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红塔区农村工业化助推乡镇崛起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9-24  互联网

  所有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均过千万元、乡乡镇镇有工业支撑、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过近几年来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乡镇经济已成为红塔区区域经济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增长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正在红塔区形成。

  红塔区是滇中“鱼米之乡”,改革开放以来,红塔区精致农业、高效农业在全省首屈一指;上世纪90年代,一批乡镇企业的崛起在全省也树起了典型。进入新世纪,作为我省率先跨进“小康”门槛的县区,又要率先去完成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就必然面临着先行一步的“发展困扰”——解决二元经济转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成为红塔区面临的难题。

  红塔区委、区政府迎难而上,按照市委、市政府把中心城区建成最适宜居住的生态城市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城乡产业结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根据城市、城镇与农村的不同特质和优势进行产业分工:中心城区建成以水为特色的生态城市,重点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工业则以研和工业园区和红塔工业园区为载体,有规划、有重点地向有条件的乡镇工业小区进行产业布局,以此带动农村工业化和社区经济乃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2003年,红塔区本着责任与利益对等的原则,对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管理权限下放,奋斗目标与考核评价指标捆在一起,激活了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红塔区各乡镇围绕卷烟配套、钢铁及后续产业、建筑、建材、机械机电、生物制药及生物化工、太阳能开发、现代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等几大产业,掀起了新一轮农村工业化大潮,促进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和崛起。

  享有“云南第一村”美誉的大营街,在继续大力推进工业强镇的同时,确立了商贸旅游活镇的发展思路,投巨资建设以现代化城镇为背景,以城镇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置业为主体旅游方式的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89.2亿元,其中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完成80.2亿元,全镇地方财政收入达7893.8万元,初步形成一产业为基础、二产业为主导、三产业为重点的产业联动发展格局。

  作为玉溪北大门的北城镇,在“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开放活镇、科技兴镇、发展富镇”思路指引下,立足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着力实施产业升级换代,以维和制药、玉昆钢铁、蓝晶科技等企业为龙头,培植钢铁、制造、制药、运输、商贸、建筑六大产业,抓二产促一产带三产,规划建设生物制药、新型光电子、新型制造园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

  为改变过去乡镇工业企业存在的粗放经营状况,红塔区委、区政府依托该区卷烟和钢铁产业发展优势,打造卷烟配套产业集群和钢铁产业集群,向产业集群要经济分量,要经济效益,要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竞争力,使红塔区成为了全国重要的卷烟及配套产业生产科研基地和省内重要的钢铁冶炼加工基地。

  以优势大企业、大项目、大资本进入为代表的新一轮农村工业化,不仅大大提高了乡镇经济的整体素质,做大了经济总量,还推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历史上以红薯和板栗出名的研和,2003年后却是以“工业重镇”和新钢城的形象出现。据统计,2003年以前的10多年间,研和镇地方财政年均增长不超过20万元,在红塔区年年排名最后,从2003年至2008年的5年间,以每年递增1000万元以上高速增长。

  从2004年开始,红塔区地方财政收入连续四年保持每年净增1个亿,区属经济总量和财富大头是乡镇一级创造出来的。早在2006年,红塔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地方财政收入均超过千万元,最高的突破5000万元。而到2008年,研和镇地方财政收入达8750万元,玉兴路街道办事处更是在全市乡镇一级首家突破了1亿元。乡镇有了财力,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就有了源头活水。

  农村工业化直接推进了农村非农业化的进程。随着城市与农村二元工业化结构体系的构建,农村富余劳动力不需进城,在农村办工业、办第三产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亦农亦工。2008年,红塔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达600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到了40以上。

  农村工业化的推进,还引发了红塔区城镇化发展形态的变革。如今,大营街、李棋、高仓、春和、研和、北城等城镇已经融入了主城区发展,以产业分工形成了特色组团式的发展,一些经济比较富裕、基础设施建设已趋完善的村,立足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规划建设,向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居住小区化方向发展,农民就地就近就能分享现代文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正在红塔区形成。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09-24/100335.html