詹生虎的心中。

  “日勤三省,夜惕四知”,“一生勤为本,万代诚作基”……嶙峋峥嵘的石灰岩上,春风人刻上了格言警句,“这是留给我们自己的永不能忘的警策。”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11-12/101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