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上寨村的笑声越来越响亮

零零社区网友  2009-10-23  互联网

        山西新闻网讯 30年前,我们作为新华社记者,经常到太岳革命老区安泽县采访,目睹了农村经济停滞不前、农民不得温饱的无奈景象。

 

        时隔30年,安泽的农村变成了啥样子?国庆节前夕,我们又回到了这里,走访了良马乡上寨村。这个村没有工业,是个纯农业村,在全县农村中有代表性。

 

        村容变美了

 

        离开乡政府,阴沉沉的天下起了小雨,我们冒雨前行。小车在水泥路面上奔驰,车窗外群山闪现。陪同我们的乡党委书记连忠武自豪地说:“如果前两年你们来,遇雨就无法到上寨村,那时道路泥泞不堪,人都无法行走,去年才修成水泥路。”

 

        不久我们进村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水泥街道与一个小广场。街道一侧是鳞次栉比的灰顶大瓦房,代替了昔日零乱低矮的土坯屋,高高的太阳能灯竖立在街道旁。另一侧是便民商店、农村文化室、科技服务站、卫生保健站。广场上安有健身器材,中央建有喷泉花坛,一幅村的远景图彩绘在周围墙壁上。

 

        村民们茶余饭后都到这里来散步,看见我们在参观,三三两两地围了上来,你一句他一句地向我们介绍上寨村的变化。雨越下越大,村干部们吆喝着:“雨下大了,咱们都进村委会办公室说吧。”

 

       村委会办公室30多平方米,办公桌上放着电脑,倚墙摆放着新式文件柜和一大排皮沙发,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

 

       取消了摊派,干啥都挣钱

 

       昔日为生活困扰的山区农民,见了陌生人常显得拘谨、不敢说话。今天他们的喜悦都洋溢在脸上,坐在办公室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农村的变化,一条一条夸着党的惠农政策。

 

        老支书李满金深有感触地说,咱农村这变化那变化,根本的变化还是政府从过去什么都向农民“要”,变成了现在啥都“给”农民。我当干部十多年,过去农民要交农业税、交提留,还要负担各种摊派。现在都免了,干啥都挣钱。从前植树造林、修路、农田基本建设都要向农民摊派义务工。有一年,乡里统一调劳力植树造林,我带领村里36个劳力,干了40天,只奖励了185元,回来都交了集体,当作公共积累。现在搞这三项工程不再向农民摊派,变成了由政府出钱,农民出力,干一天就挣50元。现在的三项建设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农民赵保群接着说,过去朝朝代代沿用下来种地纳粮的老规矩,现在政府给打破了,如今农民种地不仅不纳粮,而且政府还给贴钱,仅种玉米每亩就补40元,这真是古来没有的好事。

 

        现任党支部书记魏春生激动地站起来讲道,政府现在给咱农民的扶持真是够多的了。就拿村建设来说吧,县里给每村拨50万元搞公共设施建设,如今提倡安装太阳能路灯,又拨来5万元。即将开始的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建沼气池,县里都给钱,这些钱都叫咱村民挣呀。给咱自己办事,还要挣国家的钱,这是千古没有的事。“四改一建”实现了,农村卫生大变样。农民喝上自来水,吃上新鲜粮,做饭不冒烟,呼吸着新鲜空气,又没有城里的嘈杂,晚上能看电视,家家有电话、手机,生活质量不比城里人差!

 

       村民们听得脸上笑成一朵花。

 

       政府惠民亲民

 

       村委会的座谈会越开越热烈,这几年农民得到的实惠大家掰着指头一条一条说起来。

 

       农民看病有医保。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每人交20元,国家补贴80元,这100元花不花都是自己的,打在医保卡上。有病到乡、县、市医院看病,享受不同的报销比例,大大减轻了农民看病的负担。

 

        娃娃上学不花钱。对义务教育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学费、书费,补生活费),县里还实行“牛奶工程”,县财政拨出专款,给每乡配备一辆面包车,每天把牛奶、鸡蛋送到各学校,每个寄宿生可免费喝一袋牛奶,吃一个鸡蛋。

 

       村委会的支出不需要农民负担。过去村干部的补贴、办公费、招待费都靠农民提留支出,现在提留取消了,县财政每年给村里拨4万元经费,用于村干部的误工补贴、办公费等费用。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会计以及村民组长都能得到补贴。县里还实行农村主要干部60岁以上给生活补贴的制度。凡在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岗位上连续任职10年,离职后到60岁每人每年给补1200元;连续任职15年的,每人每年给补1500元;连续任职20年的,每人每年给补2400元。

 

        老人有了养老金。对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按不同年龄段给予养老金,最少的每月给80元。

 

        众人越夸心里越热乎,顺便说出县委、县政府不少亲民的事。去年全县玉米获得了大丰收,市场收购价一跌再跌,到了今年春天,农民们犯了愁。面对这一困境,县里做出了保护农民利益的决定,财政拿出500万元给予补贴,粮站以每公斤不低于0.74元的价格敞开收购,粮农卖了个好价钱。

 

       坐在墙角的白保全挪了挪身子激动地说,去年放寒假那天,一场大雪封了山,家长们正为在县城上学的孩子回不了家而焦急不安。突然,村里得到消息,要家长们不要着急,县政府会把孩子们送回来的。果然第二天,县政府包了几辆大客车,把孩子们送到各自所在的乡镇,乡政府又用车把学生送回各村。

 

       要冲破温饱这道坎

 

       当我们问村民们生活达到什么水平时,他们说:“温饱有余,富裕不足,达小康,还有很大距离。”

 

        乡党委书记连忠武接过话茬说,现在乡政府的工作好做多了,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也转变了。过去是催粮要款,现在主要是搞服务,寻找致富门路。这个村没有矿产资源,也就没有工业,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三大块:一是种地,四口之家一般种十二三亩玉米,产粮万斤,收入7000元—8000元;二是参加三项建设劳务收入,5000元—6000元;三是采集山货,这个村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林地产药材、菌类,村民春夏收连翘、柴胡,拣杏核,雨后拾蘑菇,收入5000元—6000元。一年两个劳动力的四口之家总收入20000多元,这就是“温饱有余,富裕不足”,近年来收入徘徊在这个水平线上。为了突破这道线,增加收入,县乡政府调查研究后,还是从实际出发,靠山吃山。

 

        年轻的乡长张增福接着说,我们这里种植业除了种玉米外,还种小杂粮、种烟叶、种蔬菜。同时,大力发展林果业,利用漫山遍野的酸枣资源,嫁接大枣,人均50株的目标正在推进。过去认为这里不能发展核桃产业,因为开花期正是霜冻期,后来县领导亲自到相关研究院所咨询,找到了一种能够避过霜期开花、矮化高产又能当年挂果的核桃新品种,已在县里育苗,正在推广。这些都是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几年后村民收入就可翻一番。

 

        乡领导的一席话,让村民们憧憬着未来,笑声一浪高过一浪。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10-23/101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