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阳谷县安乐镇刘庙村,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宏伟壮观的工厂车间,整齐划一的村民新居,花红柳绿的中心广场,悠扬动听的音乐喷泉,还有文化大院里传出的一阵阵幸福的笑声……看到这些,谁能想到50多年前的刘庙 走进阳谷县安乐镇刘庙村,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宏伟壮观的工厂车间,整齐划一的村民新居,花红柳绿的中心广场,悠扬动听的音乐喷泉,还有文化大院里传出的一阵阵幸福的笑声……看到这些,谁能想到50多年前的刘庙村是远近闻名的“土沙窝”,村民只能靠天吃饭,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经过几十年发展,现在的刘庙村集体净资产已过千万元,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2万元。2003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了刘庙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村办企业发展,对这里的全面协调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村党总书记、全国劳模刘庆安既是营造者更是见证者。 谈起这些年的变化,刘庆安感慨万千:是党的好政策,给了刘庙村发展的机遇。几十年前的刘庙村,水源奇缺,土质严重沙化,种棉棉不收,种粮粮低产,老百姓的确是食不裹腹。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村民们种上了责任田,生活开始好转,但收入来源单一,缺少水源灌溉,村民们辛苦一年,人均年收入也只有可怜的350元。1991年,刘庆安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刘庆安清楚地知道,要想父老乡亲摆脱靠天吃饭的生活困境,首先要解决农业用水问题。村两委聘请专家论证,提出引5里外的赵王河水和“三八”渠水入村的大胆设想。刘庆安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党员群众,农闲大干,农忙小干,经过了三个春秋的苦干,开挖沟渠,打机井,2208亩耕地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彻底结束了刘庙村人靠天吃饭的历史。 刘庆安看到,农民光守着几亩责任田种棉种粮显然是不能致富的。经过市场调研,他引导村民尝试种苗木,请来专业技术员指导,并组织销售。这样,刘庙村建起了苗木基地和400亩的科技示范田,并开挖废旧坑塘30亩,植树造林1.2万棵,多种经营使全村每年增加收入50多万元,许多村民从中尝到了甜头。“观念的落后是最大最可悲的落后,不同观念会导致不同行为,也必将产生不同后果。”刘庆安告诉记者。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如何带领村民快速致富,是刘庆安日思夜想的,要让群众尽快富起来,必须走办企业的路子。没人才,他就请回本村在外地做生意的能人——共产党员刘学景回家创业;没资金,领着支委一班人分头跑贷款,发动支部成员带头凑;缺技术,组织人员外出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底,投资320万元,饲养2万只鸡的第一良种鸡综合场建成投产,年创产值500万元。尝到了办企业的甜头,他们没有小富即满,而是将鸡场更名为凤祥集团,摸索出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带动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万余户农民走上致富路。目前,凤祥集团已发展成拥有30多亿资产,跨10多个行业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现在,除凤祥集团外,该村已有面粉加工、水泵铸造、钎具加工等10多家百万元企业。 有了企业的支撑,1997年村集体投资2000多万元改造了旧村,家家户户搬进了标准住房。后又陆续投资1000万元建起了农贸市场,不仅解决了1000人的就业问题,每年还可上缴税费40多万元;投资100万元,硬化了街道,改造了用电线路,安装了有线电视;投资400万元,建起了教学楼。群众的生产生活彻底实行了“四化”:厨房电气化、住房标准化、浇地自动化、农业机械化。 对刘庙村下一步的发展规划,花甲之年的刘庆安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农业向优质、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聘请专家对村庄再规划,实现农民居住由庭院式向公寓式转变,腾出更多的土地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使村民的生活更富裕,刘庙人的道路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