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加娃村致富小记:勤挣小钱也能小康

零零社区网友  2009-10-20  互联网

     加娃村是曲松县下江乡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海拔近4000米,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属半农半牧地区。长期以来,贫困是这个村的特点。

  1999年,索朗参旦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以后,靠着“勤挣小钱、也能小康”这个观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乡亲们勤劳致富,使小山村变了模样。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3600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盯着山外,才能看到金子

  加娃村有8个自然组,126户、633人,全村耕地1190余亩,人均不到两亩。因为气候环境较差,产量一直上不去。面对这一现状,很多人对获得更大的发展没有多少信心。

  “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大钱赚不来,小钱看不上,只会一辈子受穷!”这两句话触动了村民。

  “勤挣小钱,也能小康!”“盯着山外,才能看到金子银子;盯着眼前,只能看到自己的破屋子。”索朗参旦对村民发出了动员令。

  索朗参旦从上任伊始,就一直思考加娃村如何发展。他认为这四句话,能解开加娃村贫困的“症结”。加娃村虽然没有好的自然资源,但有农村劳动力。看着年轻人农闲时晒太阳,他觉得这是在浪费加娃村最具活力的“资源”。

  “沙子加点水,就能捏成型。”必须把这些“散沙”整合起来,形成力量,增收创收。作为支部书记,就是要做让沙子成型的“水”。

  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不仅可以使村民增长见识、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能赚到建设山乡的“票子”。索朗参旦通过在外工作的朋友、熟人协调、沟通,想方设法为村民找工作,加大了本村劳务输出力度。从2002年起,村民们不断走出山村,现在加娃村不少村民都在林芝、日喀则、那曲等地打工。几年来,加娃村民通过从事建筑、运输或进厂务工等行业,累计实现现金收入400万元左右,大大提高了务工家庭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加娃村很多村民文化程度低,没有法律意识,在务工过程中发生劳务纠纷在所难免。如果拿不到应得的报酬,就会影响他们外出务工的积极性。2008年,当索朗参旦了解到该村群众在加查县修公路完工后,未能按约全额领取工资时,他马上赶到工地,经过多方协调,为22名农民工取回剩余的6000多元的劳务报酬。

  近几年来,索朗参旦不但为农民工代签合同,还为200多名农民工解决了工资拖欠问题,累计资金达20万元,成为加娃村农民工名副其实的“维权人”。

  盯着市场,才能心里不慌

  常言道:“库中有粮,心里不慌。”农牧业是加娃人的命根子。

  针对加娃村大部分耕地“靠天吃饭”的现状,索朗参旦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提高耕地灌溉率。他多方筹集资金20万元,组织群众义务投劳1300人次,筹措石料300多立方米,雇佣拖拉机等机械80多次,维修水塘4座,新修水泥结构水塘1座,新修水渠近2公里。通过此项举措,加娃村受益人口达500余人,灌溉耕地面积达1000亩,为农业稳产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加娃村是个半农半牧村,耕地使用率非常有限。于是索朗参旦着手调整种植结构,加大了土豆、油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最初,村民有顾虑,索朗参旦便同村组干部一道,挨家挨户做工作,细算经济账,确定了“示范一户、辐射一片、带动一村”的思路,并自己带头示范种植了4亩。村民们看到了效果,跟进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全村的耕地有一半种植经济作物,去年仅土豆一项就实现现金收入5万元以上。

  2004年,索朗参旦经过3个月的调研,认为只有充分利用本村的草场优势,发展绵羊短期育肥特色养殖,才能让村民发家致富。他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向县农牧林业局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争取到6万元的项目资金,发展了22个养殖点。经过几年的经营,加娃村绵羊养殖业逐步得到发展壮大,在市场上占领了一席之地。目前,全村已有100多户村民从事绵羊短期育肥,年出栏达400多只,收入达10多万元,并涌现出大批养殖大户。

  索朗参旦还结合本村实际,从隆子县引进种牛,加大黄牛改良的力度。目前,种牛繁殖的后代已达150头,农牧民增收近30余万元。

  盯着青年,山村才有希望

  索朗参旦深知要提升基层组织活力,必须培养文化层次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年轻同志加入党员队伍,因此他十分注重对村“两委”班子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2008年加娃村换届选举时,新选入高中生副主任一名,初中生副主任两名,村领导班子平均年龄27岁,大大提高了干部队伍年轻化的进程。

  索朗参旦善做年轻人的工作,通过几年的锻炼,加娃村一批年轻人脱颖而出,已有9名成为带领村民务工的“小老板”,其中两名是党员。

  从2000年以来,索朗参旦带领村民从事家乡的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到现在,加娃村8个组全部修通了公路,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006年,当曲松县提出建设“小康示范村”的目标时,加娃村因为底子好被立为“小康示范村”,由县里投入资金修起水泥道路,安装给排水系统,实现了“六通”,大大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对于村里的少数贫困户, 索朗参旦以实施“党员双带”工程为抓手,开展党员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在去年的安居工程建设中,加娃村有3户农牧民建设资金短缺。索朗参旦知道后,立即从自家取来5500元给其垫资,并帮助购买木料等,确保了安居工程顺利进行。

  编后:

  这篇文章不长,但读来颇受启发。

  在我区,像加娃村这类情况的村庄不少:除了力气,没有什么可以快速致富的资源。这样的村庄,如果不发展,有一千个理由。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加娃村不等不靠,抓住了当前西藏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以小变化促成大变化,在小康路上不掉队。这种不甘落后的精神难能可贵。

  加娃村是一面镜子,值得大家对照。

  一个村子,可以没有资源,但不能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加娃村党支部书记索朗参旦,没有多高的文化,不会讲更多的大道理,只是普通村民的一员。但他善于从本村实际出发,善于从小处着眼,提出的发展思路、做法,群众乐于接受,执行起来一路畅通。实践证明,这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值得基层的同志好好学习。

  没有农牧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区的小康。我区地广人稀,每个村、每个乡的情况都不一样。资源条件好的地方,“给点阳光就灿烂”。但像加娃村这样条件不好的地方,仍不在少数。我们在看到有的乡村有紧迫感的同时,也要看到一部分地方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基层干部发展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只看到困难,不发动群众解决困难,致使很多群众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明显提高。

  “勤挣小钱,也能小康。”加娃村群众的认识虽然朴实,但个中道理却极其深刻,领悟了,也许就能像加娃村一样找到发展的突破口。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10-20/100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